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西班牙语:Guerra Civil Espa?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人民阵线得到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冲突和共产与反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西班牙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份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满,长期下来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另外,这场战争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和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国际间对此战争也十分注目,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国社会评论家、记者乔治·奥威尔、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对西班牙内战做了详细的报道和研究。西班牙内战也以交战双方虐杀战俘闻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杀害。1939年4月,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独裁统治[5],进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复辟(惟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直至去世。
原著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英语: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或译作《战地钟声》),是美国知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40年出版的小说。
该小说与《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老人与海》同样被认为是海明威最好的作品之一。
故事情节
《丧钟为谁而鸣》描写了一九三七年的西班牙内战。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的是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政府军,在敌后进行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鼓励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一个遭受过战场性暴力的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借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完桥撤退的时候,自己却被敌人打伤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主要人物
罗伯特·乔丹(Robert Jordan):美国大学西语青年教授,自愿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安瑟莫(Anselmo):一位老年的向导,一直跟随着罗伯特。
玛丽亚(María):在西班牙战火中受欺凌的烽火佳人。
巴勃罗(Pablo):西班牙游击队的队长
比拉尔(Pilar):巴勃罗的妻子。
艾尔·索多(El Sordo):另一支游击队的领袖,与巴勃罗等人在不同的山头。
中文译本
本部小说书名翻译,台湾译名多用《战地钟声》,中国大陆多译《丧钟为谁而鸣》,或有用《战地钟声》者
《战地钟声》,彭思衍译,台北大中国出版,1953年
《战地钟声》,宋碧云译,台北远景出版,1979年6月
《战地钟声》,德玮、增瑚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年
《战地钟声》,林正义译,台北逸群图书出版,1982年5月
《战地钟声》,程中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4月
《战地钟声》,刘瑞绵译,台北帝尹传播出版,1996年
《战地钟声》,柏丽编译,南方出版社,2006年5月
《丧钟为谁而鸣》,林和生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
《战地钟声》,傅心荃译,台北风云时代出版,2011年7月
《丧钟为谁而鸣》,韩忠华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
《丧钟为谁而鸣》,佟莹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
《丧钟为谁而鸣》,陈燕敏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
《丧钟为谁而鸣》,吴建国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战地钟声》,陈荣彬译,台北木马文化出版,2016年10月
改编作品
1943年美国电影《丧钟为谁而鸣》的日本海报
《丧钟为谁而鸣》,1943年电影,由山姆·伍德(英语:Sam Wood)执导,主演是贾利·古柏和英格丽·褒曼,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九项提名,并由卡汀娜·帕辛欧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2012年电影《恋上海明威》描绘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在西班牙的时光,当时他正在完成《丧钟为谁而鸣》,以及他与美国小说家、旅行作家、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