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27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
喜欢港片的朋友,对于“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绝不陌生,邵氏经典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是香港影坛的艺术文化瑰宝,是影迷心中不曾改变的挚爱。让我们一起回顾邵氏经典佳作,走进邵逸夫打造的光影王国。
🎬【合集】邵氏电影4K修复大合集(290+部)
https://pan.quark.cn/s/35190a909f7a
🎬【合集】邵氏电影收藏(744部)
https://pan.quark.cn/s/1ce29596811e
https://pan.xunlei.com/s/VNyyl7BjOSqavoS4CFSFbXOJA1?pwd=eqj9
1.《江山美人》(1959)
《江山美人》故事传统,但却拍得气魄雄伟又颇有趣致。
导演:李翰祥
《江山美人》讲的是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的游龙戏凤,故事传统不出奇,拍得却气魄雄伟又颇有趣致。邵氏大手笔动用港币15万元,搭建梅龙镇、大雄宝殿等20余幢布景,又重点力推彩色阔荧幕黄梅调电影的招牌,以唱歌代替全部对白。黄梅调为主的唱词揉合时代曲,古意盎然又清新通易,琅琅上口,一时广为人传诵。
身为女星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林黛鲜活表现出李凤姐从娇俏到悲苦的转变,一曲《扮皇帝》的小女儿情态分外动人,亚洲影展影后桂冠来得实是不虚。至于大导胡金铨在其中演绎的酒保大牛, 一路插科打诨到底,则有趣得紧。
2.《后门》(1960)
《后门》由王月汀改编自徐訏所写同名小说,温婉细腻。
导演:李翰祥
《后门》由王月汀改编自徐訏所写同名小说,故事几可一言而尽:一对膝下无子女的中年夫妇对小女孩阿琳心生怜顾并欲过继,却因其生母的出现不得不割爱而去。如此平实的故事泰半得益于李翰祥的“够胆”,即如香港《新生晚报》的评论:“甘冒‘沉闷’之险,不夸张,不卖弄,不求急功速效,细水长流般细腻温婉地朴素说出这一故事,其舒服之感,是国片中很少见的。”
令“观众信而得其情”的《后门》,擒下亚洲影展等大小一共四十多个奖项,创“中国电影获奖之最”。
3.《倩女幽魂》(1960)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意境高超得宛若水墨画
导演:李翰祥
世人都道程小东版《倩女幽魂》妙,可我却忘不掉李翰祥镜下那个端庄难以方物的女鬼聂小倩(乐蒂饰)。那亦是个山河离乱的岁月,宁采臣赞舞剑的燕赤霞“乱臣贼子闻之丧胆,剑似游龙,可驱胡虏以靖中原……”可叹这书生只能“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心系家国的他遇上抚琴吟诗的小倩,便是向来痴,从此醉,唯愿“若教雨盖长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样的古典情谊配上工整如工笔画的摄影,意境高超得宛若水墨画,留白处皆是风流。可叹如此佳美外人却不解其风情,参加戛纳电影节名落孙山,只有乐蒂被西方影评人赞为“最美丽的中国女明星”。
4.《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李翰祥的代表作,亦是黄梅调电影的巅峰代表。
导演:李翰祥
1958年,李翰祥拍摄了第一部彩色黄梅调影片《貂蝉》,开启长达20余年的黄梅调电影风潮,《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他的代表作,亦是黄梅调电影的最巅峰。
《梁山伯与祝英台》注重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描写,将草台相遇、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英台哭坟、化蝶双飞这些经典桥段组织得严密完整。前半部分拍摄得情趣盎然,后半部分转而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在台湾公映时,在台北创下三家戏院连映62天、观众72万人次、票房840万新台币的空前纪录。同年,该片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演员特别奖等多项大奖,凌波成为邵氏最耀眼的反串明星。
5.《大醉侠》(1966)
《大醉侠》里胡金铨强调“舞蹈一样的动作美”
导演:胡金铨
胡金铨和同期的张彻一样痴迷戏曲、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也醉心西片和日本动作片,路向却迥异。他在邵氏的代表作《大醉侠》可视为其风格化追求的集中体现。
他强调“舞蹈一样的动作美”,金燕子“在客栈内与恶徒周旋、对抗的场景一如京剧武场的层次,而且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在庙宇内外与恶徒大战一场,也是锣鼓点和梆板衬托”(郑佩佩),其内敛渐进的人物关系,迥异于张彻角色的大开大阖,是冷眼看浊世的出世心态。该片不光捧红岳华,更让郑佩佩确立邵氏头号武打女星的地位,成为1965至1966年间新派武侠片尝试中成果最美满的一部。但制作习惯和理念上的冲突令胡金铨郁郁不得志,《大醉侠》拍到最后,邵氏放言限期拍不完,就换导演。邵逸夫看完样片后还当面教训“小胡要多跟小徐学习”,强加十个女兵入戏。三年导演合约期满后,胡金铨跳槽台湾,自成武侠一方霸主。
6.《独臂刀》(1967)
《独臂刀》采取断臂这种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在当时确为一大震撼。
导演:张彻
邵氏所谓“突破传统,推陈出新”的“新派武侠片”,发轫于张彻执导、王羽主演的《虎侠歼仇》,开始于张彻策划的《江湖奇侠》、《鸳鸯剑侠》,但真正扬眉吐气还需到《独臂刀》。
《独臂刀》讲的仍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旧事,主演王羽采取断臂这种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方式,在当时却着实为一大震撼。它以独臂、断刀、残谱营造的冷冽氛围与极具动感及招式铺排的武打场面配合得“戏味十足、剧力万钧”(李翰祥语),不但开港片手提摄影先河,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至此亦与张彻结缘。
该片的大获成功,令张彻晋身“百万导演”,在邵氏有了响当当的话语权。香港电影阴盛阳衰的局面可说由此一转,张彻第一个将中国电影贴上了磊磊丈夫的性别标签。
7.《大刺客》(1967)
《大刺客》中的激情、暴力和叛逆性,受六七暴动的感染十分明显。
导演:张彻
“《大刺客》拍摄时‘六七暴动’正酣,我那时似未入住邵氏,反正去开工时,还遇上土炸弹,《大刺客》中的激情、暴力和叛逆性,受‘六七暴动’的感染十分明显。”张彻此番回忆,是开启《大刺客》何以如此悲歌未彻的钥匙。
在张彻那里,这个白衣古琴的慷慨义士竟成绝唱。聂政(王羽饰)怀刃独闯相府,上演张彻电影首场盘肠大战,但其“在镜头运用上师法费穆,以《孔夫子》为目标,多用四大镜头,低角拍摄,镜位亦少运动”,气氛却沉重古朴。“你看我,我年轻、高大、强壮,人总有一死,你愿意我趁现在的时候,做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死,还是愿意看我日渐老去,做个杀猪的屠夫?”这样直白响亮的发问,把青春的激情悲烈包裹在方正规矩的镜头里,化作白袍上刺目的血光。
8.《报仇》(1970)
《报仇》鲜明搬用了京剧舞台程式,戏中有戏地交代暗害阴谋。
导演:张彻
《报仇》对后世电影有两大重要影响:一是张彻自述开创了民初动作电影的滥觞,促成李小龙电影的崛起;另一个则是风格化慢镜美学的应用。
《报仇》鲜明搬用了京剧舞台程式,借《界牌关》罗通盘肠大战一场戏,戏中有戏地交代暗害阴谋。其后关玉楼(狄龙饰)在茶馆被偷袭,双眼割瞎肠破血流,两垂死场面形成巧妙对接。到为兄报仇的关小楼(姜大卫饰)最后杀入敌穴,张彻以长达数分钟的慢镜凝视他从楼梯滚下地面,再挣扎到大门外,中间加插罗通/关玉楼同样绝望挣扎的情景,三者命运遥相呼应,以死达到汇合。它让早前并不被看好的姜大卫拿下亚洲影帝,令一个小小的女戏迷在十几年后仍能默背其情节。她后来写了本小说,借用过“小楼”这个名字,便是李碧华的《霸王别姬》。
9.《新独臂刀》(1971)
狄龙与姜大卫在《新独臂刀》中的表演以及扮相都成为后世膜拜的经典
导演: 张彻
“百万”冠身的《独臂刀》之后,“独臂”成为张彻乃至王羽念念不忘的意向。四年后,张彻另组演员班底拍成《新独臂刀》,和前作顿生截然不同的浪漫风景。
“香港作家简而清在不久前一篇文章中说到当年的姜大卫,以‘悍鸷’二字来形容,他有一种不顾一切,奋身直上的气慨,充满叛逆性。”姜大卫饰演的雷力,开初便因自满而被陷害自废右臂退出江湖。埋名于小酒馆的他,黑衣如墨,眼沉似冰,我们以为他将再也不会笑。直至他遇到少侠封俊杰(狄龙饰),迸出璀璨的笑意,两个血性男儿许下远离红尘共赴太湖过太平日子的终极梦想——在“腐片”盛行的现在,它是部被后人太多意淫的电影,资深基佬影评人迈克就视其为“张彻电影最出人意表、最明目张胆的蕴藏式玩笑”。抛开那些断臂疑云,片尾白衣染血的雷力一脸决绝地站在长桥那头,单手持刀,空袖飘荡,整个人是失了刀鞘的刀:削薄、凛冽、沉痛,画面动魄惊心。
10.《爱奴》(1972)
《爱奴》被誉为楚原电影中最绚烂奇诡的一部
导演:楚原
奇情片《爱奴》的受众远远少于李翰祥的风月片,却是英国影评人所推崇的第一部中国文艺电影(王墨林《导演与作品》所言),被影评人石琪誉为“楚原电影中最绚烂奇诡”的一部。
这部贝蒂的处女作成为她从影以来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凭着天生的冷艳外型,她占了不少便宜,只需媚媚地眼儿一瞟,玉指一翻,就已达到剧中人神韵。《爱奴》好看,刚从意大利学成归来的摄影师朱家欣也功不可没。他是楚原接触的首位用白色发泡胶作回光的摄影师,开场那段细雪纷飞的序幕,就是他的杰作。整部戏拍下来,何莉莉艳如桃李,贝蒂冷若冰霜,颇具噱头的“女同性恋”场面梦幻唯美,莫名的魔力足以吸引你一路看下去。
11.《刺马》(1973)
《刺马》里深沉多诈的马新贻,是狄龙一力争取的角色。
导演:张彻
“我拍《刺马》的主要特色,是不将马新贻当传统的反派来拍,张汶祥虽由当时最红的姜大伟饰演,但把重点放在形象正派的狄龙饰演的马新贻身上。全片剧情由张汶祥行刺马新贻后的作供逐段倒叙出来,一方面避开了华语片从来拍不好的战争场面,一方面也可把戏集中在马新贻和井莉饰演的老二(陈观泰饰)妻子的畸恋身上。”
《刺马》里深沉多诈的马新贻,是狄龙一力争取的角色,他希望这个奸夫能让他演技上有所突破,他做到了。开场鲜衣怒马驶来的耀目少侠最后寂寥地等待被义弟审判,姜大卫手刃狄龙的戏码是这对双生首度在电影中反目。大胆的尝试为狄龙赢得那年的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洲影展表现突出性格男演员奖,公司分的花红足以买下一幢楼。而姜大卫再也没看过这部戏,只记得张汶祥刺马时“带着仇,带着恨,还有爱”。2007年,陈可辛另起炉灶拍摄《投名状》,将片中三位反派命名为:狄大人、姜大人、陈大人,“姜大人不在不热闹啊”,狄大人说。对照现实,只能让人深叹一口长气。
12.《金瓶双艳》(1974)
《金瓶双艳》是李翰祥的电影中最风骚的一笔
导演:李翰祥
李翰祥是惯会跟人讲他过往心酸血泪史的,讲得多了便也成了真,彷佛他林林总总的风月片都只是为了搵食——似乎连他自己都忘了在《东方日报》专栏<天上人间>中写起咸湿笑话,是多么的绘声绘影、乐此不疲。
从风月小品暖身之作《风月奇谭》开始,这位大导演再次开辟香港电影的一条新路,为“性”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符号,《金瓶双艳》是其中最风骚的一笔。这风骚十有八九要归功于胡锦饰演的潘金莲,一对勾人眼和唇边一颗销魂痣看得人就酥了半边,费力垫脚扮出的三寸金莲吊足人胃口。尤其末尾醉卧葡萄架一段,是绝对的经典。
13.《倾国倾城》(1975)
《倾国倾城》荣获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女主角
导演:李翰祥
李翰祥清宫戏两部曲《倾国倾城》与其后的《瀛台泣血》,是邵氏清水湾片厂最声势浩大的制作。依着从前参观故宫的印象,恋乡且具考据癖的李翰祥向邵逸夫描绘恢弘布景,要求把连着的两个棚打通。六百万元的大手笔投资记录下的是丝毫不苟到每处细节的服装、道具和布景,沉闷深宫中勾心斗角的人物角力则凸显导演的从容调配,恭亲王怒谏西太后的愤怒发泄后是全景拍摄的孤独忠臣之没落,节奏控制有条不紊。
该片荣获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女主角(卢燕)、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陈景森),而姜大卫饰演的小太监寇连材如何跳脱地抓牢李导镜头直盖主演狄龙,则是另外一段“从此分道扬镳”的江湖风波。
14.《天涯明月刀》(1976)
《天涯明月刀》情绪化的用光及台词和镜头的结合铺垫出步步危机的紧张感
导演:楚原
邵氏的武侠动作片由张彻发扬光大,到70年代,则几成“铁三角”楚原、古龙和狄龙的天下。
一向以文艺浪漫著称的古龙自1976年拍罢《流星蝴蝶剑》大受欢迎后,便频频和和古龙合作,《天涯明月刀》以其突出风格、成熟技巧成为这一系列电影的代表作。红枫冷月、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搭景大师”惯会这类华美古典的布景,情绪化的用光及台词和镜头的结合则铺垫出步步危机的紧张感。此外,武指唐佳为傅红雪设计出刀把拐和刀结合,可说武侠片中极契合的一件兵器设计。
15.《五毒》(1978)
万针衣、红背衫、刺脑针等大量古代酷刑的展示令《五毒》的Cult片气质十分显著
导演:张彻
1978年,张彻一反常态地捧出两部邪片,一是更残忍的《残缺》,一便是被美国《娱乐周刊》拍为“世界最怪诞电影第11位”的《五毒》。
这时的张家班经历前三代弟子的辉煌,渐渐步入式微。带着一帮长于北派功夫的精壮憨厚小子,张彻玩起了追查悬案的游戏。《五毒》最有趣的部分便在蜈蚣蛇蝎壁虎蟾蜍的功夫设计,开场带着面具的五个师兄,一早定下电影诡异的基调。诸如万针衣、红背衫、刺脑针等大量古代酷刑的展示,正正掐准Cult迷的死穴。合谋与相斗,最难测最可怕的,是人心。
16.《少林三十六房》(1978)
《少林三十六房》妙在硬桥硬马的功夫展示
导演:刘家良
1978年,刘家良让哭着剃了光头的刘家辉主演《少林三十六房》,刘家辉自此成为香港影坛最出名的“和尚”之一,闯出了香江。后来只要日本观众一看到光头、赤膊、挥动三节棍的形象,就知是刘家辉。
《少林三十六房》妙在硬桥硬马的功夫展示,循序渐进表现少林和尚练功过程是其最别致之处:从轻功到臂力,从目力到头力,从腕力到脚力……毫不生硬地融入僧人日常生活,吃饭挑水皆成习武平台。后半段拳脚棍刀短打长攻的武器与功夫献艺,直叫人热血沸腾。
17.《邪》(1980)
《邪》是桂治洪“邪”三部曲之首,亦是意境最佳的一部。
导演:桂治洪
《邪》是桂治洪“邪”三部曲之首,亦是意境最佳的一部。它前半段情节取自法国电影《恶魔》,后半段明显脱胎于小林正树《怪谈》里的无耳芳一一节。潮湿肮脏的老宅、天井里的大缸、曲径通幽的走廊……把诡秘的气氛铺陈得恰到好处。片中长达7分钟的裸体彩绘跳舞,屡屡为人称道。
这一时期邵氏出品了不少恐怖片,除“邪”系列外,何梦华导演的“降头三部曲”亦是经典之作。
18.《唐朝豪放女》(1984)
《唐朝豪放女》是夏文汐进邵氏的成名作,演活了鱼玄机这位唐朝才女。
导演:方令正
《唐朝豪放女》是夏文汐进邵氏的成名作,并获金马奖十大电影兼最佳美术设计(陈景森、邝广贤)和最佳原著音乐提名(沉圣德),其独特风韵及大胆演绎即便在今日看来仍令人惊艳。
唐朝才女鱼玄机的历史传奇在方令正那里成为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现代诠释,“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是鱼玄机从一而终的追求。于是她入了道门,玩弄男人抑或女人,剑穿有“奴婢”之心的绿翘,在法场目光灼灼地看着满眼的男人冷然拒绝被拯救……多亏夏文汐自然开放的韵味,演来大胆却毫不下作,就如人言“乍看细致易感,有中国古代女子的柔媚;再看又充满了现代感,加上一贯的和气、天真,这样的美是有魅力的。”配上兼有古代世界精神面貌及日式现代感的美学,真真赏心悦目。
19.《七小福》(1988)
《七小福》并不猎奇,基调沉实却也有孩童的调皮回忆。
导演: 罗启锐
1959年,上海京剧界武行头于占元南迁香港,创办中国戏剧学院,开班授徒。于师父每次都会挑选七位表现较佳的弟子在夜总会、戏院等地演出,号称“七小福”。邹文怀曾说,“七小福”是个令人敬畏的名字。香港电影金像奖从增添动作设计奖项至今,半数以上被七小福成员大包大揽。罗启锐执导的《七小福》,讲的便是他们的故事。
这段年少时炼狱般的训练过程,由洪金宝在片中以于师傅的身份一一带过,再合贴不过。它并不猎奇,基调沉实却也有孩童的调皮回忆,林正英演的阿叔最终疯癫,是传统无可挽回的消亡与奈若何的感伤。“四十年的时间做得一样事,需要好大的信念,捱到山穷水尽,鞋底都磨穿,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人生有时如斯。
20.《无味神探》(1995)
杜琪峰执导的《无味神探》可能是邵氏在衰落时期最后迸发出的闪亮
导演:杜琪峰
《无味神探》可能是邵氏在衰落时期最后迸发出的闪亮。在电视剧、爱情喜剧、功夫片中腾挪许久的杜琪峰,与编剧游乃海合作捧出的《无味神探》,气质上是最早接近后期银河映像的电影。
这是双线并进的典型类型片,一边是警匪相争并立斗智斗勇,一边是警察和妻子情感的复杂纠葛——后者尤其值得大书特书。个性暴劣待人苛责的警察,对感情绝望怀上他人孩子的妻子,这无论怎么看都不是才子佳人的传统戏码。随剧情的逐层推进我们却不由彻底原谅这不完美的一对,真心希望他们有个传奇的收尾,并确实获得最终宽慰。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感谢刘青云和李若彤的带给我们的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