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话西游》
导演:刘镇伟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1994年,刘镇伟说服周星驰出演《大话西游》,影片讲述了一个很执着的爱情故事,这是周星驰的第一部爱情影片,旨在争取女性观众。刘镇伟在创作电影时 本来夸口能开创一个悲喜剧的潮流,不料上下两集电影上映后票,房只排名年度第6和第8,这令刘镇伟与周星驰都十分沮丧,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但是两年后,《大话西游》在北京的高校放映时,获得戏剧性的大热,开始有人专门研究其巡回式结构,搞笑台词,对经典的解构。此后,与内地网络的发展同步,《大话西游》的火爆进入鼎盛时期,其台词被年轻观众当成天书和圣经一般广泛流传。《大话西游》把周星驰推上后现代主义喜剧大师的位置,进而推动无厘头文化的盛行,颠覆了内地观众的审美习惯。
2《秋天的童话》
导演:张婉婷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秋天的童话》讲述留学美女学生十三妹和唐人街底层人士船头尺的故事。影片拍摄计划本来不被看好,出于预算限制,布景、美术都偏于简洁、自然,剧情也无大场面大动作,这样影片的重心便用在了细腻情感的营造上。影片主要向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含蓄,婉约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甚至没有说过爱与喜欢的话,这种清新在香港娱乐电影里是反潮流的。片名之所以叫“童话”,则拜最后两分钟所赐,在这突如其来的结尾,两人奇迹般意外重逢,船头尺已改过自新,犹如童话故事般飞黄腾达。导演认为这样的结尾,对她所喜爱的船头尺会公平一些。这部提供给观众一个现代童话的电影上映后意外获得年度票房第5的好成绩,后来更被视为香港电影史上最美丽的爱情片。
3《独臂刀》
导演:张彻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1965年邵氏公司提出“彩色武侠世纪”构想,主打拍摄的不再是黄梅调电影,而是新武侠片。1967年张彻在经过几次实验后执导的《独臂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100万的武侠片,他也因此成为香港武侠片首席导演。《独臂刀》从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一个意念出发,成功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影片首次全面展示张彻的暴力美学风格,赤膊上阵、盘肠大战等设计,成为他后来招牌场面。其武打动作和剧情节奏,明显较之前电影更快。此外,张彻是第一个使用手持摄影的方法拍摄打斗场面的,他开始探索在画面中表现动作。《独臂刀》首创的阳刚路线和新派武打场面,开拓了武侠电影新局面,并扭转香港影坛阴盛阳衰的旧况,开创了以男明星为号召的电影潮流。
4《侠女》
导演:胡金铨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侠女》改编自聊斋,导演胡金铨把它变成忠良之后在奸佞宦官的追击下逃生、复仇、出家的故事。《侠女》在技巧与内涵上都卓有建树。片中处处是表现“精确剪接”与“场面调度”的经典武打镜头。在竹林一战中,徐枫奔上枝头的场面,胡金铨并没有用慢拍或倒拍这类容易拍的方法,而是让徐枫多跳几次弹床,再将极短的镜头接起来,这是《侠女》获得1975年戛纳电影节高等电影技术委员会大奖的原因。胡金铨成为首位名扬西方的华人导演。
在《侠女》的结尾,胡金铨加入禅道,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禅思哲理结束,从纯武术世界进入到一个带有宗教救赎可能的世界。胡金铨胡通过精心的美术考据,强调抽象侠义精神的角色设计,以及交错有道家出世和儒家人溺己溺精神的淑世思想,把武侠片提升为文人的艺术,带入艺术、哲学甚至历史的殿堂。
5《省港旗兵》
导演:麦当雄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导演麦当熊擅于将政治问题作为警匪片的眩人外衣,以很社会性,很纪实的拍摄方法,炮制完全“成人化”的冒险世界。作为最佳代表作的《省港旗兵》拍摄于中英就香港回归签署联合声明之前,以片尾在枪战中扼杀主人公出路的九龙城寨来暗指香港,表达对中英就香港前途谈判的不乐观。麦当熊不但找来非职业演员演出,也大多是用偷拍方式,真实效果相当突出,把观众带入冒险情景。无论背景与人物都拍摄出慑人的逼真感,全片就像一个真实的噩梦。这样一部既客观写实,又辣手火爆的警匪过瘾片,带领观众经历了一连串紧凑奇特的超现实冒险,这也是当九七回归后即使忧虑消失,《省港旗兵》还被电影人高度认可的原因。
6《投奔怒海》
导演:许鞍华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作为新浪潮巅峰作的《投奔怒海》是女导演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述讲述日本摄影记者重访解放后的越南,解开一幕幕社会和政治的惨状。导演将镜头焦点对准这个严肃的国际题材,跳出了港片一向局促小器的格局。电影拍摄于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之后,越南难民的遭遇触及了当时香港人集体意识里最关心和忧虑的一种政治状况,引发集体共鸣,因而获得票房大热。
《投奔怒海》以传统的写实手法取胜,大量长镜头形成一种冷峻的古典美。许鞍华以本片为代表证明她擅长追求香港电影所缺乏的历史感,对个体生命表现出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是最具国家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香港导演
7《精武门》
导演:罗维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精武门》的背景放在1909年的上海,李小龙扮演精武门的创始人霍元甲的弟子陈真。精武门属于北派,李小龙自己则强烈认同南派,13岁开始学习咏春拳。在电影中,李小龙把咏春做了修正,变成流畅而警觉地高视阔步,又将咏春拳的“寸劲”开发成“寸拳”。为了把功夫拍得更好看,李小龙运用集各派大成而自创的截拳道,这是最能发挥打斗功效的一种进取型招数,能爆发强大的攻击力。他又采用“暴雨如注”的剪辑方式,《精武门》里他与日本反派的高潮对战 每个镜头快到只有2.7秒,高超的武艺加上现代的电影语言使李小龙一炮而红。当时正值中国加入联合国,李小龙的角色身上体现的强烈民族主义色彩,迎合了第三世界被压迫民族在世界反帝反殖运动高潮时的感情,成为全球被欺压者的代言人。
8《半斤八两》
导演:许冠文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导演许冠文自1974年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曾5次获得年度票房冠军,这些从香港小市民生活里挖掘笑料,妙用香港俚语的电影,使得香港电影实现了本土化、粤语化。许冠文以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去捕捉小市民的价值观,保持着清新健康的喜剧格调。《半斤八两》创造的票房纪录保持了四年,且它是许冠文最擅长的表现劳资对抗的打工仔电影,讲述一个吝啬刻薄的侦探社社长及职员的故事。时逢香港正式迈入经济起飞期。《半斤八两》对劳动者遭到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现状,作了一番嘲讽与控诉,令观众在放声大笑之余,悟出其中包含的深刻社会内涵。《半斤八两》其实就是当时香港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出香港本土意识的开始成型。
9《阿飞正传》
导演:王家卫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这是一部对王家卫、对香港电影界、对香港人都极为重要的电影。片中只有人物,着重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不注重起承转合与情节分明,王家卫故意换了讲故事的方式,脱离了观众对于类型片的观影期待。虽然影片惨遭票房惨败,但是意外获得影评人和影迷的热捧。王家卫在片中雕琢出来一套手法,从此成为他的标签,如音乐和独白的运用,个人化的时间和数字,角色的无根性,疏离和拒绝的主题等。王家卫的初衷是拍摄一部讲述他童年时期六七十年代的电影,这充满浓浓的怀旧氛围,勾起了香港人的集体回忆,而通过刻画一位寻找生母的孤傲叛逆青年‘无脚鸟’的著名形象,暗喻了香港人的无根性。影片的重心演变成关于九七前离开或留在香港的各种感受。《阿飞正传》是香港人抚今思昔、倾注感情的重要载体。
10《英雄本色》
导演:吴宇森
商业成绩:★★★★★
艺术成就:★★★★
这部三个失落男人的电影,包括怀才不遇的吴宇森、过气武打小生狄龙和票房毒药周润发。影片上映后一炮而红,不单创造票房新纪录,更带动英雄片潮流。洒脱不羁、气质超凡、两肋插刀、义薄云天的小马哥,其墨镜与黑风衣的形象风行一时,由表到里都成为青年效仿的偶像,令当时道德观念薄弱而失落感强的香港新一代人精神为之一振。在此之前的香港电影太长时间停留于表面的功夫打斗和搞笑玩耍,而淡薄荒废了心灵的感动,《英雄本色》里突如其来的赴汤蹈火、肝胆相照的江湖情义直接震撼了观众。《英雄本色》首次以时装警匪片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武侠精神与现代暴力美学融为一体,在描述江湖道义、兄弟情义的大背景下,拍出了每个人生命里蕴涵的沧桑与梦想,骨子里潜藏的热血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