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
1946年,影片的原著故事《伊芙的智慧》被刊登在《Cosmopolitan》杂志上,后来被制作成NBC的广播剧。福克斯公司以3500美元购得了此剧的改编权。蓓蒂·戴维斯在扮演片中的玛戈时已经42岁,当时和她同台飚戏的安妮·巴克斯特不但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还通过施加压力而同样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女演员提名。这样,无疑分散了她们之间的选票,使得当年最佳女演员被主演《绛帐海棠春》的朱迪·霍利德夺走。影片获14项奥斯卡奖提名,创提名数量的最高记录。
内容简介
新秀伊芙荣获最佳女演员桂冠。在一片赞美声中,跟伊芙关系甚密的一些朋友回忆起过去的情景……
当红明星玛戈收留了看似老实忠诚的可怜人伊芙,伊芙很快担任起了玛戈的保姆、朋友、经纪人的角色。伊芙不但处处模仿玛戈,甚至暗地关心起玛戈的导演男友比尔,还极力巴结大名鼎鼎却臭名昭著的剧评家爱迪生,以取得他的支持。这使得玛戈起了戒心,并大闹了一场。对此,好友凯伦决定教训玛戈一下。在一次赏雪旅行的归途中,凯伦故意将汽油全部放掉,使得玛戈无法按时赶到剧场演出,伊芙趁此机会登台,一举成功,最终荣获莎拉·西德斯最佳女演员桂冠。
颁奖仪式结束后,回到住处的伊芙发现一个美丽的少女正用憧憬羡慕的目光看着她,一如8个月前的她自己。
获奖原因分析
首先是极具时代代表性的题材与入骨入髓的自我审视。《彗星美人》与多数好莱坞影片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好莱坞从黄金年代进入白银年代的一个标志,更因为它寓意深刻的剧情大胆地批判了当时的好莱坞现状。“自从大制片厂制度在好莱坞确立以来,明星成了最受宠的人物”,“天文数字的片酬,穷奢极侈的生活条件,一方面使明星们变得骄横矜夸,另一方面则使垂涎明星宝座的凡人小子不惜出卖灵魂。在明星和影迷之间兴风作浪乃至敲诈勒索的所谓好莱坞‘专栏作家’,也是美国电影界的一大公害。”(1)当时的演艺圈充斥着各式诱惑,利益的交织,使得栖身演艺圈的人们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同行间相互陷害。这部影片就诞生于那个年代,电影仿佛一把手术刀,剖析了当时美国影剧界的现状,上映后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玛戈、伊芙和爱迪生这三个人,一个是红极一时但脾气暴躁、高傲自负的老牌女星,一个是处心积虑、为登上“明星”宝座不择手段的新秀,一个是不分事实、浑水摸鱼、谋求私利的剧评家。这些立体丰满的人物,恰恰极富代表性地诠释了当时美国电影界的真实情况。
影片从一个戏剧的杰出成就奖的颁奖仪式开始,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特写的奖杯,这个开头巧妙地暗含了故事的主题,影片对好莱坞的自我审视也随之开始。新秀伊芙夺取了莎拉·西德斯最佳女演员奖,而提携她、见证她成名的五人无一为她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知道伊芙的成功之路有多么的不择手段:处心积虑地在门口等待凯伦,编造不幸遭遇的谎言博取同情,无所不在地模仿玛戈,引诱比尔和罗维,讨好剧评家爱迪生……她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们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阶梯。伊芙是好莱坞经不住名利诱惑的那一类人的画像,影片将他们沉溺于虚荣的心理赤裸裸地揭示给了观众。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如此不堪的伊芙却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新一代的明星。爱迪生与伊芙不同,他深藏不露地洞悉着伊芙的一切谎言却不戳破,从中浑水摸鱼,谋求私利。比尔说“没有他们,电影根本无法生存”,可见导演是用比尔之口告诉观众,好莱坞是个美与丑,善与恶相辅相成的地方,他们是铸就好莱坞辉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才让观众了解到一个如此真实的好莱坞。
《彗星美人》这个名字的翻译也富有深意。最直观浅显的推断,是因为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女演员被另一个美丽的女演员取代,并且在结局处隐隐预示了这种取代将无休止地循环下去。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翻译,所谓的明星就如同天上的彗星一样,一闪而过,稍纵即逝。浮华的演艺圈将如此循环往复下去。
精巧的叙事结构。本片采用倒叙手法,将故事通过凯伦的旁白娓娓道来,影片的开头并不是故事的开始,而恰恰是故事的结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环形叙述结构。
起初的伊芙实在是具有欺骗性,观众很容易就被她的温和谦逊所蒙蔽,仅仅觉得这是个沉迷戏剧的追星族而已。直至玛戈和比尔吵架,和编剧罗维翻脸,才让观众恍然大悟,这个女人并不简单,她已经不动声色地铺设好自己的道路。因此,玛戈和伊芙之间的明争暗斗构筑成了影片最基本最核心的矛盾冲突。
故事的第二阶段是从伊芙为实现野心的行动开始的。视点也由先前的客观视点转变成为玛戈的视点。玛戈成为了故事情节的副线。主线和副线是相互影响与纠缠的,伊芙的一步步行动使玛戈越来越情绪失控,遭到大家的厌恶,也使伊芙有机会完成她设定好的步骤。玛戈因为汽车事件无法演出这一副线推动了主线的发展,伊芙顺利得到新角色并最终拿到最佳女演员奖。
故事本可以在此作结,但影片结尾出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人物——等候在伊芙房间里的年轻女孩。这个结尾既不是封闭式结尾也不是开放式结尾,而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结尾。年轻女孩最后在很多面镜子前穿着伊芙的衣服拿着伊芙的奖杯,幻想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时,与伊芙之前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这暗示着关于名利的争夺将循环下去。多面镜子映射出无数个年轻女孩的脸,暗示着无数个野心家内心的欲望。
耐人寻味的经典对白。由于电影是根据玛丽·奥尔的广播剧《伊芙的智慧》改编,所以滔滔不绝的台词成为本片的又一个看点,随处可见台词中蕴涵的机智和绝妙的比喻。
影片开头颁奖词上这样评价伊芙,“我们都知道她的谦逊、她的敬业精神以及对艺术的忠诚”,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讽刺,回顾影片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这就是伊芙虚伪地展现给大家的面孔,蒙蔽了众人的眼睛。在影片结尾,颁奖晚会散会之时,玛戈对伊芙的祝贺也并不那么由衷:“讲的真好,不过我不会担心你的心,你可以把奖座跟你的心摆在一起。”玛戈对伊芙的嘲讽,可谓一针见血。被困在回城车里的玛戈有这样一段台词,“女人的事业真是滑稽,你为了爬得更快而抛弃在楼梯上的东西,忘了当你又变回女人时会再需要它们”,“不论喜不喜欢,每个女人的事业都会结束。成为一个女人——早晚我们都要做的,无论我们有多渴望其他事业”,这道出了玛戈历经沉浮后的真实心声。对于一个虽然当红,但迟早要退出舞台的40岁老演员来说,爱情和稳定的生活最终压倒了所谓的名与利,她看淡了自己的事业,理解怜悯了伊芙。
即便是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不得不为编剧的功力折服。是同情玛戈的际遇还是因为她的骄横,于是这一切理所应当?是应该学习伊芙的努力精神,还是谴责她过河拆桥,鸟尽弓藏?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不应该。当一部电影让人感到进退两难,在剧情上就是巨大的成功。于是电影就不再是电影,而是人生和社会的缩影。
时光荏苒,影片所揭示的问题丝毫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或者社会的发展而减少。相反地,在这个越来越物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电影中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并且有增无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能够经受起光阴和岁月的洗礼。
(杨晓林 冯绘霖)
(1) 摘自《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