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级电影的发展历程中,根据题材的不同种类,发展出了许多特点各异的亚类型,有些露得彻底,有些血得飞起,有些仿制A级类型,有些聚焦冷门题材,另辟蹊径。这些B级片的亚类型早已从简单的分类,锐变为不一而同的文化,犹如一根根邪恶的枝蔓,滋养着B级片这棵成精的大树。
裸体主义电影 Nudist Film
概念:顾名思义,这类电影以表现“露”和“脱”为最大乐趣。裸体主义电影起源于1930年代,当时这类电影隐晦地描写了裸体主义者的生活型态,小心地规避着《海斯法典》的限制。而到了五十年代,随着《海斯法典》影响力的减弱,这类电影渐渐挣脱了道德的束缚,一股裸体浪潮随之“胸胸来袭”。
源头作品:《赤裸世界》 This Nude World 1933
特点:
1.裸体主义电影经常表现出自相矛盾的特质,一方面标榜着教育性,另一方面却违背这一性质,将镜头聚焦在天体营中的各色裸女身上,完全搞错了“教育性”和“性教育”的区别。
2.此类电影常常牵涉到阶级体系的批判,认为身体羞耻等同于等级森严,裸体主义等同于社会平等,批判非天体主义者穿着服饰的“虚伪”。
3.随着《伊甸园》的成功,从1950年代末期起,明目张胆的“大波女”便成为了这类电影的主要元素,成为纯粹展示女性丰美体态的展览会,也为之后“性剥削电影”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巅峰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一部彩色裸体主义电影《伊甸园》的拍摄带动了此后的一波热潮。
近况: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更为露骨的“性剥削电影”的崛起,观众对这类电影丧失了兴趣,此类电影也在之后销声匿迹。
代表作品:《伊甸园》 Garden of Eden 1954/《蒂斯先生的邪念》 The Immoral Mr. Teas 1959代表人物:桃乐丝·维斯曼 Doris Wishman/罗斯·梅尔 Russ Meyer
惊吓剥削电影 Shock Exploitation Film
概念:剥削(Exploitation)是一种电视广告中把事物包装过火,以各种可供“剥削”的事物吸引眼球的促销手段。在电影中,大明星、特效、性爱、暴力、爱情等都是可被剥削的素材。这种手法和B级片的精神不谋而合。而惊吓剥削电影则是以剥削各式各样的恐怖、惊吓元素为主要内容的B级电影。
源头作品:《饮汝之血》 I Drink your Blood 1970
特点:
1.充满暴力、裸体、血腥等内容,运用血浆和其他液体的频率很高。这些元素被放大或夸张地表现成极端的形态,并且手法往往极其写实,以达到惊吓甚至让人作呕的效果。
2.部分此类电影有意模仿布莱希特的戏剧风格,它并不完全让观众产生对电影人物的身份认同,从而产生代入感,而是让人物常常间离出戏,与观众形成沟通,比如“打破第四面墙”。
3.经常使用同一个道具、同一些演员和背景。比如重伤的残肢、怪物以及无数次撞毁的道具车等等。
巅峰时期:自1974年特罗马公司成立以来,这类电影几乎在任何地区都有众多“地下粉丝”,形成了一种始终繁盛的小众文化。
近况:由于画面经常“太美”,仍不被大众接受,依旧处于地下生产状态。
代表作品:《特罗马之战》 Troma's War 1988/《杀手阿一》 2001
代表人物:洛伊德·考夫曼 Lloyd Kaufman/三池崇史
性剥削电影 Sexploitation
概念:性剥削电影是指无须任何理由,即可大量展示性爱场景与裸体的B级影片,由裸体主义电影发展而来。
源头作品:《罗娜》 Loma 1964
特点:
1.此类电影往往表现出原本天真的女主角不断遭受凌辱的过程,带有萨德侯爵“贞洁厄运”的性质。多数此类电影以更露骨直接的方式呈现,如强奸、淫乱、同性恋、SM、性变态等等,有一定的反社会倾向,在美国这类电影又被称为“roughie”,算是毛片的远方表亲。
2.除了大尺度的肉戏之外,此类型还对性行为和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心理进行了反思,尤其反映出强烈反男性化的女权主义,在手法上往往采取梦与现实结合的超现实主义。
3.六十年代美国的性剥削电影纷纷被称作“白大衣”,即片中经常出现穿白大褂的医生介绍图象的内容,以示影片的“教育性”。
巅峰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是性剥削电影产量最大的时期,与此同时,日本的成人电影工业也开始大量生产此类影片,“粉色电影”开始兴起。
近况: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禁令的取消、诸多B级片影院在美国的关闭以及硬核色情片的崛起,该类型逐渐衰弱,但在看多了硬桥硬马的A 片之后,这种软色情电影又有了不错的市场。
代表作品:《坏女孩下地狱》 Bad Girls Go to Hell 1965/《我的兄嫂》 My Brother's Wife 1966
代表人物:桃乐丝·维斯曼 Doris Wishman/贾斯特·杰克金 Just Jaeckin
警察动作片 Polizieschi
概念:“Polizieschi”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最早指警察故事的相关剧作:从警察办案小说到司法科学的调查卷宗,而后被用来指代七十年代意大利“硬派警探片”及各类B级犯罪电影。
源头作品:《四面警网》 Banditi a Milano 1968
特点:
1.此类电影充满了写实而残忍的暴力元素,如组织性犯罪、追车、抢劫、枪战、腐败等。
2.这类B级片主要受到了美国硬派警匪片《肮脏的哈里》、《法国贩毒网》等片的影响,主人公往往外表粗犷,作风强硬,擅长以暴制暴。
3.现实生活中意大利本土的各种犯罪行为:绑架、政治谋杀、恐怖主义以及石油危机和经济衰退成为此类电影的创作源泉,且这类电影往往带有法式犯罪片中的犬儒主义基调。
巅峰时期:随着意大利西部片和欧洲谍战片在六十年代末的衰弱,警察动作片在七十年代迎来全盛时期。
近况:七十年代末,由于剧作家萨切蒂不满该类型潜在的法西斯主义倾向,对之进行批判。警察动作片在意大利逐渐衰落,但它为后世全球各地区的B级动作片的制作确立了范式。
代表作品:“米兰三部曲” Milieu Trilogy/《走狗、鼠辈、拳头》 The Cynic, the Rat & the Fist 1977
代表人物:费尔南多·迪·莱沃 Fernando Di Leo/翁贝托·伦齐 Umberto Lenzi
食人族电影 Cannibal
概念:食人族电影,就是以原始部落中人吃人为主题的电影,是起源于七十年代的意大利的B级片类型。
源头作品:《来自深河的男人》 The Man from The Deep River 1972
特点:
1.深入亚洲或南美原始丛林部落,以展现生物、人、或动物的异国风情作为影片背景。
2.诸多暴力惊悚元素必不可少,如强奸、折磨以及对动物的残杀。在此类部分电影中,还真实地残杀了动物,使其极具争议,遭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围攻。
3.以细致入微的镜头语言(如特写),展现血淋淋的吃人与解剖过程。而故事起因常常为西方殖民者进入原始区域后粗暴对待当地人,而原始食人部落对西方殖民者则采取回击报复,表现现代和原始文明的冲突,带有反帝国主义压迫、反殖民的思想。
巅峰时期:七十年代末食人族电影开始繁荣,而1980年是食人族电影最成功的一年。
近况:1988年的《绿色地狱》被普遍视作“食人族电影”的终结,到了九十年代几近消亡。然而,近年的邪典导演们又有让食人族电影起死回生的态势。
代表作品:《人食人实录》 Cannibal Holocaust 1980/《食人帝国》 Eaten Alive 1980
代表人物:鲁杰罗·德奥达托 Ruggero Deodato/乔·迪阿马托 Joe D'Amato
血浆电影 Splatter Film
概念:血浆电影,刻意聚焦在血液飞溅和暴力的写实描述。著名B级片公司Something Weird Video的创立者贺许·高登·路易斯和大卫·傅利曼在色情片市场衰退后,于六十年代探索出这种新的亚类型,以血淋淋的视觉效果作为卖点。
源头作品:《血的圣宴》 Blood Feast 1963
特点:
1.血浆片与传统恐怖片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恐怖片喜欢用黑暗场景来制造悬疑,而血浆片则不在乎气氛是否恐怖,只专注来源于人体本身的残毀和伴随的疼痛感,当然,还有一加仑一加仑的血浆。
2.常常有挑战重建人类道德底线的倾向,甚至颠覆“正定胜邪”的法则,充满反类型的意味。
3.镜头运动与剪辑节奏极快,使人狂躁不安。常使猎杀者与被猎杀者的镜头跳接并置,以此对比而征兆不祥。
4.部分血浆片以过度、超现实、夸大的血腥为特色,也许本意是为了吓人,但却产生了一定的喜剧效果。
巅峰时期:六十年代诞生至今,观众嗜血的热情从未消停,而血浆片的产量逐年上涨。
近况:进入新世纪以来,血浆片和肢解杀人狂电影相结合,诞生了所谓的“色刑”电影(Torture Porn),成为近年血浆片的大潮流。
代表作品:《两千狂人》 Two Thousand Maniacs 1964/《把我染成血红色》 Color Me Blood Red 1965
代表人物:贺许·高登·路易斯 Herschell Gordon Lewis/山姆·雷米 Sam Raimi
意大利铅黄恐怖电影 Italian Giallo Horror Film
概念:因为四、五十年代意大利流行的惊悚、神秘小说多加以黄皮封面,“意大利铅黄电影”的名称便由此而来,以泛指而后六、七十年代以犯罪、惊悚、恐怖为题材的一系列B级影片。
源头作品:《知道太多的女孩》 The Evil Eye 1962
特点:
1.这类电影的框架多沿用B级片侦探故事的猎奇题材,讲述人物在意乱情迷的想像中经历的恐怖之旅,手法很大程度借鉴了希区柯克的悬疑技巧。
2.直接白话式的暴力影像,最常见的就是美女们惨遭开膛破肚,浓稠如红油漆的鲜血溢流满地的镜头。
3.古典考究的场景和富有张力的配乐形成了铅黄电影独特的风格,画面大量使用色彩鲜艳、反差强烈的几何图形,造成浓厚的巴洛克气息。而哥特风格的电声配乐,以及诡异灵动的灯光,更强化了妖冶的气氛。
巅峰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道太多的女孩》拉开了铅黄电影残忍杀戮的序幕,而达里奥·阿基多的一系列作品把铅黄电影精致华美的视听风格推向顶峰。
近况: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铅黄电影已经逐渐衰落,只有阿基多等少数导演仍旧坚持拍铅黄电影。另一些则转型为八十年代兴起的肢解杀人狂类电影。
代表作品:《夜深血红》 Profondo rosso 1973/《阴风阵阵》 Suspiria 1977
代表人物:达里奥·阿基多 Dario Argento/马里奥·巴瓦 Mario Bava
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 Italian Spaghetti West Film
概念:这种称谓最早来自美国发行公司给意大利出品的西部片贴的便签,嘲讽其粗制滥造。当时欧洲制片人以小成本模仿美国西部片,用来填补欧洲电影在西部片上的缺乏,满足观众的需要。此类型在意大利尤为盛行,可视为一种“山寨”西部片。
源头作品:《断裂谷的警长》 The Sheriff of I Fractured Jaw 1958
特点:
1.通心粉西部片比传统美国片更暴力,断手、断指、瞎眼、绞刑、断头、活埋和五马分尸在这类电影中一应倶全。
2.充斥着木偶戏式的音乐、歌剧妆的妓女、南欧人的玩世不恭和新奇古怪的街头斗殴动作等意大利元素。
3.去除了传统美国西部片主要人物的万能英雄光环,通心粉西部片里的主要人物在情节的推动中充满艰险,经常被拷打致残,甚至被坏人杀死。
4.美国西部在欧洲社会,一直被视为自由平等之地,渴望摆脱旧秩序的倾向使其充斥着无政府主义色彩。
5.主角行使正义的理由和伦理观更贴近现实,而《革命往事》也推动了通心粉西部片在后期的政治讽刺特点,使其拥有一定意识形态批判。
巅峰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通心粉西部片最髙产的年代,菜昂内的“镖客系列”的成功使其走向世界,奠定了该类型的美学风格。
近况:整个西部片类型在当今世界已走向衰落,通心粉西部片也只能借着昆汀的《被解放的姜戈》,偶尔露峥嵘。
代表作品:“镖客三部曲”/《姜戈》 Djang 1966
代表人物:塞尔吉奥·莱昂内 Sergio Leone/塞尔吉奥·考布西 Sergio Corbucci
废土电影 Wasteland Film
概念:“废土”的概念起源于二战后公众对核战争的忧虑,但直至上世纪末同名电子游戏的诞生与风靡,“废土”一词才算是流行开来,并与B级科幻片结合,发展成为“废土电影”。可以说“废土电影”是B级科幻片与核忧虑结合而诞下的“畸形”产物。
源头作品:《500年后》 THX1138 1971
特点:
1.废土电影不关注各种末日浩劫灾难本身,而聚焦于被毁灭后的世界。
2.道具粗糙、布景简陋的特点延续到了废土电影的制作中,但在多数废土电影中,道具在简陋的基础上,往往金属味浓厚,十分后现代。
3.不同于B级科幻片纯粹捣鼓奇技淫巧,废土电影更多关注人类在巨大灾难后的精神状态,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核。
4.未来世界往往被描绘成高度集权社会,主人公在压迫下人性觉醒,为寻找失落的文明而展开斗争,往往有强烈的反乌托邦精神。
巅峰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诞生把废土电影推向了髙峰。
近况:废土电影取得成功后,逐渐涌入大制作的潮流中,“废土”不再迎合B级片的低预算,反而成为髙成本电影的视觉卖点,《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最新一部就是最好的证明。
代表作品:“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Mad Max/《末日危途》 The Road 2009
代表人物:乔治·米勒 George Miller
坎普电影 Camp Film
概念:“坎普”最初源自男同性恋圈中的暗语。苏珊·桑塔格把坎普扩展为一种过分讲究的、充满激情的、夸张的、戏剧化的、过度渲染和铺张的艺术风格。六十年代彩色电视的诞生,使得电视节目需在小屏幕内突出色彩,抓人眼球。随着坎普风格的电视节目大量改编成电影及诸多B级电影本为电视播放而制作,坎普风逐渐成为一种类型。
源头作品:《高朋满座》 The Gang's All Here 1942
特点:
1.嘈杂喧闹的段落占据了电影的半壁江山,但在喧嚣过后,会有一段展现人物内心痛苦的哀伤独白。
2.喜欢用嘲讽手段,常在片中放些打扮得古怪大胆的中性角色。而过度人工化艺术化的处理,也使电影有着媚俗、华丽的特点。
3.诸多坎普电影往往本意严肃,却因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坎普的气质,而使原本严肃的人物变成丑角,原本匠心的布景流露出了俗气,原本精致的服饰也变得粗鄙。
4.坎普电影中暗含许多隐喻,表现出同性恋群体和社会的矛盾,这也是坎普电影最初在同性恋圈盛行的缘由。
巅峰时期:八十年代以后,坎普电影因在艺术和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被广泛接受而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
近况:随着时代的开放程度提高,同性文化被更多人接受,坎普电影已不再为B级片专属,而逐渐成为主流。
代表作品:《洛基恐怖秀》 The Rock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摇滚芭比》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2001
代表人物:吉姆·沙曼 Jim Sharman/斯蒂芬·埃利奥特 Stephan Elliott
嘲讽电影 Parody Film
概念:嘲讽电影,又可称“恶搞”、“戏仿”电影,属于一种特定的B级喜剧电影类型,专门嘲讽当季流行的热门电影,或者恶搞经典电影以及其他相关类型电影达到“笑果”。
源头作品:《火车小劫案》 The Little Train Robbery 1903
特点:
1.此类电影的剧情多为恶搞原片内容,或是针对同类型集结多部电影串联恶搞,情节东拼西凑,毫无逻辑关联,纯粹为搞笑而搞笑。
2.嘲讽电影往往对应时事,内容具有时效性。
3.原本经典的段落,经常以恶心、粗俗的方式进行二次呈现,带有一种解构主义的意味。
巅峰时期:从1903年《火车小劫案》对《火车大劫案》的戏谑起,每个年代都有嘲讽电影。从八十年代起至今,嘲讽电影的产量增加,而《惊声尖笑》系列在二十—世纪初带起了嘲讽电影的一波高潮。
近况:随着现代信息的日益爆涨,嘲讽电影具有的时效性周期更短,制作时间也变得更短,因而更加粗制滥造,评价及票房通常相当糟糕,大部分都无法在院线上映,仅以DVD形式发售。英文片名通常以“XXX-Movie”来命名。
代表作品:《惊声尖笑》系列 Scary Movie/《这不是斯巴达》 Meet The Spartans 2008
代表人物:大卫·扎克 David Zucker/莱斯里·尼尔森 Leslie Nielsen
生态恐怖电影 Eco-terror Film
概念:聚焦于一只或成群的超大型、具有极强攻击性的怪物,造成一大片区域内人类恐慌,同时也有另一群人企图将其猎杀的怪兽题材B级片,兴起于1950年代。
源头作品:《金刚》 King Kong 1933
特点:
1.怪兽多为基因异变的普通动物,由核辐射或科学试验失控引起,也有被核爆炸唤醒的史前生物,体现了人类对现代科技被滥用的恐慌。
2.固定化的情节:先让人类入侵怪兽地盘,然后怪兽在人类的贪欲下被带回人类世界,继而怪兽入侵人类地盘,大加破坏。另有一些此类电影会设置多只怪兽展开内斗,而主角怪兽也有“主角光环”,往往大获全胜。
3.怪兽的制作较为粗劣,一眼就能看出是模型,而怪兽的破坏效果也相当虚假。基本上,此类电影的特效可以参照日本的特摄片,如《奥特曼》系列。
巅峰时期:七十年代,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恐怖电影开始逐渐兴起,而1975年《大白鲨》的成功使此类电影向A级转型。
近况:当今的生态恐怖电影多为大投资大制作,并与其它类型元素产生“杂交”,如2013年的《环太平洋》。
代表作品:《黑湖妖潭》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1954/《哥斯拉》 Godzilla 1954
代表人物:罗杰·科曼 Roger Corman/本多猪四郎
其他亚类型
磨坊电影 Grindhouse Film
Gmdhouse本意为美国专门放映低成本制作的影院,名字由二十年代的“磨坊政策”而来,以提供低价票连续放映的电影而兴起。磨坊电影包含大量性、暴力、奇幻特征,胶片冲洗质量往往低劣,随着八十年代家庭录影带的普及导致该类影院的消亡而衰落,至当代已逐渐退化为一种致敬的趣味。
代表作品:《刑房》 Grindhouse 2007
惊吓纪录片 Mondo Film
采取类似纪录片的形式,集中表现耸人听闻的题材,如来自全球各地的奇风异俗及可怕的死亡素材。
代表作品:《世界残酷奇谭》 Mondo Cane 1962/《古灵精怪东南亚》 Shocking Asia 1974
变态杀人狂电影 Slasher Film
变态杀人狂电影通常聚焦于一位精神变态的杀手,以写实暴力方式,跟踪和追杀一系列的受害者,受害者经常是青少年或年轻人。此类型于1970年代出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
代表作品:《德州电锯杀人狂》 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 1974/《惊声尖叫》 Scream 1996
武士剥削电影 Chambara Film
日本新武士电影以传统日本武士题材为历史或文化背景。不同于传统武士的正规和禁欲,这类电影以一心复仇的非正派主角、裸露、性爱场面和血腥为特色。
代表作品:《百人斩少女》 Azumi 2003/《杀死比尔》 Kill Bill 2003
重制剥削电影 Mockbusters
重制剥削电影是企图从当下极力推销的主流电影或广告为蓝本的抄袭电影,也称之为“相关产品”(tie-ins),这些电影多为意大利制造,于五十年代诞生,因七十年代各类电影对《星球大战》的仿制,而进一步普及。
代表作品:《星战计划》 Starcrash 1979/《极地毁灭》 Sub Zero 2005
劝谕电影 Cautionary Film
三、四十年代早期的B级电影,无论以多么惊悚的主题为特色,只要宣称具有教育性质即可成功克服当时严格的电影审査和监督制度。而劝谕电影通常是关于所谓婚前性行为和毒品的警世故事。
代表作品:《大麻》 Marihuana 1936/《野草》 She Shoulda Said No!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