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记者雷马克用了6个星期完成了小说《西线无战事》,可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多,因为许多出版社都不愿出版这部作品。后来,总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小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第一年竟销售了120万册,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本,总发行量在500万册以上。雷马克也因此由一个无名小记者,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一批青年学生在老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思想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贝姆患有癔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中。不久,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一上战场就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
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发疯了。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士兵们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负伤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一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保尔重返前线后,物是人非,老战友所剩无几,一架轰炸机飞来,炸死了老班长。停战了,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被子弹击中倒下。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获奖原因分析
本片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这部影片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思想性的作品。影片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练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影片以普通士兵为主的叙事视角,使观众最大限度地逼近现代战争的细节,又使观众有可能超越国家意志并用人道主义的价值尺度反思现代战争,它的叙事展示了极限状态下生命被扭曲时所体现出的本能化、虚无化,从而使非正义战争中的英雄神话被破灭。这一叙事典范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毁灭感。这种叙事特色让我们看到:借助变味的英雄主义掀起的战争狂潮,在独立思考的个体面前,在战场的真实体验面前,很快降低到零度以下。19岁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正是被其老师——非正义战争的煽动者康托莱克的煽动带向战场。作为上一代人的代表、年轻学生的指导者康托莱克传达的是专制的国家意识形态。普天下有成千上万的康托莱克,他们个个都相信自己做的是好事,用的也是无损于自己的方法。但是康托莱克式的大义在保尔他们面前,很快破灭了,专制的老师教给年轻人的那种世界观在炮火底下崩溃了。
朴素的电影拍摄手法,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这部影片成为战争片的典范。许多现代的大制作,如《变形金刚》是通过多机位的拍摄手法拍摄的:根据剧情,拍摄前进行彩排,然后导演喊开机,整个战争场面一气呵成,在后期把每台摄影机拍下的内容作几个简单的删减,一个完整的战争场面可以被全方位地表现出来。而受当时电影技术的限制,这部影片拍摄时的摄影机机位是有限的,甚至只有一台摄影机。拍摄宏大的战争场面,对导演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同一个时间发生的战争场面要被分解成多个部分。导演通过蒙太奇手法再现了战火、阵地、冲锋、肉搏,把残酷恐怖、野蛮凶杀的场面拍得十分逼真,有声有色,惊心动魄,让观众如临战场。
如保尔等人经历的第一场战斗,通过几组镜头交叉剪接,把战斗前的紧张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角镜头:敌人正在进攻,端着枪慢慢地向战壕逼近;
大全景:士兵们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敌人,等待着随时准备开枪,镜头是沿战壕前的运动镜头;
特写:士兵紧握着枪,眼睛紧张地盯着前方;
全景:阵地上炮弹的爆炸,爆炸把泥土高高地炸向了天空,爆炸炸出了一个个深深的炮坑,白烟四起;
近景:机关枪后的镜头,通过机关枪可以看到敌人正慢慢接近。
用两组镜头表现战斗中的残酷与激烈。
横移全景:敌人不停地冲向镜头,并倒下;
近景:俯拍,机关枪手左右晃动机关枪,机关枪突突地喷着子弹,固定镜头。
两组镜头一静一动,交叉剪接,对比强烈,具有强悍的视觉冲击力,显示了导演极强的场面调度能力和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如此拍摄手法在后来的战争巨制,如《拯救大兵瑞恩》《角斗士》等影片中常常可以看到。
影片的最后,保尔牺牲一场戏,通过交叉蒙太奇的处理,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一笔:在持久的阵地战间隙期间,没精打采的保尔看到一只蝴蝶,想去抓住;下一个镜头是敌人阵地上的一个狙击手拿出了狙击步枪;保尔探出身体,下一个镜头是狙击手瞄准;特写保尔伸出的手,接着特写镜头是狙击手扣扳机;最后是一个特写镜头,保尔抓蝴蝶的手突然抽动,挣扎后落下。拍得寓意隽永,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也有一些遗憾,如在这么激烈的大混战中,敌我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因为是黑白片,两边士兵的服装明暗度不明显,难以区分;士兵戴的头盔有一些区别,但这些都不能让观众很清楚地区分他们,所以战斗场面有些混乱。
《西线无战事》是最早采用混合录音的有声片。声音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的声音可以表现空间、气氛、格调、环境、节奏,是电影表现真实感的重要元素。导演迈尔斯通很善于运用声音,他独创性地将对话、配乐及音响效果巧妙地剪辑于单声带上,再加上导演对镜头独特巧妙的处理,这一系列因素使本片既具备了无声片的动感,又拥有了有声片丰富的表现力。看惯了高科技打造的视听盛宴的观众或许对这部电影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但是对于一个旨在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电影爱好者来说,这部影片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导演通过原始的电影技术,再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感染了无数观众。反观当下使用高科技打造的大片,视听效果可谓震撼,但影片的思想性远远比不上本片深刻。
(方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