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尼·鲍尔:当代英国导演中坚
从1996年的《猜火车》到2008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丹尼·鲍尔最终用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正式确立了自己在当代英国影坛的地位。他也由此受邀执导本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丹尼·鲍尔亦不负众望,用华丽细致的镜头和摇滚乐一样的剪辑,让世人见识到他对主流文化超强的驾驭力,英伦风也因为他的诠释闷骚的更加迷人。
丹尼·鲍尔生于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镇,地地道道的工人家庭。底层的出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作品的题材以及风格。少年时代的他梦想是做一名神父,不过如今他却发现即使做一名导演,同样可以像神父一样引导观众,影响观众。剧场生涯的经历让他在底层的出身之外接受了很多经典戏剧的熏陶,也让他的作品迥异于传统的写实派,同样注重剧情的吸引力。在BBC拍摄了几年的剧集之后,1994年他推出了个人的首部电影《浅坟》,英式的黑色幽默以及扣人心弦的犯罪描述让他一举成名。随后,他推出个人导演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影片《猜火车》,这个关于苏格兰吸毒青年的迷茫生活的电影被很多年轻人奉为圣经。几年的低潮期之后,2008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让他奥斯卡夺魁,再次笑傲影坛。
御用男主伊万·麦克格雷戈横躺着《猜火车》铁轨上
这就是丹尼·鲍尔那代人的心灵写照
△ 英伦风代表作:《浅坟》、《猜火车》、《天使爱情鸟笼伴》、《荡妇》、《惊变28天》
△ 英伦风解读:
丹尼·鲍尔早期作品的情节多发生在苏格兰,拍的也都是英国人的身边事,关于底层青年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关于那里犯罪青年的空虚迷茫的生活现状,并以其炫目的叙事及迷幻的影像风格绘制出一幅当代英国青年的心灵图谱,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他和所有英国青年最爱的摇滚乐。他最知名的迷幻剂式作品《猜火车》就是朋克青年文化的写照,他们衣着怪异,自我放逐,反对教条,提倡无政府主义。那段独白“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也喊出了一整代英国青年的心声。
2、肯·罗奇:英国电影的良心
肯·罗奇至今还保持着一项戛纳纪录,就是11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这也是戛纳历史上入围数量第一人。这位备受戛纳宠爱的老导演是英国当代影坛极其重要的一位,从影四十余年,却始终将作品的视角对准了英国的底层民众。一直以写实的态度关注英国社会现实主义,因此被很多人视为英国电影的良心。
或许是在牛津修习法律的原因,肯·罗奇一直对社会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当年牛津读书时,他加入了牛津讽刺剧社,由此进入剧场,随后进入BBC成为一名电视导演,最终确立了与电影的关系。肯·罗奇以写实主义影片《可怜的母牛》开始其电影生涯,随后的《小孩与鹰》成为他电影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风格确立之作,底层角色、非职业演员、写实主义影像等等都成为肯·罗奇这么多年导演生涯的作品标签。即使在今天,76岁的肯·罗奇仍然在坚持着他的写实主义路线,包括最新一部影片《天使的一份》。
矿区普通工人阶级家庭的小孩看不到希望之鹰的成长
这就是肯·洛奇电影中的真实生活,直面悲痛,不煽情
△ 英伦风代表作:《小孩与鹰》、《我的名字是乔》、《风吹麦浪》、《天使的一份》
△ 英伦风解读:
肯·罗奇一直被视为英国“厨房洗碗槽”电影的重要接班人,也是英国工人阶级代言人。他的电影常带有略带粗粝的写实风,作品中角色多来自英国底层:单亲妈妈、没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岗职工、黑社会小混混、外来移民等等,这些边缘的底层角色共同构成了肯·罗奇的电影世界,也成为了解英国的另一扇窗。那是与绅士贵族等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电影世界,也是工业化进程最早的英国所不能遮掩的混乱面。
3、盖·里奇:英国电影顽童
与昆汀·塔伦蒂诺对应,盖·里奇常被看作英国的电影顽童。他和昆汀一样,作品中满是各种打破常规,随性而为,尤其是早期的《两杆大烟枪》与《偷拐抢骗》,都是一些以轻松的态度玩出来的经典。
其实从盖·里奇的童年经历,就可看出他的顽童性格。十多岁的时候曾因阅读障碍以及嗑药先后被两所学校退学,在认清了自己并不是学习那块料之后,盖·里奇投身到电影事业当中,并将自己的顽童性格完全融入到他的作品中。首部长片《两杆大烟枪》以多线叙事、快速剪辑、有趣的对白以及机缘巧合的情节设置震撼了许多年轻的观众,随后的《偷拐抢骗》则进一步拓展了个人风格。而《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的票房成功也让他的全球影响力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里奇两杆油光锃亮的大烟枪笑誉全球
△ 英伦风代表作:《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摇滚帮》、《大侦探福尔摩斯》
△ 英伦风解读
盖·里奇的作品大多来自英国的街头文化,是不良青年的犯罪人生,要够酷够帅,还要有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导演的街头童年经历让你可以很轻易就把他与学院派的导演区分开,作品的形式更加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片中也多是些街头小混混这种不入流的角色。摇摇欲坠的《两杆大烟枪》结尾那个进退不能的哥们儿让人从此爱上混乱的英国。而到了《大侦探福尔摩斯》中,他更是将传统的西装礼帽福尔摩斯街头化,不再那么整洁绅士,但风度却丝毫不减,尤其是小罗伯特·唐尼的出色的嬉皮演绎,和裘德·洛联手把腐国文化发扬得淋漓尽致,盖·里奇作品中的顽童元素也得以一路延续下去。
4、埃德加·赖特:新派英式幽默继承人
谁也无法否认埃德加·赖特的才华,尤其是他对动漫等流行文化的领悟,也让他深受时下年轻人的喜爱。这位深谙类型片元素的导演,一直是喜剧片及恐怖片的簇拥,并将这些类型元素的理解混在一起酿成其成名作《僵尸肖恩》。本片以及之后的《热血警探》都为当代英式幽默做了很多有益的拓展,尤其是对传统类型片的解构。
从Super-8到 Video-8,童年时期的埃德加·赖特就对电影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且试着用镜头记录生活、讲述故事。早期他就曾制作过许多多类型杂糅的恶搞短片,也为自己日后的风格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开始在派拉蒙喜剧频道和BBC负责了很多喜剧节目的制作,并认识了铁杆搭档西蒙·佩吉。再之后,《僵尸肖恩》诞生了……
屌丝逆袭血淋淋神经质的《僵尸肖恩》最温馨场面
△ 英伦风代表作:《僵尸肖恩》、《热血警探》
△ 英伦风解读
不同于美国人直白露骨的屎尿屁喜剧,英国的喜剧往往更含蓄隐晦,暗藏讥讽。埃德加·赖特的作品同样是暗藏着的幽默,他的喜剧情节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扮丑搞怪,而是通过情节的错位和误解产生笑料。尤其是对经典类型片的解构,更让他的作品格外有趣。赖特的幽默像是一锅英式乱炖,惊悚、血腥、动作、伦理、恶搞、温情齐下锅,有时也会拉莎士比亚下水,但出锅的那股子英国味儿总能让你回味无穷。就好像《僵尸肖恩》中几位屌丝学习僵尸走路的方式以躲避僵尸,让你笑抽了筋就再也忘不了。
5、汤姆·霍伯:新经典文学剧场派
2011年,《国王的演讲》力挫《社交网络》获得奥斯卡奖,也让这位70后的英国导汤姆·霍伯走进大众视线。出生在伦敦的汤姆·霍伯也算是文艺世家,母亲是澳大利亚的作家,父亲也是媒体从业人员。霍伯当年读的都是海格或是威斯敏斯特这种历史悠久的名校,在这样的家庭出生对他之后作品的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对经典文学以及剧场文化的继承。
汤姆·霍伯12岁就立志做一名导演,随后拍摄了个人的首部短片。青少年时期一直在进行电影短片的拍摄,还参加过BBC的青少年短片比赛。牛津文学专业毕业之后,在父亲的帮助下先是加盟ITV,随后入主BBC,做过很多年的电视剧导演,执导过大量经典文学或戏剧改编作品,其中剧集《伊丽莎白一世》还帮他获得首个艾美奖。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他迎来了《国王的演讲》的成功。
《国王的演讲》这种教科书式英伦书写总能正中奥斯卡下怀
△ 英伦风代表作:《该死的联队》《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
△ 英伦风解读
汤姆·霍伯的作品更符合我们对传统英国电影的认知,古典与文学性、强调表演和突出历史感。或许是由于家境以及学业的原因,汤姆·霍伯的作品多取材自文学经典或是戏剧名作,作品中的主角也常是一些历史名人,这样的题材选择让他的作品总伴随着几分历史的厚重。不过在引用经典的同时,汤姆·霍伯在影像风格上也做了很多独有的变革,包括广角镜头的大量使用,特写的频繁出现,让构图也对人物形成一种暗示。这些在《国王的演讲》里也非常常见,在这种暗示下,观众可以很明显从镜头中感受到主角的压力。
6、西恩·迈德斯:“厨房洗碗槽”电影接班人
西恩·迈德斯总以其作品中粗粝的影像让人想起五六十年代英国的“厨房洗碗槽”电影,或是肯·洛奇及迈克·李的接班人。这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斯塔福德郡出生的他,父亲是一名长途卡车司机,曾被认为是一起知名少女谋杀的嫌疑犯。为此,童年时的西恩·迈德斯经常受到同龄人的欺负,再加上生活艰苦,他的周末都是在市场兜售蔬菜水果中度过的。
长大之后的西恩·迈德斯也做过一些违法犯罪的荒唐事,直到他决定将全部生活投入电影。确立了电影目标之后,他先是去报了表演学习班,并结识了之后的搭档,演员帕迪·康斯戴恩,开始了两人多年的合作关系。从《247》再到《死人的鞋子》,一直到勇夺英国电影学院奖的《这就是英格兰》,西恩·迈德斯的作品一直坚持底层写实路线,也获得了很多人的欢迎。
“中指党”不在乎年少,《这就是英格兰》 光头党愤怒小分队
△ 英伦风代表作:《死人的鞋子》、《这就是英格兰》、《苏默斯小镇》
△ 英伦风解读
从西恩·迈德斯的电影可以更好的了解伦敦以外一些相对底层的英国人的生活,他的作品多在英国中部的米德兰兹地区拍摄,大多为半自传体,真实粗糙更有生活气息。早期成名作《247》就取材自自己的童年经历,而那部备受推崇的《死人的鞋子》则来自他童年时在Uttoxeter的生活,部分情节来自他的一位密友。通过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个更真实、更粗暴的底层英国社会。“小子,你竟没有BenSherman的衬衣,你还不能成为我们的人!”《这就是英格兰》中叛逆小子想要加入光头党得到的忠告,因为这是他们钟爱的摇滚乐队、歌手们追捧的个性着装。这就是西恩·迈德斯电影中无所不在的英格兰文化。
7、迈克·李:生活的临摹者
虽然总把自己比作肯·罗奇,不过相比肯·罗奇,迈克·李则温和了很多,他的作品中除了蓝领工人,也会有中产阶级的身影。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作品关注的都是生活本身。为此,迈克·李也常被认为是“厨房洗碗槽”一派的传承者。
与很多英国导演一样,迈克·李与电影的关系源于戏剧,他曾先后在皇家戏剧学院、坎伯威尔艺术学校等进行戏剧学习。60年代的时候则一直以一名戏剧导演及剧作家的身份活跃在戏剧舞台,70年代开始为BBC制作电影,开始了他戏剧与电影的双重生活。一直到90年代《赤裸裸》的成功,迈克·李才真正将事业重心转移到电影制作上,随后的《秘密与谎言》、《维拉·德雷克》、《又一年》都在国际影坛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结婚、离别、生老病死总是迈克李镜头的焦点
△ 英伦风代表作:《赤裸裸》、《秘密与谎言》、《折翼天使》、《维拉·德雷克》、《又一年》
△ 英伦风解读
迈克·李的电影世界是真实的,但却不是枯燥的,他同样执迷于展示真实的世界,他的电影就是英国,就是伦敦。曾有评论家将迈克·李镜头下的伦敦比作费里尼的罗马及小津安二郎的东京。这样的表述无疑源自导演作品中生活性的一面,而这种生活性则主要来自他的即兴创作风格。迈克·李一直以即兴创作闻名,不写剧本,仅是简单设置一个剧情框架,然后通过与演员的交流和探讨,以及他们的即兴表演,才最终丰满剧情和对白。这样的处理即会激发演员的参与,也会让作品呈现极强的真实性。这也是迈克·李作品中重要的特点之一。
8、特伦斯·戴维斯:英国电影诗人
由于拍片频次低导致作品数量有限,特伦斯·戴维斯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不过在英国,他绝对是一个不应忽视的电影艺术家,尤其作品中碎片的叙事以及诗意的影像风格更让其作品风格独特。特伦斯·戴维斯出生在利物浦一个蓝领家庭。虽然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过特伦斯·戴维斯却认为自己是个无神论者。童年的家庭经历也让他在之后的很多作品反复提起那段生活经历,包括代表作之一《漫长的一天结束了》。
16岁开始,他在船舶公司做了差不多十年的职员和会计,然后决定告别这种生活,前往考文垂戏剧学校学习,并开始自己的剧本创作生涯。特伦斯早期摄制的短片大多是融合了个人经历的半自传影片,之后曾改编过伊迪丝·华顿、约翰·肯尼迪·图尔等人的小说。最新作品是由蕾切尔·薇姿与汤姆·希德勒斯顿主演的《蔚蓝深海》。
《声渺物静》利物浦一家人满脸乡愁的全家福
△ 英伦风代表作:《时间与城市》、《蔚蓝深海》、《漫长的一天结束了》《声渺物静》
△ 英伦风解读
特伦斯·戴维斯的电影更多的是继承了英国电影文学性的一面,饱含诗意,充满感情。或者是童年经历对特伦斯·戴维斯的影响太深,在他的作品里也经常以回忆作为叙事母题。像《远方的声音》、《漫长的一天结束了》以及他早期的自传体三部曲,都是以童年或是四五十年代的利物浦为背景展开故事的,情节也主要是家庭、童年、信仰等内容,这种如乡愁一样的伤感情绪,也是他的作品饱含诗意的原因。
9、斯蒂芬·弗雷斯:游走于英美的全才导演
斯蒂芬·弗雷斯是一个全能型的导演,既能执导《侦探》、《隶你十年》这种怪里怪气的杂糅喜剧,也能端庄正式地拍出《女王》及《危险关系》这种片子。虽然作品跨越英美,但是作品中属于英国人的幽默却一直没变。
斯蒂芬·弗雷斯出生在莱斯特,并曾在剑桥学习法律,毕业之后曾为卡雷尔·赖兹以及林赛·安德森等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大导演担任助理导演,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电影经验。他早期的导演工作主要是在BBC,先是拍摄广告,后来开始涉及电影创作。斯蒂芬始终游走于英国独立电影制作与好莱坞之间,曾推出过《失恋排行榜》、《危险关系》等很多热门影片,尤其以《女王》最受欢迎。
让女王看《女王》而不动怒,最好的表现就是像纪录片一样去重现那段历史
△ 英伦风代表作:《女王》、《谢利》
△ 英伦风解读
斯蒂芬·弗雷斯的作品虽然类型多变,不过却始终有着英国人独特的幽默与喜剧元素,是一种深藏类型影片中的英式幽默。他早期的作品更多具有类型解构以及讽刺的味道,讽刺的对象遍及各个阶层以及人群,并借助有趣的对白表达出来。而在《女王》以及《危险关系》这些影片中,则由于其精湛的宫廷或上层人士生活的描写展示了其作品风格的另一面。
10、安德里亚·阿诺德:当代最知名的英国女导演
当代英国女导演中,最具知名度的非安德里亚·阿诺德莫属,尤其戛纳电影节对其的推崇,更是提升了她的影响力。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导演经历也颇为波折,甚至在一个儿童的肥皂剧里面做了十年的演员,之后才转投导演事业。
阿诺德出生在肯特,是四个孩子的老大,父母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怀了她,没过几年他们就离异了,而她的短片作品《黄蜂》也被看做是对那段生活的回应。她自称10岁就已经动笔写了一个剧本,不过随后却去学了舞蹈并成为一名演员,在一个叫做“No. 73”的儿童电视节目里干了差不多十年。最终,她前往美国电影学会学习电影,并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先是凭借真人短片《黄蜂》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随后几年的长片,如《红色之路》等则一直是戛纳或是威尼斯的热选之作。
《鱼缸》中叛逆难搞的姑娘们
△ 英伦风代表作:《红色之路》、《鱼缸》、《呼啸山庄》
△ 英伦风解读
或者是由于出生在蓝领家庭,安德里亚·阿诺德的作品也更偏向于传统英式的“厨房洗碗槽”写实风格,尤其是手持摄影的大量使用更是突出了这种写实的感觉。鉴于其女性导演的身份,她在作品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女性视角,早期的《红色之路》和《鱼缸》都是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讲述,纪录片式手持摄影风格,像失控的青春一样让人眩晕。新片《呼啸山庄》则因为大胆的革新名著而引发不少争议,影史上第一次启用黑人演员扮演男主希斯克利夫,独特的视角显示出阿诺德作者电影主导的野心。
11、理查德·柯蒂斯:憨豆先生的缔造者
其实除了大热的那两部电影《真爱至上》、《海盗电台》之外,理查德·柯蒂斯在近三十年来的英国喜剧上贡献实在非常之大。包括憨豆先生的成功也少不了他的帮助,因为憨豆赖以成名的两套剧集《黑爵士》以及《憨豆先生》都有理查德·柯蒂斯参与编剧。他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憨豆先生缔造者。
其实准确的说,理查德·柯蒂斯并不是真正的英国人,他出生于新西兰,并且随家人在瑞典、菲律宾等国生活。不过由于新西兰与英国的血脉关系,加上理查德11岁起就定居英国,之后一直在英国工作和学习,我们仍习惯将他归入英国导演行列。在牛津大学的时候与憨豆相识,并确定了两人多年的合作关系。除了剧集之外,他还有过《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诺丁山》以及《BJ单身日记》等多部优秀的爱情喜剧剧作经历,也是当代英国爱情喜剧类作品的代表编剧及导演。
爱意满满充满英伦式狂欢的《真爱至上》是圣诞节许多影迷必定重温的经典
△ 英伦风代表作:《真爱至上》、《海盗电台》
△ 英伦风解读
爱情喜剧是理查德·柯蒂斯的拿手好戏,他的爱情喜剧会更浪漫,也会更有趣味,带着些英国人的拘谨与含蓄,并藏有幽默在其中。由于有出色的编剧功底,理查德·柯蒂斯在导演生涯上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障碍,执导的两部影片也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爱情与喜剧一直是他的作品中必不可缺的元素,再加上好听的音乐、感人的细节,在这种优质的剧本面前,理查德·柯蒂斯只需要把他的剧情完成下来就好了。而且,他一直完成的很好。
12、迈克尔·温特伯顿:随心随性的争议派
迈克尔·温特伯顿从九十年代才真正开始执导电影,不过如今执导的影片数目却相当可观,三次提名戛纳,一次提名威尼斯,还拿过一座柏林金熊和一座银熊,也是当前英国导演中非常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位。
温特伯顿出生于布莱克本,牛津的文学专业毕业后,又在布里斯托大学进修电影,这也为他之后的电影拍摄打下了基础。温特伯顿早期的工作更像是个电影史工作者,曾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合作林赛·安德森拍摄关于自由电影的纪录片,还曾独立执导英格玛·伯格曼的纪录片,以及专题纪录片《欧洲电影史》。经过了一系列的影史充电之后,他开始了长片剧情片的执导生涯。首部影片《蝴蝶之吻》就以其边缘的题材和大胆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评价,随后拍摄的《激情意外》以及《情欲九歌》也都是极富争议的作品。而《尘世之间》和《关塔纳摩之路》则因为政治上的指涉获得了欧洲影坛的认同。如今的迈克尔·温特伯顿作品计划很多,而且遍布世界各地,也成为英国的一位相当另类及激进的导演。
《24小时派对狂》摇滚万岁,曼彻斯特万岁!
△ 英伦风代表作:《激情意外》、《24小时派对狂》
△ 英伦风解读
迈克尔·温特伯顿的作品里有一种激进和叛逆,不同于好莱坞的主流影片,即使在英国电影里也显得尤为独立。他的作品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两个标签:情色与政治。这也是贯穿迈克尔电影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元素。用导演自己的解释,这是因为他拍摄电影更多追求个人本能的感受,不会顾忌更多,而是更无拘无束的随心而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情欲九歌》的疯狂或是《关塔纳摩之路》的尖锐,这也成为导演作品中如此激进的原因。 此外,还有出于对摇滚乐的私心,所以他以一名摇滚乐迷的身份拍摄了《24小时派对狂》,展现了迷人的曼彻斯特,让人迷醉的Joy Division,处处可见温特伯顿一贯的另类酷范儿。
13、詹姆斯·马什:从纪录片走来的低调导演
英国导演詹姆斯·马什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那两部纪录片:《走钢丝的人》与《尼姆计划》。尤其是《走钢丝的人》,本片在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之后,也让这位低调的英国导演跃入大众视线。
詹姆斯·马什出生于特鲁罗,并曾在牛津大学的圣凯瑟琳学院学习。他同样是从BBC开始自己的导演事业,一开始接触的都是一些纪录片,这也为其之后执导大银幕纪录片打好了基础。早期曾拍摄了一部关于捷克停格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的纪录片,90年代还拍摄过关于猫王以及地下丝绒乐队John Cale的纪录片。1999年推出个人首部剧情片《威斯康星死亡旅程》获得圣巴斯蒂安电影节费比西奖,之后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两方面都有涉及。最新影片《影子舞者》由克里夫·欧文主演,并曾入围年初柏林的展映单元。
“不列颠土地给电影导演提供了很丰富的戏剧元素,
一个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演戏,并且还要去监视自己的家人”,
导演谈讲述爱尔兰民族矛盾的影片《影子舞者》选材时说道。
△ 英伦风代表作:《上帝的私生子》、《影子舞者》
△ 英伦风解读
詹姆斯·马什在纪录片上的能力毋庸置疑,不过相比传统纪录片,他更热衷在纪录片中加入一定的叙事的内容,让整个纪录片充满故事性及起承转合的波折。与传统纪录片导演不同的是,詹姆斯·马什一直非常热衷剧情片执导,几部剧情片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介,这也与他出生在英国这片戏剧的土壤上密不可分。就好像谈到新片《影子舞者》一样,他认为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本就充满着戏剧元素,每个人都在演戏,而对他来说,从纪录片转向剧情片也未必是很难的变化。
14、史蒂夫·麦奎因:勇于自我挑战的艺术家
观众对史蒂夫·麦奎因的了解更多源于他在《饥饿》与《羞耻》两部影片中与迈克尔·法斯宾德的合作,而他的最新影片《黑奴十二年》同样会与法斯宾德合作。不过早在认识迈克尔·法斯宾德之前,斯蒂夫·麦奎因就是英国一位很有名气的艺术家了。
斯蒂夫·麦奎因出生在伦敦,先后学习过艺术设计以及专业美术,并在Tisch艺术学院进修。那时他的作品更偏实验艺术,所拍摄的也多是一些实验味道极重的短片,还在1999年获得了英国知名的视觉艺术大奖透纳奖,该奖项是英国非常知名的艺术奖项。2006年则在去往伊拉克之后推出艺术作品“Queen and Country”。2008年推出个人首部剧情长片《饥饿》,并首次合作迈克尔·法斯宾德,该片大胆的拍摄手法和饱含力量的情节令本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摄像机奖,之后的《耻辱》则帮助迈克尔·法斯宾德获得威尼斯影帝。
《羞耻》再次让我们领略到英国导演和演员的疯狂
△ 英伦风代表作:《饥饿》、《羞耻》
△ 英伦风解读
由于特殊的经历,斯蒂夫·麦奎因一直是个跨领域艺术家,他的作品并不仅局限于电影,只不过近几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电影罢了。即使执导剧情片,麦奎因仍然透露出他对电影革新的渴望,在他的作品中总会看到各种与众不同的东西。无论是《耻辱》中露骨的场面,还是《饥饿》里重口味的镜头,还有那个考验观众耐性的超长固定长镜头,都成为导演标榜个人风格与态度的重要标识。
15、琳恩·拉姆塞:杰出的英国独立女导演
虽然从90年代就开始了电影创作,不过琳恩·拉姆塞的作品并不多,迄今也仅有三部剧情长片。对题材的挑剔与苛刻以及独立的个人电影姿态都让她无法成为一名著作颇丰的知名电影导演。不过也正式这种独立的态度,让她的电影非常与众不同,且拥有很多忠实的影迷。
琳恩·拉姆塞是苏格兰人,曾先后在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纳皮尔大学学习摄影以及导演等。之后一直从事短片创作,毕业短片《Small Deaths》就获得了戛纳的短片电影奖,之后的短片《煤气工人》则再次获得戛纳最佳短片。1999年,她推出了个人首部剧情长片《捕鼠者》,且获得非常好的评价,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独立电影奖都对其有所奖励。而去年与蒂尔达·斯文顿合作的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也因为对人物内心深入的挖掘帮助斯文顿获得多个影后提名以及相关奖项。
就像《捕鼠者》中格拉斯哥市12岁的小男孩一样
拉姆塞温柔锐利的镜头总能捕捉到一些颇有故事、令人过目难忘的面孔
△ 英伦风代表作:《捕鼠者》、《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默文·卡拉》
△ 英伦风解读
从影像风格上,琳恩·拉姆塞的作品还是更偏向于“厨房洗碗槽”派的底层写实风格,这也是英国电影的传统流派,尤其是《捕鼠者》更是有一种典型的“肮脏美学”风格。不过琳恩·拉姆塞的作品又与那些传统的写实风格不尽相同,她的作品同时还呈现了女性导演细腻的一面,更注重观察角色的情感细节变化,包括通过音乐、图像以及声音设计等展示角色内心世界。而在选材上则更多关注的是少年或儿童,关于他们的痛苦、犯罪、死亡以及种种后果。
16、理查德·艾尔:经典剧场导演
除了有大量经典的电影作品问世,老导演理查德·艾尔更多的成就来自剧场,他是英国极有名气的戏剧导演以及歌剧导演。曾6次获得劳伦斯·奥列弗奖,包括1997年年获得的奥列弗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对其从事戏剧多年的重要褒奖。
理查德·艾尔出生在德文郡,先后在牛津和剑桥学习,如今他还是罗斯布鲁佛学院的校长。艾尔60年代进入戏剧圈,并在皇家学园剧院担任助理导演,70年代在诺丁汉剧院,80年代开始在皇家剧院担任导演,执导过包括《哈姆雷特》等多部经典戏剧。电影方面,从80年代开始涉足电影圈,2001年的《携手人生》获得多项奥斯卡表演奖项提名,随后的《丑闻笔记》则再次入围奥斯卡。而在今年BBC的莎翁经典戏剧重新演绎剧集拍摄时,他获邀执导其中的《亨利四世》两部,也让这位老牌戏剧导演重回大众视线。
温情点点的另类传记片《携手人生》让扮演同一角色的凯特·温斯莱特
和朱迪·丹奇都拿到了奥斯卡的提名
△ 英伦风代表作:《携手人生》、《丑闻纪事》、《舞台丽人》、《亨利四世》
△ 英伦风解读
理查德·艾尔偏向英国传统的戏剧派或是文学经典派。由于其多年的舞台经验,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也遵循了英国电影的戏剧传统,注重表演的感染力,注重台词的魅力,以情节或是情绪打动观众。尤其在演员的指导上更是出色,他的很多作品都因为精湛的演员表演而获得奥斯卡的肯定,这也成为理查德·艾尔作品的一大特点。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懂得细节情感表达的人,比如《丑闻笔记》中最经典的一场,在朱迪·丹奇的描述中,观众仿佛能闻到凯特·布兰切特的发香。
17、克里斯托弗·史密斯:英国恐怖导演新晋鬼才
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是现今英国影坛一位非常有潜力的年轻导演,尤其在恐怖片领域展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于1970年出生在英国的布里斯托尔,90年代开始尝试执导一些短片。2004年的首部剧情长片就是他最喜欢的恐怖片,《地铁惊魂》是一部关于地铁站的密闭空间恐怖片,导演在片中的想法很多,不过评价并不太高。随后的《断绝》显然更受欢迎,因为本片将原有的恐怖元素综合在了喜剧元素当中,好像英国人最擅长的黑色幽默故事,也让影片多了些讽刺的意味。
不过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还是2009年的《恐怖游轮》,本片除了固有的惊悚恐怖之外,那个无限绝望的死循环情节设置则让很多影迷非常享受这个观影过程,更让很多人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刮目相看,经历了《恐怖游轮》的成功,他在2010年带来个人导演生涯投资最大的一次恐怖片制作《黑死病》,继续奠定着他在英国恐怖片领域的新锐地位
《恐怖游轮》天马行空的构思让影迷大呼克里斯托弗·史密斯“鬼才”导演
△ 英伦风代表作:《地铁惊魂》、《恐怖游轮》
△ 英伦风解读
克里斯托弗·史密斯对恐怖片有一种疯狂的痴迷,甚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对记者表示,自己是一个疯狂的恐怖片迷,自己只想拍恐怖片而暂时对其他影片没有任何兴趣。正是这种兴趣驱动着他一路向前,不断去挑战各种类型的恐怖片。不过他的恐怖片不同于美式恐怖片的黏糊糊的视觉刺激,而是在情节以及表达方式上都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好像在《恐怖游轮》里关于剧作结构的探索,在《断绝》中关于元素类型的丰富等。
18、乔·怀特:唯美经典派
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将于今年上映,也被很多人视为明年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之一。而这位未满四十的年轻导演也正努力用自己不多的作品征服着世界的观众。
乔·怀特出生于1972年,父母开有一个小的木偶戏剧场,这个剧场对他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由于患有阅读障碍,乔·怀特的学习生活并不顺利,他很快就离开学校开始在父母的小剧场工作,之后则陆续在几个学校学习过美术以及电影制作。90年代他一直在一家音乐公司工作,从事过包括星探在内等很多工作,最终开始有机会拍摄音乐录影带以及短片。首部剧情长片《傲慢与偏见》就获得极高的评价,包括唯美的画面以及演员出色的表演,也让本片获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随后的《赎罪》则再次获得奥斯卡的肯定,让这个年轻人一举成名。如今,他已经成为英国新导演中最具潜力的一位。
乔怀特唯美的光线运用让这一版《傲慢与偏见》显得格外迷人
△ 英伦风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赎罪》
△ 英伦风解读
乔·怀特作品中继承的是英国电影的经典传统,对文学的热衷、美术设计的精湛。特别是他对艺术的偏爱,尤其是绘画方面,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你总能感受到他在这方面的喜好。乔·怀特影片在艺术设计上一直非常强,你能从中感受到这个英国年轻人在美术修养上的底蕴,无论是服装、布景还是整体设计都唯美靓丽,这也成为他的视觉标签。另外,在镜头上,乔·怀特对于长镜头的迷恋也是非常出名的,差不多他的每部影片都会有一个甚至更多的运动长镜头。流动的长镜头配合他那些唯美的画面更透着英国人独有的端庄和高贵。《赎罪》一片中长达四分半的长镜头调度令人印象深刻。
19、尼尔·马歇尔:卡朋特接班人
无论是视觉上还是精神上,尼尔·马歇尔的作品总有一种黑暗式的恐怖与绝望,并渗入到他的所有影片当中,这也成为他影片中的一大标签。尼尔·马歇尔1970年出生于纽卡斯尔,11岁的时候因为看了《夺宝奇兵》萌发了制作电影的愿望。之后则前往纽卡斯尔艺术学院学习电影,随后的很多年,他一直以一个自由职业的剪辑师为生。
一直到2002年推出个人首部长片《幽灵战士》,不过由于过于血腥和疯狂,本片也成为当年一部很出名的cult电影。几年后,他推出个人导演生涯最成功的一部作品《黑暗侵袭》,在这部影片中,那些神秘山洞里隐藏的怪物并不是真正恐怖的东西,而最恐怖的是难以揣测的人心。至此他也将个人的恐怖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视觉的恐怖提升到内心的恐怖,该片更被很多人视为新千年最优秀的一部英式恐怖电影。马歇尔本人也被影迷寄望成为B片恐怖大神约翰·卡朋特的接班人。
血腥、恐怖、压抑、BT的《黑暗侵袭》堪称新世纪英国悍片
△ 英伦风代表作:《黑暗侵袭》、《世界末日》、《百夫长》
△ 英伦风解读
尼尔·马歇尔也是那种把毕生心血奉献给恐怖片的导演,作品中呈现出的血腥暴力以及无政 府式的朋克范儿都让他的作品风格鲜明,呈现典型的英国范儿。另外,尼尔·马歇尔在视觉上向来非常有想法,《黑暗侵袭》里的人形怪物以及《世界末日》中纹身脏辫的角色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尼尔·马歇尔的恐怖片也与传统美式恐怖片相去甚远,他会借用《黑暗侵袭》这种恐怖片去探讨人性的恐怖,这都是老美B级恐怖所欠缺的。
20、大卫·马肯兹:苏格兰导演的文艺味道
大卫·马肯兹的作品总有些文艺腔,无论是有些伤感的主题还是爱情、青春这些文艺的表述,再加上他的独立导演身份,使得他的作品一直很受文艺电影青年喜爱。大卫·马肯兹在苏格兰长大,早期靠拍摄短片起家,并获得了一些小奖。
在完成了9部短片以及一部纪录片之后,他于2002年推出个人首部剧情长片《最后的荒野》,该片由他的兄弟,演员Alastair Mackenzie出演。不过一直到2003年,大卫才凭借电影《少年亚当》为大众所熟知,该片在苏格兰学院奖以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等获得肯定。2007年的《偷窥谜情》让他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包括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肯定。去年的新片《完美感觉》则有伊万·麦克格雷格与爱娃·格林主演,同样有很好的评价。
马肯兹在《少年亚当》中展示了自己对平淡叙事和激情戏的掌控搭配能力
△ 英伦风代表作:《少年亚当》、《偷窥谜情》、《完美感觉》、《最后的荒野》
△ 英伦风解读
大卫·马肯兹是那种典型的文艺片导演,是非美式的导演,是带着欧洲味的英国导演。这与我们习惯了解的偏美国化的英国电影完全不同,就好像新片《完美感觉》,虽然是一部科幻片,却没有传统科幻片的大片感,而呈现出一种耳鬓厮磨的碎片感。他的作品更注重人物感情的描述,经常是借助一个特定的故事表述导演的爱情观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为此也备受文艺青年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