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英语:Oppenheimer)是一部2023年美英合拍的传记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和执导,改编自凯·柏德(英语:Kai Bird)和马丁·J·薛文(英语:Martin J. Sherwin)撰写的传记《奥本海默传》,剧情讲述了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参与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主演阵容包括基利安·墨菲、艾米莉·布朗特、马特·达蒙及小罗伯特·唐尼。
《奥本海默》由环球影业定档2023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由于2020年底诺兰与华纳兄弟于2021年起全面实施院线与HBO Max同步上映的计划中产生了分歧,使得诺兰宣布不再与华纳兄弟进行合作,因此本片成为诺兰继《跟踪》(1998年)和《记忆碎片》(2000年)后,第三部非由华纳兄弟发行的长片;亦是继《敦刻尔克》之后诺兰第二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也是迄今为止片长最长的诺兰电影。电影收获普遍正面的评价,诺兰的执导、基利安·墨菲的演出表现、视觉效果、配乐、摄影、剪辑尤其获得评论家的赞誉;《奥本海默》的全球票房超过9亿美元,成为商业表现极为成功的二战题材电影、传记片以及R级电影之一。电影入围和获得多项奖项,其中第81届金球奖入围8项提名,获得最佳戏剧类影片在内的5项大奖。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以13项奖项提名的记录领衔,最终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原创配乐奖、最佳影片剪辑奖共计7项奖项,成为该届奥斯卡金像奖得奖最多的电影。
剧情
1926年,当时22岁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留学,是一名出色的学生,但在他的教授帕特里克·布莱克特眼中,他在数学方面很吃力,这导致了他的焦虑。一次奥本海默将一个苹果注入有毒化学品,打算用以毒害布莱克特,但意外地被来访的学者尼尔斯·玻尔拿起,被奥本海默及时阻止。之后,奥本海默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完成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研究处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美国,原因是美国缺乏量子物理学研究。他开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同时也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重要人物,比如琼·塔特洛克,奥本海默与身为美国共产党党员的她有一段时断时续的恋情,直至1944年她因忧郁症被发现死于自杀;欧内斯特·劳伦斯,1939年诺贝尔奖得主,他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学家和前共产党员凯瑟琳·普宁,奥本海默后来与她结婚。
由于得知纳粹德国正在研究原子武器,美国陆军莱斯利·格罗夫斯上校找到奥本海默,要求他担任曼哈顿计划计划总监,参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但前提是奥本海默向他们保证不同情共产主义。因此,奥本海默组建了一个包括了爱德华·泰勒、伊西多·拉比等人在内的科学家团队,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共同秘密研制原子弹,亦与冶金实验室的恩里科·费米和大卫·希尔合作,目的是将其作为阻止纳粹的一种手段,尽管人们担心它可能会造成全球性影响。而身为犹太人的奥本海默,亦感到纳粹及其反犹太主义的威胁。研发期间,科学家对发现链反应的可能性并感到忧虑,奥本海默于是找上了爱因斯坦去验证其可能性,并发现有可能毁灭世界。
1945年中,随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原子弹研制项目的一些科学家开始质疑项目的必要性,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美国决定继续曼哈顿计划,并要求进行三位一体核试验,在波兹坦会议前夕试验取得了成功。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决定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在日本投降后,奥本海默被外界大众封为“原子弹之父”,但顿感“我们科学家的双手沾了血”。而总统杜鲁门对奥本海默的这种情绪状态非常反感,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在他们的会面中,杜鲁门免除了奥本海默在爆炸事件中的所有责任,但奥本海默却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责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奥本海默获推荐聘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AEC)的顾问成员,并成为反对进一步发展核武器的积极倡导者,尤其是反对泰勒提案制造的氢弹。然而,在与苏联冷战的紧张气氛中,以及麦卡锡主义的风潮下,他的立场成为争论的焦点。奥本海默被认为是左翼人士,而且与作为共产主义同情者的塔特洛克有联系,这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怀疑。刘易斯·斯特劳斯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作为一位有权势的人物,他有着坚定的反共观点。斯特劳斯在一次会议上反对将放射性同位素出口至挪威,被奥本海默公开反对,奥本海默还提议与苏联开展军备会谈,因而斯特劳斯对奥本海默怀恨在心,他甚至认定奥本海默还于1947年在爱因斯坦面前诋毁他。
斯特劳斯抓住机会并利用了这些指控。1954年,在委员会展开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在以检察官罗杰·罗博为首的团队的质问下,一一交代自己与塔特洛克的婚外情、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对原子弹和氢弹的忧虑等等。在听证会上,奥本海默被泰勒等人出卖,纵然还有拉比等人为他辩护,但最终他的安全许可被撤销,名誉亦随之受损,压制了他在原子能和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影响力。不过,在参议院确认斯特劳斯商务部长提名的委员会上,希尔作证揭露斯特劳斯因私怨而在背后发起针对奥本海默的指控,最终包括参议员约翰·肯尼迪在内的参议院投票否决这项提名,令斯特劳斯失去了内阁职位。
1963年,随着斯特劳斯的下台,奥本海默在总统林登·詹森手上接获恩里科·费米奖,其政治污名最终洗清。影片最后回到奥本海默在战后就任委员会成员前夕,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的谈话,揭露并非谈论斯特劳斯,而是谈论发明核武器在战后的深远后果。奥本海默并想像到在此后他们是否已引起了核浩劫的“链反应”。
演员
基利安·墨菲饰演罗伯特·奥本海默,理论物理学家、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主任。
艾米莉·布朗特饰演凯瑟琳·奥本海默,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妻子、前美国共产党党员。
马特·达蒙饰演莱斯利·格罗夫斯,美国陆军工兵部队上校(后升任中将)、曼哈顿计划主任。
小罗伯特·唐尼饰演刘易斯·斯特劳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高级委员。
弗洛伦斯·皮尤饰演琼·塔特洛克,精神病学家、美国共产党党员、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情妇。
乔许·哈奈特饰演欧内斯特·劳伦斯,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奥本海默共事。
卡西·阿弗莱克饰演鲍里斯·帕什,美国陆军军事情报部门军官、阿尔索斯任务指挥官。
拉米·马雷克饰演大卫·希尔,冶金实验室的核物理学家,参与建造芝加哥1号堆。
肯尼斯·布莱纳饰演尼尔斯·玻耳,物理学家、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奥本海默的个人偶像。
本尼·萨弗迪饰演爱德华·泰勒,匈牙利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
杰森·克拉克饰演罗杰·罗博,律师、未来的美国巡回法官,曾在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上担任原子能委员会的特别顾问。
狄伦·阿诺饰演法兰克·奥本海默,罗伯特的弟弟、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粒子物理学家。
汤姆·孔蒂饰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因发展相对论而闻名。
詹姆斯·达西饰演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奥本海默的大学教授、剑桥大学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大卫·达斯马齐连饰演威廉·L·波登,律师、美国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英语: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Atomic Energy)的执行董事。
丹恩·德翰饰演肯尼斯·尼科尔斯,美国陆军军官、曼哈顿计划副总工程师。
杰克·奎德饰演理查德·费曼
马修·莫汀饰演万尼瓦尔·布什
奥利·哈斯基维饰演爱德华·康登
艾登·艾伦瑞克饰演斯特劳斯的参议院助理
大卫·克伦荷茨饰演伊西多·拉比
迈克·安格拉诺饰演罗伯特·瑟伯尔
露易丝·隆巴德饰演露丝·托尔曼
斯科特·格瑞恩斯饰演法律顾问
克里斯多福·邓汉饰演克劳斯·富赫斯
大卫·里斯达尔饰演唐纳德·霍尼格
盖伊·布瑞特饰演乔治·艾丹顿(George Eltenton)
丹尼·德费拉里(Danny Deferrari)饰演恩里科·费米
乔西·佩克饰演肯尼斯·班布里奇
哈里森·吉尔伯特森饰演菲利普·莫里森
艾玛·杜蒙饰演洁姬·奥本海默(Jackie Oppenheimer),奥本海默的弟媳
马提亚斯·史维克福饰演维尔纳·海森堡
古斯塔夫·史柯斯嘉饰演汉斯·贝特
戴文·博斯蒂克饰演塞斯·内德梅耶
艾力克斯·沃尔夫饰演刘易斯·阿尔瓦雷茨
托尼·戈德温饰演戈登·格雷
斯荣德·福克斯·奥瓦格饰演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
加里·奥德曼饰演哈里·S·杜鲁门总统
乔许·祖克曼饰演乔瓦尼·罗西·洛马尼茨
奥莉薇·瑟尔比饰演莉莉·霍尼格
杰佛逊·霍尔饰演哈康·切瓦利埃
哈普·劳伦斯(Hap Lawrence)饰演林登·B·约翰逊
约翰·戈文斯(John Gowans)饰演沃德·埃文斯
库尔特·科勒(Kurt Koehler)饰演托玛斯·A·摩根(Thomas A. Morgan)
梅肯·布莱尔饰演劳埃德·K·加里逊
哈利·格罗纳饰演盖尔·W·麦基
杰克·卡特莫-斯科特饰演莱尔·约翰逊(Lyall Johnson)
詹姆斯·雷玛饰演亨利·史汀生
格雷戈利·贾巴拉饰演华伦·马格努森
提姆·德凯饰演约翰·帕斯托雷
詹姆斯·厄尔巴尼亚克饰演库尔特·哥德尔
制作
发展
2020年12月,华纳兄弟宣布计划将2021年上映的电影同时上线HBO Max。自2002年电影《针锋相对》后一直与华纳兄弟合作的电影制片人克里斯托弗·诺兰对这一决定感到质疑。2021年1月,有报道称,华纳兄弟将无权制作或发行诺兰的下一部电影,这是可能是他们首次决裂。
2021年9月,据报导诺兰将执导一部二战背景的传记片,讲述原子弹的创造者罗伯特·奥本海默,而基利安·墨菲洽谈出演该片。由于与华纳兄弟的关系紧张,诺兰为了该片接触了多家电影工作室,包括索尼影视娱乐、环球影业、派拉蒙影业和苹果工作室(英语:Apple Studios (production company)),但亦表示仍然可以选择再次与华纳合作。同月,环球影业宣布将发行该片,制作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进行。
编剧
《奥本海默》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第一次尝试用第一人称视角(英语:First-person narrative)创作剧本,他认为这种叙事手法能从奥本海默的视角传达故事,又指电影的“质感”在于“个人如何与历史和地缘政治互动”,目的是打造一部警世故事(英语:cautionary tale)。在完成上一部电影《信条》的编剧工作后,诺兰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奥本海默》的剧本创作,结果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写好剧本,当时他还估计要用20多年的时间来写完。《奥本海默》的首要主题是讲述奥本海默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当中诺兰选择去探索这些后果以延后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认为人们“必然会面临此刻行为所产生的最强烈或最糟糕的因素”。诺兰故意交替使用彩色及黑白画面来呈现场景,前者代表主观视角,后者代表客观视角。据诺兰介绍,影片大部分时间线以彩色呈现,展现的是奥本海默的主观感受,而从其他人物的角度客观看待奥本海默经历的内容则以黑白显示。为了让电影尽可能显得主观,制作团体决定用画面展现奥本海默脑海中的量子世界及能量波。而剧情的叙事框架以奥本海默1954年出席参议院安全许可听证会为开端、1959年刘易斯·斯特劳斯的商务部长任命听证会为结束,前者采用彩色画面、后者以黑白呈现。诺兰表示,虽然奥本海默从未就自己在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中扮演角色公开道歉,但电影会展现爆炸给人带来的罪恶感,认为奥本海默的确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在编剧过程中,诺兰首先尝试寻找串连“量子领域、能量振动,以及奥本海默个人经历的线索”,力求展现奥本海默的人生困境,特别是性生活方面。提到性方面,诺兰希望忠实描绘奥本海默与琼·塔特洛克偷情的历史,从中探索这个身为共产党员的女人给奥本海默人生所带来的影响;诺兰认为塔特洛克给奥本海默晚年及最终命运带来巨大影响。诺兰也尝试探究曼哈顿计划期间担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刘易斯·斯特劳斯与奥本海默的关系,对于这个部分,诺兰参考了1984年电影《莫扎特传》中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与安东尼奥·萨列里的关系。电影的另一个关键戏份是哈里·S·杜鲁门总统在会面后称奥本海默是“哭哭啼啼的小婴孩”。诺兰希望从奥本海默的角度展现这场戏,认为这是“(奥本海默理想)破灭的重大时刻,(对奥本海默来说)是他处理其所参与事件后果的方法的巨大转捩点”,也是“奥本海默对现实世界看法的重大转变”。诺兰希望广岛长崎核爆后的基调能产生快速转变,“尽可能在最短的放映时间里达到最高的必胜主义、最高的高潮、最低的低谷”。至于结尾处,诺兰采用模糊处理的手法,给观众留下解释的空间,这样他的电影就不会有说教或传达特定信息的意味。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能在结尾处带来一连串“令人不安的强烈反响”。
诺兰第一次知道奥本海默这个人,是在听史汀歌曲《俄罗斯人》的时候,当中歌词有唱“我要怎么做,才可以从奥本海默的危险玩具手上拯救我的小男孩”(How can I save my little boy from Oppenheimer's deadly toy?)。诺兰的童年时值核裁军运动如火如荼进行中,英国皇家空军格林纳姆门空军基地(英语:RAF Greenham Common)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核示威运动(英语:Greenham Common Women's Peace Camp),他就在这样一种对核浩劫的恐惧(英语:Nuclear anxiety)中成长。他表示,尽管人类对核末日的恐惧随时间逐渐消退,但核威胁从未消失过,眼下的俄乌战争就让核焦虑死灰复燃。早在2004年参与制作马丁·斯科塞斯传记电影《飞行者》的时候,诺兰就为这部关于霍华德·休斯的传记片创作剧本,而《飞行者》恰好就为诺兰写传记片剧本提供了一些想法。主演艾米莉·布朗特形容《奥本海默》的剧本“震撼人心”,有如惊悚片。在她看来,诺兰仿佛在传记片中植入惊悚片的特洛伊木马。
选角
2021年10月,墨菲确认出演标题角色,这将是他首部以主角参演的诺兰电影。同月,艾米莉·布朗特参演。11月,马特·达蒙和小罗伯特·唐尼参演。12月,弗洛伦斯·皮尤、拉米·马雷克和本尼·萨弗迪(英语:Safdie brothers)参演。2022年1月,乔许·哈奈特参演。2月,丹恩·德翰、杰克·奎德、马修·莫汀、狄伦·阿诺、奥利·哈斯基维(Olli Haaskivi)、艾登·艾伦瑞克、大卫·克伦荷茨、迈克·安格拉诺、肯尼斯·布莱纳和大卫·达斯马齐连参演。3月,杰森·克拉克、露易丝·隆巴德、斯科特·格瑞恩斯、克里斯多福·邓汉、詹姆斯·达西、大卫·里达尔(David Rysdahl)、盖伊·布瑞特、丹尼·德费拉里(Danny Deferrari)、乔西·佩克、哈里森·吉尔伯特森、艾玛·杜蒙、马提亚斯·史维克福、古斯塔夫·史柯斯嘉、戴文·博斯蒂克、艾力克斯·沃尔夫、托尼·戈德温和斯荣德·福克斯·奥瓦格参演。4月,加里·奥德曼、乔许·祖克曼、奥莉薇·瑟尔比和卡西·阿弗莱克参演。
拍摄
前期制作于2022年1月在新墨西哥州开始,并在圣达菲和洛斯阿拉莫斯进行了两天的临时演员选角,演出为当地居民、军人、科学家等等的角色群。而在2月再进行另一轮选角。拍摄于2022年2月底开始进行,由前作《信条》的摄影师霍伊特·范·霍伊特马担任本片摄影指导。加里·奥德曼亦表示在同年5月会出演一天总共一场的戏份。
本片使用了IMAX 65毫米和65毫米大画幅胶片格式组合进行拍摄,同时亦是第一部电影使用IMAX格式的黑白胶片拍摄,分别由柯达和Fotokem冲印公司特别为剧组订制制造及冲洗。在4月第二周,剧组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拍摄。剧组亦在加州的伯克利加州大学校园周边进行拍摄。主体拍摄于2022年5月完成。
剧组特效方面,一如诺兰前作大量使用实际特效,利用了真实火药去呈现三位一体核试验,尽量避免用上数码CG特效。 而“试验”火药方面则用上了汽油、丙烷、铝粉末和镁作组合呈现相近效果。另外亦利用了微缩模型摄影,特效总监斯科特‧费沙指,剧组尽力将模型制作大小大型化,形容其为“大型模型”。而为了拍摄起来模拟如同实际大小一样,剧组亦用上了强迫透视的拍摄手法。另外剧组亦从零开始设计1940年代风格的小镇建筑。 而原子、粒子及能量波的视觉化,以及星星、黑洞和超新星的表现,剧组亦以实际特效手法模拟和拍摄,诺兰表示完全没有使用电脑特效生成。
后期制作
珍妮佛·拉梅担任剪辑师,鲁德温·葛瑞森配乐。
本片被美国电影协会评定为限制级,是诺兰继2002年《失眠症》后,相隔21年后首部作品被评限制级。
音乐
鲁德温·葛瑞森 (Ludwig Göransson) 为本片配乐。
鲁德温·葛瑞森 (Ludwig Göransson) 为诺兰的上一部电影《信条》(Tenet)创作了配乐。 葛瑞森的配乐出现在 2023 年 5 月 8 日的电影预告片中。 它也出现在环球影业 7 月 13 日的独家五分钟开场造型中。 诺兰建议他在电影中使用小提琴来表达《奥本海默》的中心主题,葛瑞森表示,他觉得小提琴可以从“瞬间最浪漫、最美丽的音调变成神经质、令人心碎、恐怖的声音” 。
发行
院线发行
《奥本海默》全球首映礼于2023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大雷克斯剧院(英语:Grand Rex)举行,英国首映礼于7月13日在伦敦莱斯特广场奥迪安电影院举行,美国首映礼于7月17日在林肯广场AMC电影院举行。其中伦敦首映礼和纽约首映礼受2023年美国演员工会奖大罢工(英语:2023 SAG-AFTRA strike)影响,伦敦首映礼期间由部分演员在收到罢工开始的通知后提前离场,纽约首映礼的红毯仪式则被环球影业叫停。美国演员工会主席法兰·德瑞雪后来表示各大片商骗工会同意推迟谈判12天,以便继续推广《奥本海默》等暑期档影片。
电影由环球影业定于2023年7月21日上映,与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的浪漫爱情喜剧片《芭比》同日上映。由于两部电影的风格和题材迥乎不同,Instagram和TikTok等平台出现大量充满讽刺意义的帖子或网络迷因,以强调两部作品的受众群体截然相反,或是建议连映(英语:Double feature),而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芭本海默”。受“芭本海默”效应影响,更出现特殊的观影与商业现象,例如观众会穿着粉红色的服装观赏《芭比》,部分电影院甚至会开放《芭比》派对场,鼓励观众打扮成粉红色系的装扮入场,或是在入场前在电影院附近的咖啡厅推出专属的下午茶暖身场,让观众前往消费购买下午茶享用;而观赏《奥本海默》的观众则会身穿深色服装入场,同时大部分的观众会自备咖啡观影。
电影定档2023年8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台湾则与英美同步于2023年7月21日上映。香港是全亚洲唯一放映35mm胶片版《奥本海默》的地区。在日本,由于该电影剧情涉及广岛长崎核爆炸的特殊情况,尽管日本政府声称不会干涉该电影在日本院线上映,但是自从7月到11月期间日本的发行方一直没有公布上映日期,一度让日本观众以为该片或无缘日本院线上映。12月7日,日本发行公司Bitter's End正式宣布《奥本海默》定档2024年,日本也成为全球最晚上映《奥本海默》的国家。随后于2024年1月24日,Bitter's End正式确定日本映期为同年3月29日。
评级和审查
在美国,这部电影因“一些性、裸体和语言”而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 R 级。 这是自《失眠症》(Insomnia, 2002)以来诺兰第一部获得此评级的电影。 在澳大利亚,该影片因“强烈的性爱和自杀场景”而获得澳大利亚分级委员会的 MA 15+ 评级。在英国,该片获得了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颁发的“浓重语言和性爱”15级证书,这意味着15岁以下的任何人都不得获准观看该片。 在一些国家,包括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环球影业发行了该影片的一个版本,其中弗洛伦斯·皮尤的裸体被电脑生成的黑色连衣裙覆盖。
印度中央电影许可委员会(英语:Central Board of Film Certification)为《奥本海默》批出U/A许可(即包含适度的成人主题,不适宜12岁及以下儿童观看),所有裸体、床戏及抽烟的画面被处理,但未被删减,而琼·塔特洛克在与奥本海默交欢的时候,引导奥本海默朗诵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之经文“现在我成了死神,诸世界的毁灭者”的台词则得到保留。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印度信息及广播部(英语: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India))部长阿努拉格·塔库尔(英语:Anurag Thakur)质问许可委员会为何要给一部在性爱场面中出演印度教经文的电影批出许可,要求删除诵经戏份。印度教性团体也觉得被冒犯,要求删除。印度政府资讯专员、记者尤代·马赫卡尔通过Twitter向导演诺兰发公开信,称有关场景是“对十亿个克制的印度教徒的宗教信仰进行直接攻击”,要求在各国发行的版本中删掉戏份。尽管存在反对声浪,该场景还是得到大部分印度民众的好评。
家庭媒体发行
《奥本海默》于2023年11月21日推出超高清蓝光光盘、蓝光影碟和DVD,以及数码媒体下载方式。而前两款影碟格式推出后数日内被抢购一空。环球影业随后宣布会赶在圣诞新年假期前补充生产货量 。
诺兰亦借此表示电影的实体家庭媒体存在的重要性,并表示若容许电影只出现在数码媒体或串流平台,会令电影公司拥有过大权力,令作品不利于电影保育。此影片于 2024 年 2 月 16 日在美国孔雀 (串流媒体) (Peacock) 独家播放,并在加拿大Amazon Prime Video独家播放。
回响
评价
《奥本海默》获得总体正面的评价,其中诺兰的执导、视觉效果、墨菲的演出表现获得评论家的称赞,根据评论聚合网站烂番茄汇总的481篇评论文章,93%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分数为8.6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奥本海默》标志着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另一项引人入胜的成就,这得益于墨菲的精彩表演和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认证观众好评度91%,平均分数4.5/5,在Metacritic上,根据69位影评人给予88分(满分100分),这部电影获得了“一致好评”。,并获得“必看佳作”(Must-See)标签,共计1555名Metacritic用户给予本片平均分数8.7(满分10分),属于“一致好评”。本片同时在Metacritic统整的“2023年用户评选最佳电影作品”排行榜排名榜首。
票房
电影在北美与《芭比》同日开画,首周末预计从3610家电影院获得4500万到5000万美元的票房。上映首周,AMC电影院表示有4万名AMC Stubs会员同时预订了《芭比》和《奥本海默》的首日电影票。最终首日票房报收3300万美元(含周四点映场1050万美元),首周末票房实收8050万美元,仅次于《芭比》,创下R级剧情片首周末票房的新高,也创新了诺兰自《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后两部以来的最高票房。观众年龄层及性别分布方面,有64%的观众为男性,33%的观众在18岁到34岁之间。业内认为“芭本海默”现象是电影票房成绩的最大推手,首周末共有79%的电影票属于两部电影(其中《奥本海默》占27%),共1850万人观影。
上一届: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 2023年台北周末票房冠军 第31周 | 下一届: 《芭比》 |
上一届: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 2023年香港一周票房冠军 第30-35周 | 下一届: 《修女II》 |
上一届: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 | 2023年香港周末票房冠军 第31-36周 | 下一届: 《修女II》 |
上一届: 《水泥乌托邦:末日浩劫》 | 2023年韩国周末票房冠军 第33-35周 | 下一届: 《鬼梦游》 |
奖项
其他奖项请见《奥本海默》获奖与提名列表(英语:List of accolades received by Oppenheimer (film))。
年份 | 颁奖典礼 | 奖项 | 入围者 | 结果 |
---|---|---|---|---|
2024 | 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影片 | 《奥本海默》 | 获奖 |
最佳导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基利安·墨菲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小罗伯特·唐尼 | 获奖 | ||
最佳女配角 | 艾米莉·布朗特 | 提名 | ||
最佳改编剧本 | 《奥本海默》 | 提名 | ||
最佳原创配乐 | 鲁德温·葛瑞森 | 获奖 | ||
最佳音效 | 威利·D·伯顿(英语:Willie D. Burton)、理查德·金(英语:Richard King (sound designer))、凯文·奥康奈尔、加里·瑞佐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霍伊特·凡·霍伊特玛 | 获奖 | ||
最佳影片剪辑 | 珍妮佛·拉梅 | 获奖 | ||
最佳美术设计 | Ruth De Jong、Claire Kaufman | 提名 | ||
最佳服装设计 | 艾伦·米罗杰尼克(英语:Ellen Mirojnick) | 提名 | ||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 Luisa Abel | 提名 |
争议
印度教用典争议
本电影在印度上映后,网友发现该片中奥本海默与琼塔特洛克的床戏场景,采用了印度哲学诗《薄伽梵歌》中的文字。《薄伽梵歌》一直被视作“印度三大圣典”之一。这样的现象引起部分民众对导演是否不尊重印度教之争议。
台湾片名翻译争议
本电影在台湾上映后,网友发现该片的台湾片名翻译,包括电影名称和剧中台词,大量采用了中国大陆的惯用语言和翻译方式,字幕中亦出现简体字。过去几十年间,台湾的物理界及国家教育研究院物理学名词辞典中,J. Robert Oppenheimer的中文译名一直被翻译作“欧本海默”。这样的现象引起部分人群对于翻译者是否在推动“文化统战”,以及翻译准确性之争议。
文化现象
受“芭本海默”效应影响,更延伸出特殊的观影与商业现象,例如观众会穿着粉红色的服装观赏《芭比》,部分电影院甚至会开放《芭比》派对场,鼓励观众打扮成粉红色系的装扮入场,或是在入场前在电影院附近的咖啡厅推出专属的下午茶暖身场,让观众前往消费购买下午茶享用;而观赏《奥本海默》的观众则会身穿深色服装入场,同时大部分的观众会自备咖啡观影。
由于《芭比》与《奥本海默》的“芭本海默”现象,出现欧美影迷纷纷将芭比剧照和原爆蕈状云合成在一块的合成图,其中《芭比》的推特官方账号甚至回复“芭本海默”相关留言,此系列行动引起日本网民的愤怒,指责行销团队将历史悲剧拿来大开玩笑,日本网民不仅还推出了主题标签“#NoBarbenheimer”来加以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