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芬兰史料记载,二次大战期间,曾有7万多名芬兰儿童被送往中立的邻国瑞典,以躲避战祸。战后,这些孩子大部分陆续回到芬兰,但有近1.5万留在了瑞典,继续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
小小男孩芬兰艾洛(Eero)有两个妈妈:芬兰妈妈,和瑞典妈妈辛娜(Signe)。
将战乱国家的儿童寄养在中立国是二战时的政策,当艾洛去往前线的爸爸阵亡,妈妈难以抑制自己悲伤的时候,她做的选择就是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机构,寄养在邻国瑞典。孩子是倔强的,倔强到到了辛娜家还屡次企图离开。一开始分别的时候,在车站的那一幕好像就预告了整个故事的基调,总有些悲伤。
艾洛还是幸运的,除了远离战争以外,周围的人都很好。虽然人来到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语言总是有一种毛骨悚然。妈妈辛娜对他并不好,从一开始就能看出来。艾洛偷钱,逃家,都让辛娜的神经紧绷,她受不了几乎想送他走。但听说艾洛送回的话只能去托儿所,却是心软了。
大概人总是像刺猬一样,有陌生的变动不自觉就会立起满身的刺,让对方靠不近,也让彼此的暖意无法传达。但日常相处的多起来,渐渐认识到冷漠的外衣下对方暗含的温柔的心,也能慢慢让关系好起来。辛娜跟艾洛关系真正暖和起来好像反而是因为艾洛的亲生母亲,留在赫尔辛基的她说,她爱上了一个德国人,想要跟德国人走,而艾洛显然成为她亟需托付走的东西,她问辛娜,你们可以一直帮我养他么。
在事情发生以前,其实辛娜一开始尖锐的刺已经慢慢柔化了。她跟丈夫讨论了很久,然后告诉了艾洛自己死去的女儿的事,在那个竖着许多个十字架墓碑前。她坚定地说,我们已对他视同己出,她在夕阳下含泪抱着艾洛,她将自己地过往伤心揭开以后将儿童房安置给他,她给他买了自行车。
辛娜是一个并不美丽也并不年轻的母亲,一开始的尖刺只是因为她的伤心旧事,与她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对于照顾艾洛的一种没有自信感,越是浑身带刺的人却越是有着颗金子般的心,一旦心无芥蒂起来,格外迷人。正如一开始关系没转好以前,她细细给孩子洗手,她特意给艾洛圣诞节留着芬兰妈妈的电话,她不无沮丧地跟丈夫说艾洛跟他不说话,她看着艾洛写的信翻着词典沮丧地发现自己看不懂……其实从一开始,辛娜就是很温柔的。所以真的打算一辈子留他下来,她真正开心,也真正对艾洛极好。
但艾洛的芬兰妈妈反悔了,她想要回孩子。辛娜无措,哭泣,但无济于事,总觉得芬兰妈妈有种自私,她曾经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男人想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但辛娜没有办法,送孩子走的时候真正催人泪下,大抵孩子也是足够懂事的,虽然磨合的过程中叛逆有加,但一旦好起来,也对妈妈极好。那一声声“妈妈辛娜!”就如锥子一下下扎在心尖上。
辛娜曾经说,上帝夺走你的一件东西后,他会还给你另一件东西。彼时的她以为艾洛是上帝送给她的礼物,但终究只落得空欢喜。一直到六十年后辛娜死,她与艾洛都未有联系。
故事总有一个结局,孩子回到了亲生的母亲身边,六十年时间差不多一辈子,如白驹过隙,他对亲生母亲不释然,对辛娜妈妈一辈子怀念。私心里,其实我是希望他能跟辛娜一家子生活在一起的,只是妈妈再好——对旁人来说看着再好,终究抵不过成了执念的第一个,有如初恋,所以总不一样。
最终的释然也是辛娜促成,但我并不关心芬兰妈妈他之间的释然,哪怕她是他的亲生母亲,但她是曾经想过抛弃他的,在旁人眼里便有了瑕疵。
看起来圆满的释然,你觉得真的圆满么?
圆满么?没有了艾洛以后,辛娜已不在人世。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对亲生妈妈的释然来说也许尚可圆满,可对于辛娜呢?这一挥太久,太沉重,到无可挽回。
影片用倒叙与插叙并用的手法,将现在与过去的时间相穿梭,黑白与彩色影像相交错,细节很美,草地很美,但更美的是人情。片子中途泪流不止以后,看见别人说的一句话,“影片所要表达的真谛,不是反映战争的残酷,而是在残酷下的人情。”或许,就是要说辛娜,妈妈。
作者:殳毓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16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