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是传说中的超自然生灵,靠饮用生物体液(通常为血液)而生存。在早期的民间传说中,吸血鬼常会去探望所爱的对象,并在他们成鬼前居住的地区搞鬼,引发人畜死亡。在电影中,吸血鬼则被赋予了种种非同一般的特质,他们高贵、英俊,他们有着永生的祝福,亦有血族的诅咒,他们以夜为生,靠着黑暗作为掩护。他们可以是邪恶的魔鬼,亦可以是学富五车的智者。
1.《诺斯费拉图》(1922/1979)
1922年茂瑙导演了无声恐怖电影《诺斯费拉图》,堪称是吸血鬼电影的开山之作,让观众第一次在大银幕上领略了吸血鬼的恐怖。本片故事改编自斯托克的经典小说《德古拉》,但由于茂瑙并没有获得小说的改编权,为了避免纠纷,将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进行了修改,变为一个类似于老鼠的可怕生物“诺斯费拉图”,而“德古拉伯爵”的名号也被改成了“欧洛克伯爵”,由马科斯·夏瑞克饰演。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斯托克的遗孀将茂瑙告上法庭,最终导致本片大量拷贝被销毁,差点失传。好在,有一个拷贝被保存了下来,让今天的观众依然可以看到本片,并助其成为影史永恒的经典。
本片是德国电影公司Prana Film所拍摄的唯一一部作品,相较于原著小说,本片除了地名和人名被换成了德国版本以外,几乎保留了全部故事线索(不过在如今流通的英文版中,这些名字又被换回了小说中的样子)。而本片中吸血鬼设定与小说最大的不同便是,欧洛克伯爵不像德古拉一样,可以制造其他吸血鬼。此外,欧洛克会被阳光杀死,而小说中的德古拉只会被阳光削弱力量。本片从上映之初到现在,一直被认为是吸血鬼题材的最佳作品之一,“诺斯费拉图”也成为了吸血鬼的又一个代名词,被广泛引用。《帝国》杂志曾将本片选入“100部最佳世界电影”第21位,罗杰·伊伯特也将本片选入“伟大的电影”系列。并表示,“虽然在现在本来已没有了恐怖效果,但其极佳的创意、氛围和影像却比当代的恐怖片更能操控我的情绪……它不会去惊吓我们,而是一直侵扰我们”。
1979年,德国新电影大师赫尔佐格将本片翻拍,并找来其老搭档克劳斯·金斯基饰演诺斯费拉图,即德古拉伯爵,伊莎贝拉·阿佳妮和布鲁诺·冈兹等明星亦位列主演。翻拍版带有浓厚的文艺气息,金斯基几乎完全还原了原版吸血鬼扮演者夏瑞克的形象。
有趣的是,2000年的电影《吸血鬼魅影》天马行空一般重塑了茂瑙拍摄《诺斯费拉图》的幕后,只不过本片将马科斯·夏瑞克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吸血鬼。而疯狂的导演茂瑙则要在和吸血鬼的交易中完成他的电影杰作。
2.《德古拉》(1931)
1931年由美国导演托德·布朗宁拍摄的《德古拉》,是第一部正式获得斯托克小说改编授权的吸血鬼电影,令吸血鬼形象第一次进入美国主流观众视线。本片由环球公司投资,匈牙利演员贝拉·卢戈西在其中饰演了德古拉伯爵,其带有口音又有板有眼的形象,在大银幕上为扮演吸血鬼树立了标杆,成为环球经典恐怖片怪物之一。本片故事完全遵照斯托克小说,讲述德古拉伯爵来到伦敦将年轻女子露西及其朋友米娜变成吸血鬼,扰乱人间,研究吸血鬼的专家范·海辛发现了德古拉的秘密,决定将其在睡梦中杀死……本片作为环球恐怖片的试水之作,上映后掀起一股恐怖风潮,不少观众甚至因本片的恐怖效果晕厥在电影院中。正是本片的成功,让环球后续拍摄了《科学怪人》、《木乃伊》、《隐形人》和《狼人》等一系列经典恐怖电影。本片在吸血鬼电影中影响深远,将卢戈西推向了吸血鬼之王的宝座,随后他又主演了多部吸血鬼电影,而日后大量德古拉电影亦取材自本片。此片堪称开创了恐怖片类型的黄金时代。
3.《吸血鬼》(1932)
1932版《吸血鬼》由丹麦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亦是德菜叶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本片故事来源自爱尔兰奇幻小说家勒法努的小说集《In a Glass Darkly》的部分元素,由德莱叶与编剧Christen Jul改写为剧本。故事讲述年轻的旅者艾伦·格雷来到一个偏远的城堡休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老者。夜间,格雷在城堡中游荡,开始发现诸多幻象,被吸血鬼所包围。在梦中,他发现自己早已死去,并被放置在棺材中下葬……
本片计划最早始于1929年,当时德莱叶刚刚拍摄了大制作默片《圣女贞德的受难》,由于难以找到下一部电影的投资,他离开大制片厂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期间,他来到英国,学习有声电影的拍摄技巧,并认识了编剧Jul,二人开始合力撰写剧本。当时,布朗尼的《德古拉》在全球流行,这启发了二人萌生制作一部更现代化的吸血鬼电影的想法。二人从《In a Glass Darkly》一篇讲述女同性恋吸血鬼的小说《卡米拉》(本篇小说中文版收录于百家出版社2005年发行的《黄袍魔王》)中找到灵感,撰写了《吸血鬼》的剧本。最终,本片由热爱灵异文化的年轻贵族Nicolas de Gunzburg个人投资拍摄,德莱叶也按照他的要求,让Nicolas在片中出演了主角格雷。
本片由德国乌法公司发行,并作为《德古拉》和《弗兰肯斯坦》大卖之后的又一部恐怖片延展作品。但事实上,与其说本片是恐怖片,不如说是一部先锋艺术电影,片中大量的阴影构图,极具写意色彩的镜头设计,以及从棺材内往外看的死者主观镜头,均让其成为德莱叶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虽然在上映之初,德国媒体对本片并不喜爱,但却受到了法国媒体的热捧,如今已成为吸血鬼题材的最高杰作之一。
4.《黑色星期天》(1960)
意大利恐怖大师马里奥·巴瓦拍摄《黑色星期天》的故事灵感来自果戈里的小说《魔鬼的精神》,又是哥特气质明显的吸血鬼电影,但在恐怖电影的历史当中,独具里程碑的意义。故事讲述1630年女巫与情人相恋,被其亲兄弟杀死。欧洲宗教对于女巫的迫害在电影里展现无遗,将带刺的撒旦面具钉入脸内,以及在皮肤上烙下撒旦标记,充满符号的象征性。两百年后,女巫成为复活吸血鬼,向其兄弟的子女报仇,这中间就包括一个长相酷似女巫的女孩子。黑白时代光影的对比运用在马里奥·巴瓦的手下已经炉火纯青,看女巫在壁画上逐渐显现出的恐怖爪牙,仿佛历经了200年的邪恶盛典。
5.《黑暗中的王子》(1966)
上世纪50到60年代,英国汉默电影公司开始大量拍摄恐怖电影,其模仿环球的成功模式,将经典怪物拍摄成多个系列,在全球范围内均获得极大反响,可谓盛极一时。1958年在《弗兰肯斯坦的诅咒》成功之后,汉默公司随即发行了讲述吸血鬼的电影《德古拉》,由泰伦斯·费希导演,克里斯托弗·李饰演德古拉伯爵,而在美国上映时,为了和卢戈西版的《德古拉》相区分,则改名为《恐怖德古拉》上映。在随后20年中,克里斯托弗·李成为汉默公司的德古拉代言人,拍摄了近十部以这一吸血伯爵为主角的电影,而1966年的《黑暗中的王子》则为其中最为成功的一部。
作为汉默德古拉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本片也继续由费希执导,讲述了一对情侣在旅行途中经过德古拉的城堡,而被德古拉迷惑的故事。在本片中,克里斯托弗·李所饰演的德古拉伯爵没有任何台词,成为一个真正的恐怖符号,让观众见识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德古拉形象。
6.《血与玫瑰》(1960)
小说《卡米拉》出版于1871年,其时哥特小说崛起,人们深深着迷于黑暗题材。《卡米拉》的故事关于一场事故后被一户人家收养的少女卡米拉,和家里的小女儿劳拉年龄相仿,成为好朋友,但是随着二人形影不离的成长,卡米拉生活行为里的不寻常渐渐显露,她的真实身份一一吸血女伯爵卡恩斯坦也最终被识破。1960年,罗杰·瓦迪姆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血与玫瑰》,影片中的少女卡米拉原本平凡,只因气不过最好的朋友和她表兄订了婚,卡米拉走入古墓,变成吸血鬼女伯爵附身,大开杀戒,她想要的其实是她的好朋友……在后人的解读中,一百多年前的小说《卡米拉》成为女同性恋吸血鬼的鼻祖角色,个中的复杂情感,被电影阐释得血腥而唯美。这部电影原本87分钟片长,随后在美国上映时被删剪成74分钟,足见其涉及的题材与表现力在当时来看有多么大胆和前卫。
7.《黑暗阴影》(2012)
2012年,蒂姆·波顿拍摄了改编自1966年剧集的同名电影《黑暗阴影》。在影片中,由德普饰演的高富帅巴纳巴斯遭受女巫诅咒,变成了吸血鬼,被封印在棺材中,200年后,巴纳巴斯回归人间,想要重新找回家族的昔日荣耀。介于观众们对于波顿的电影有所熟识,这部力求忠于原著的改编影片未能获得可喜的成绩,在美国大片动辄好几亿票房的时代,波顿版的《黑暗阴影》仅斩获2.45亿美元票房。
8.《天师捉妖》(1967)
作为罗曼·波兰斯基的早期作品,《天师捉妖》让人看到他初涉电影事业时的一些不凡探索,与其后期成熟的沉重思索大相径庭。这是一部非常轻松乃至无厘头的吸血鬼题材喜剧,故事脉络遵循古典传奇的套路一一笨拙的师徒在东欧小村寻觅吸血鬼的踪迹,被线索引上山上古堡,为救出被吸血伯爵掳走的人类少女,与之展开搏斗一一听起来和无数类似传说别无二致,而波兰斯基将故事处理得也是童话色彩十足,穿插了许多诙谐桥段,并亲自饰演一心爱着少女的小徒弟,在和吸血伯爵斗争时闹出不少笑话,且很多都走低俗路线。吸血鬼的神秘和骇人,在这部电影里被演绎得荒诞和谐趣,似乎也给了八十年代港产谐趣武侠片不少灵感。但是在戏外,被提及最多的则是真实恐怖事件一一波兰斯基和女主角莎伦·塔特火速坠入爱河很快完婚,莎伦却在婚后不久惨遭邪教“曼森家族”杀害,遇害时身怀八个月身孕。
9.《吸血鬼的强暴》(1968)
法国导演让·洛林可谓是一位对吸血鬼极端痴迷的导演,其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2010年去世,拍摄了近30部长片,包括《赤裸吸血鬼》、《吸血鬼的颤抖》、《血唇》、《孪生吸血鬼》等等,几乎每部都是吸血鬼题材的软色情电影,堪称法国影坛的一代吸血鬼宗师。这其中的开山之作是拍摄于1968年的《吸血鬼的强暴》。在本片之前,洛林的主业是音效剪辑师,在业余时间拍摄短片。他拍摄了一部30分钟长的短片《吸血鬼的强暴》,主角是一个小村庄中的四个姐妹,相传她们是路易十五时期,一个被强暴的吸血鬼的后代,白天从不出门,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天,心理医生托马斯来到小镇,他坚信四姐妹其实并非吸血鬼,而仅仅是患了某种疾病。直到他被其中一人咬了一口,才相信这是真的。但为时已晚,愤怒的村民将他和吸血鬼一起射杀在沙滩上。
在当时的法国影坛,还没有任何导演涉足吸血鬼领域,而这部短片则引起了制片人的注意,要求洛林将其补拍成一部长片发行。洛林便将短片作为电影的第一部分,又在之后补上一小时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讲述吸血鬼女王来到小镇,托马斯和女吸血鬼复活后,却遭到女王的折磨。最终,对吸血鬼进行了一次可怕的杀戮。本片上映之初,遭到评论的口诛笔伐,但却意外获得了票房成功,让洛林在随后的日子里,可以继续他的吸血鬼电影之梦。不过,现在回看,本片则已成为1968年五月风暴下的动荡欧洲,年轻人追求自由的真实写照。本片看似没有章法,但却在骨子里有着极其自由的形式,还带有极强的性解放意味,如今已被视作是欧洲吸血鬼电影的代表作品。
10.《魔鬼之血》(1974)
1974年,保罗·莫里西与安迪·沃霍尔在cult电影领域越玩越出彩,继《行尸走肉》大搞一番弗兰肯斯坦后,又带着原班人马拍出《魔鬼之血》,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德古拉伯爵的故事,于是一个史上最柔弱、最狼狈的德古拉进入我们视线。他得了喝不到处女之血就会死的病,处处需要照顾,动不动就气馁不要活了。他要在仆人带领下才从罗马尼亚城堡辗转来到意大利乡下寻找处女,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一真正的处女早已是可遇不可求的稀罕物了……这样一个加入大量隐喻、被重新改造的德古拉故事,如今来看仍旧富于趣味,比如长工房间墙壁上镰刀斧头的标志、提及德古拉的背景涉及东欧的动荡局势、“强壮的长工”和“柔弱的伯爵”隐含的阶级实力对比,加之大尺度的血腥、情色镜头,这已经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吸血鬼电影,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诉求,艺术的,政治的,而这也正是cult电影的精神所在。
11.《马丁》(1977)
《马丁》是现代恐怖之父乔治·A·罗梅罗的非丧尸片,充满文艺青年气质与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年轻的“吸血鬼”马丁在一趟开往宾夕法尼亚州的火车上,将一位女人迷奸,随后割开她的手腕吸血。他要面见一位80多岁的老吸血鬼,脑海里总有要成为真正的吸血鬼的念头。马丁的叔叔库达与他生活在宾州的布拉多克,一直替马丁严守他嗜血的秘密,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库达的孙女克里斯汀一一来布拉多克探望亲人的聪明女孩发现了其中秘密,马丁并非吸血鬼,他只是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长期以来被库达用药物来控制神经,造成自己是吸血鬼的错觉。她鼓励马丁像人一样地活着,并送给他一部电话。马丁用电话与当地电台一档午夜节目互动,屡次尝试与人类沟通都被库达阻挠,并最终被其用木钉钉死。片中穿插几段黑白片段,充满了表现主义色彩,结尾不明声源的电台音乐充满罗梅罗式恐怖。
12.《撒冷镇》(1979)
1975年,史蒂芬·金以《魔女嘉莉》一举成名,次年便发表了长达30万字的小说《撒冷镇》,延续了一贯擅长的写作方式一一在缅因州相对封闭的小镇发生的恐怖故事,用吸血鬼的古老传说,拷问美国现代社会的人性,是金的一贯调调。1979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被搬上大银幕。相对小说的天马行空,电影的表现比较程式化,惊吓有余技术不足,不过放在现代的角度,其“抄袭”茂瑙《诺斯费拉图》的吸血鬼造型倒是比较可圈可点,加上“史蒂芬·金”的大名,都是值得寻觅的怀旧招牌,尤其是《撒冷镇》中的神父唐纳·卡拉汉后来也出现在史蒂芬·金的宏大巨制《黑暗塔》系列中。
13.《天师斗僵尸》(1985)
老版的《天师斗僵尸》讲述了吸血鬼狂热爱好者査理·布莱维斯特对新搬来的邻居比利和杰瑞有“他们是吸血鬼”的判定,然而两人在査理母亲和女友的眼中,都是两个良民。无奈之下,査理只得求助“颤栗之夜”节目的主持人皮特·文森特,但他是个敢说不敢为的理论家。经过几番调査之后,二人判定新邻居是不折不扣的吸血鬼和僵尸,正在他们打算消灭二人的当口,新的麻烦接踵而至。
虽然杂糅了惊悚和恐怖元素,但归根结底,《天师斗僵尸》还是一部喜剧片。整部电影就像海报描绘得那样纯粹又激动,翻涌着化装舞会般的特效。此外,片中可爱的人物、轻盈的节奏、丰富的冷冻笑料、五光十色的迪斯科音乐与男性吸血鬼的邪魅引力的浑然一体的结合,也都令观影者过目难忘。
14.《新天师斗僵尸》(2011)
2011版的《天师斗僵尸》,几乎复刻了老版的故事梗概,但邻居从两人变成杰瑞一人,并与査理的老妈还产生了些小暖昧。皮特依旧是胆小鬼,斗僵尸的功力时好时坏,不过比老版到处招摇撞骗稍微靠谱一些。本片清爽的风格足以令观众耳目一新,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完全没有受到其他吸血鬼影片的影响,坚定于自己所坚持的道路,很多细节场景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千年血后》(1983)
作为吸血鬼题材的电影,《千年血后》的故事其实很不负责,并没有交代太多背景缘由,也没有很专业的吸血场景,只是讲诉两个生活在一起的吸血鬼情侣,突然经历了其中一位的急速衰老,他在绝望中甚至想要求助人类医生,引起医生的注意和到访,却让医生和永驻年轻貌美的“血后”发展出一段同性情缘……即便是放在相对文艺和理想的八十年代,《千年血后》也是一件非常另类的银幕产物,它的噱头不仅在于聚集了美、英、法如日中天的三位明星——苏珊·萨兰登、大卫·鲍伊和凯瑟琳·德纳芙,花大力气给大卫·鲍伊化衰老妆,而且还让萨兰登和德纳芙进行情欲演绎。可惜的是,三人气质其实很难融合,加上影片穿插大量音乐、迷幻镜头、情绪渲染等等,就是不好好讲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形式大过内容的电影,只有英文原名“The Hunger”实在精准一一它只是想描绘一群孤独而饥渴的生物,可以是吸血鬼,也可以是隐蔽在每个角落的人。
16.《哈瓦那的吸血鬼》(1985)
1870年,全世界的吸血鬼联合起来组成吸血鬼社会,在世界各地都设立了分部。虽然形成了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势力,但是吸血鬼们仍然只能在夜里活动。凡·德古拉博士开始在侄子皮皮身上进行药物试验,终于在1933年成功研制出了抗阳光的药物,吸血鬼都很想得到无惧阳光的秘密,为了争夺药物,全世界的吸血鬼们都行动起来……
这部古巴动画长片节奏明快,从人设到配乐都拉丁味十足,导演利用吸血鬼世界的纷争映射现实社会中古巴的政治变革,但故事的进程却十分轻松可爱,时不时用一点幽默点睛。影片中的喇叭配乐邀请了古巴著名爵士喇叭、钢琴演奏家,作曲家Arturo Sandoval亲自演奏。2003年,导演Juan Padrón更是自编自导了续集《更多哈瓦那的吸血鬼》。
17.《亚种》(1991)
正统B级血魔片《亚种》从形式上看起来颇为恐怖,哥特风格的使用跟他致敬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大有关系。故事讲述恶魔吸血鬼“恶棍”拉度在被流放多年之后回到罗马尼亚故乡Prejnar。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偷去了血宝石,那是传说中浸润过所有圣徒鲜血的圣物。与此同时,两个美国女学生跟当地一位女孩结伴,三人打算在此研究罗马尼亚文化,无疑被拉度视为新鲜猎物。但在他打算攻击女孩的过程中,受到重重阻挠,原来亲生哥哥斯蒂芬一直在暗中帮助女孩们。该系列共有四部,第二部围绕血宝石讲述吸血鬼与人类的抢夺战,第三部讲述女孩从拉度手中逃离,第四部说的是拉度来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追踪小吸血鬼米歇尔·摩根,最终被吸血鬼大本营和人类共同努力消灭。
18.《吸血鬼之吻》(1988)
我国人民的老朋友尼古拉斯·凯奇大叔饰演吸血鬼,著名的表情动作比剧情本身更令人铭记。你欣然觉得《吸血鬼之吻》是个搞笑片,其实凯奇饰演的出版社总经理勒夫是个可怜人。工作生活的压抑令他精神失常。一次酒吧与陌生女子的调情,让勒夫的脖子上出现被咬的痕迹,从此,他开启了躁狂模式。女秘书艾娃成为出气筒,勒夫不遗余力地刁难她,而陌生女子又时不时来喝勒夫的血,致使他精神更差,直到他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是一只躺在棺材形沙发里的吸血鬼,令他开始买牙具并吸食鸽子血,最后到少女的血。最终,秘书的哥哥用木钉插死躺在棺材里的勒夫,终结了吸血鬼的吻。
19.《吸血惊情四百年》(1991)
九十年代以来的吸血鬼电影中,《吸血惊情四百年》应该算是最为古典的一部,其改编自斯托克的《德古拉》,将这个传统故事做了中规中矩的演绎一一德古拉伯爵在一个人类女子身上看到往日情人的影子,因此掳走她,女子的未婚夫因此踏上救美之路,引出一系列关于爱和救赎的讨论。但本片毕竟出自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手,且是他历经八十年代低谷、九十年代用《教父3》挽回声誉之后的作品,选用相当热门的吸血鬼题材,启用当红的薇诺娜·赖德、基努·里维斯、加里·奥德曼演绎穿越时空的一场三角恋,又在风格上做足华丽而哥特的姿态,足见科波拉在商业上的一再努力,将之看成一场吸血鬼题材的现代启示录也是可以的,终究这是一场史诗,血统纯正,还是为了讲一个炽热到绝望的爱情故事。
20.《夜访吸血鬼》(1992)
大银幕上的吸血鬼们,从最初的枯槁、恐怖,发展到后期的苍白、俊美,《夜访吸血鬼》大概是其中最具旗舰意味的一部,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用纤细华丽的吸血鬼妆容奉献出他们美貌的巅峰,至今为影迷津津乐道。而影片本身,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路易的挣扎、莱斯特的残酷,小女孩克劳迪娅的欲望,将吸血鬼们的内在探索与外部世界的架构,刻划得细腻而具有影射力度,离不开原著作者安妮·赖斯一贯对社会中孤立群体的关注。而在影片上映15年后,安妮·赖斯在采访中承认,路易和莱斯特的关系的确影射了同志关系,倒是能更完美解释二人的片中的暖昧火花一一也是影片讨论最多的部分。
21.《吸血鬼女王》(2002)
时隔《夜访吸血鬼》10年,安妮·赖斯12部小说中的另一部也被搬上大银幕,即同为华纳出品的《吸血鬼女王》,虽然卡司与影响力远不及上一部,但其将吸血鬼文化与死亡摇滚的结合还是相当有新意。故事仍旧围绕莱斯特,只是这次他在现代醒来,成为摇滚明星,并唤醒了吸血鬼女王。可惜饰演女王的黑人明星阿里雅在影片未完成后期制作时坠机身亡,让一切蒙上阴影。
22.《猎鬼少女巴菲》(1992)
巴菲是洛杉矶赫莫里高中的啦啦队长,某日,男子梅里克告诉巴菲她的身边潜伏着吸血鬼,吸血鬼魔王正企图征服人类,而她则是被命运选中的吸血鬼猎人。巴菲起初认为这是一个神经病讲述的荒诞故事,可当梅里克详细描述了巴菲反复出现的梦境时,她相信了他的所有话。梅里克作为巴菲的守望者,负责教导她对抗吸血鬼的招式,在训练过程中,巴菲的好友奥利佛不幸变成吸血鬼,好在被巴菲和梅里克所救。于此不久后,梅里克被吸血鬼王鲁瑟斯杀害,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巴菲决定挺身而出……
《猎鬼少女巴菲》是1992年上映的一部吸血鬼题材影片。虽然如此,影片风格却是走的青春喜剧路线,编剧由近两年大红大紫的乔斯·韦登担纲。乔斯并没有凸显传统吸血鬼留给人们的那种阴郁而忧伤的没落贵族形象,而是打造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好莱坞英雄故事一一正义战胜邪恶,青春靓丽性感的高中女生战胜阴险的吸血鬼魔王。这种设定巧妙俘获了不少青少年的好感,可未能得到全面肯定,甚至大多数人没有看过影片,所以这部影片并不太为人所知。乔斯·韦登并未就此放弃巴菲这个人物和她的故事,自编自导了两季电视剧,故事聚焦于巴菲离开洛杉矶后在新校园发生的事件。虽然剧集设定并没有摆脱校园背景,不过介于放映形式的不同,剧集获得了远超电影的人气,乔斯因此火了起来,曾经失败的大电影,也重新受到关注(虽然评价没有什么变化)。
23.《布鲁克林吸血鬼》(1995)
《布鲁克林吸血鬼》总能让人想起麦当娜的《像一个祷告者》,后一部片中是黑人扮上帝,《布鲁克林吸血鬼》里是黑人做了吸血鬼,传统德古拉那种苍白无力与贵族范,到了艾迪·墨菲脚下都成了制造笑料的垫脚石。本片讲述了能够随意变化外貌的吸血鬼麦克斯,是世界上唯一一只,且遭受猎人不断围捕的吸血鬼。为了生个小吸血鬼,他跑来纽约找女朋友,不巧看上了警局女警花丽塔。为了能求得美人芳心暗许,麦克斯使了浑身解数,但总是事与愿违……大概是观众还不能适应黑人版的吸血鬼,艾迪·墨菲的这次试探性表演只能算是试探,连带恶搞环节的奇葩与惹笑都有点水土不服。
24.《夜瘾》(1995)
《坏中尉》的导演阿贝尔·费拉拉在20天内拍完了《夜瘾》,影片被《卫报》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列入个人心水的Top10中。《夜瘾》讲述了哲学女博士生凯瑟琳·康克林终日沉溺在尼采以及海德格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漩涡当中,一心想在学术的世界中找到人类的恶魔天性与道德标准的平衡点。然而,她没想到自己会与嗜血有着渊源。纽约某夜的街头,一名神情特异的女子在过街前与凯瑟琳搭讪,之后在暗巷内咬了她的脖子,自此凯瑟琳的抽象思考变得残忍而真实。在电影中,资本主义社会钱权交易与血腥的隐喻比比皆是,道德困惑与精神救赎,全盘系于凯瑟琳对“夜瘾”的挣扎需求。克里斯多夫·沃肯在片中饰演使者一般的人物佩纳,般若即若离地成为凯瑟琳的精神导师。
25.《杀出个黎明》(1996)
由昆汀·塔伦蒂诺编剧,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导演的《杀出个黎明》是吸血鬼电影中绝对的混搭异类。本片故事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标准的公路犯罪片,讲述罪犯赛斯和弟弟理査德在越狱后劫持了一辆房车,以及车上的牧师一家人,准备逃往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经过重重追捕和检査,最终来到墨西哥边境一家酒吧与同伙汇合。结果电影后半段剧情却急转直下,众人到了酒吧后,却发现这里其实是吸血鬼的据点,半夜后,酒吧突然关闭,开始了一场极其血腥的大屠杀,而赛斯等人也只能拿起散弹枪,与吸血鬼决战,最终杀出个黎明……
本片作为昆汀和罗德里格兹两位狂人对磨坊电影的致敬之作,加入了大量B级片元素,片名“From Dusk Till Dawn”,便取自放映磨坊电影的汽车影院里很常见的广告。昆汀除了担任编剧以外,更亲自上阵饰演男二号,而其在片中的恋足癖变态罪犯的形象,则似乎是昆汀某种内心真实的有趣反应。本片上映后获得大量粉丝追捧,并在1999年连续推出了两部续集,不过由于主创均未回归续集,两部电影也仅仅直接发行DVD了事。
26.《吸血鬼也疯狂》(1995)
白头神探莱斯利·尼尔森主演的《吸血鬼也疯狂》标明PG级,我们大概能知道它是部哥特喜剧,尤其是消化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吸血惊情四百年》的吐槽喜剧。时间圈定在1893年,彼特·麦尼科饰演的英国律师托马斯奔赴特兰西瓦尼亚,拜见了不那么吓人的德古拉伯爵,并为其代购了一座英国修道院。德古拉分分钟将托马斯收服,使其变成了自己的马仔并奔赴伦敦。在那里,德古拉见到了修道院精神病院的管理者斯沃德医生,医生女儿的朋友露西令德古拉想起了惨死的妻子。这时,托马斯因为吞食昆虫被医生控制在精神病院中。而德古拉吸食露西血液得逞,后者陷入昏迷。范·海辛的出场解开德古拉的秘密,于是双方开展了一场拉锯式的搞笑攻防战……
27.《吸血情圣》(1998)
大概靠脸蛋出道的那些明星们,如果不演一次吸血鬼,都不好意思和别的帅哥打招呼。出演《吸血情圣》时,裘德·洛不过26岁,在欧美男星里面尚属很嫩级别,也是青涩得刚从电视剧混到大银幕的新成员。但对于饰演一个以肉身做诱饵、猎取女青年“有爱”血液的俊美吸血鬼来说,实在太合适不过了。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导演是来自香港的梁普志,这是他打入欧美市场的首部试水之作,合作方虽是英国的出品公司,不过给了他很大空间,让他把一些东方美学放入布景,用东方哲思来讨论爱与人性,还有让人十分眼熟的黑社会桥段,如今看来仍让中国影迷倍感亲切。与其他吸血鬼电影相比,《吸血情圣》弱化了裘德·洛的吸血鬼身份,将他的行为解释成“怪病”,并把一切元素都处理得现代化,与古老传统并无太大联系,终归“吸血”二字为辅,“情圣”才是真。
28.《够僵行动》(1998)
《够僵行动》又名《V字特工队》,其实跟《V字仇杀队》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作为吸血鬼题材里的西部片,《够僵行动》的故事来得比较中规中矩,打斗场面更符合西部牛仔片的要求,吸血鬼只不过是个幌子。詹姆斯·伍兹饰演的猎杀吸血鬼者杰克,年幼时曾经亲手杀死过变成吸血鬼的生父,从小接受梵蒂冈教会教育的杰克,以除去天下所有吸血鬼为己任,他奉命去杀隐藏在美国教堂里的撒旦牧师——700岁的吸血鬼王华生。被华生咬过的女人卡莲娜有48小时与鬼王通灵的能力,于是便成为杰克的吸血鬼雷达,他要同教会新派来的牧师亚当一起,在鬼王拿到圣物十字架前,先一步将其斩杀。
29.《狂野少年族》(1987)
乔·舒马赫于1987年执导的恐怖电影《狂野少年族》,可谓是第一部将少年偶像青春片与吸血鬼题材相结合的影视作品,堪称是《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鼻祖。本片讲述单身母亲露西带着两个儿子迈克和山姆来到某海滨小镇投奔自己的父亲。但谁知,当地不仅谋杀频发,还流传着一个吸血鬼的传说。迈克在一天晚上结识了当地飞车党的头目大卫,并爱上了他的女友斯塔。大卫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帮派,并让其喝下一瓶红酒。大卫发现自己的身体起了变化,开始惧怕阳光,渐渐成为吸血鬼。弟弟迈克在艾加和艾兰两兄弟的帮助下,想找出并杀死当地吸血鬼头目,让自己的哥哥重新变回人类……
本片最初定为由理査德·唐纳执导,但由于唐纳正在筹拍《致命武器》,无暇顾及,便推荐新人导演乔·舒马赫上位,自己则担当执行制片。而正是在舒马赫的主导下,原始剧本中的角色年龄被改小,从而有了这部青少年吸血鬼电影力作。加上当时儿童探险电影的兴起,舒马赫找来了多位童星在本片中担当主演,科里·费尔德曼(《伴我同行》、《七宝奇谋》)和科里·海姆(《美国小子》)的双科里组合成为本片一大卖点。除此之外,年龄稍大一些的基弗·萨瑟兰在《伴我同行》之后再次饰演反派,在本片中饰演吸血鬼大卫。本片上映之后,获得了不错评价,以850万美元成本拿下3222万美元票房,并在未来20年间,推出了衍生小说以及漫画等作品,2009年,本片推出一部直接发行DVD的续集《狂野少年族2》,两位科里均有回归,而基弗·萨瑟兰的弟弟安格斯·萨瑟兰则饰演吸血鬼,不过评价糟糕。2010年又推出了系列第三集,科里·费尔德曼继续回归,而三部电影横跨20多年,也让粉丝真正见证了一代童星的成长轨迹。
30.《刀锋战士》三部曲(1998-2004)
《刀锋战士》改编自漫威公司的同名漫画,讲述刀锋的母亲被吸血鬼咬伤后生下了他,这导致其有了半人半吸血鬼的血统。不仅有吸血鬼的力量,同时亦不惧怕阳光。刀锋和母亲失散后,被科学家亚伯拉罕抚养长大,成为了一名吸血鬼猎人。在现代社会,吸血鬼靠着近千年的渗透,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精英,控制着政府和国家金融命脉。刀锋战士和亚伯拉罕这对黄金搭档,则靠着先进的武器,对吸血鬼展开了最原始的追杀。随着吸血鬼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更替,年轻的野心家福斯特掌握权力,他不仅想要杀死刀锋,更希望以血统纯正的吸血鬼的血液唤醒沉睡在墓地中的吸血鬼王,统治世界……
本片由《黑暗骑士》系列的编剧大卫·S·高耶执笔,特效化妆师出身的年轻导演斯蒂芬·诺林顿执掌导筒,而由韦斯利·斯奈普斯饰演的刀锋战士,则成为影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黑人超级英雄。本片靠着将吸血鬼神话包裹现代科技的独特模式,在上映初便引起轰动,4000万美元预算,换来1.31亿美元票房,成为早期漫画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2002年,吉尔莫·德托罗执导了本片续集《刀锋战士2》,亦是他第一部好莱坞主流大制作电影。德托罗发挥自己的强项,令本集中吸血鬼的特效化妆有着更加突出的恐怖效果。除上一集主演悉数回归之外,香港巨星甄子丹亦在片中饰演配角,可惜戏份不多。最终,本片超越第一集,获得了1.55亿美元票房。2004年,编剧高耶亲自导演了《刀锋战士3》,并找来当时还不太出名的瑞恩·雷诺茨以及华裔女星叶芳华组成了刀锋战士的捉鬼后援团。而《越狱》中的哥哥多米尼克·珀塞尔则饰演了最终反派吸血鬼王德雷克(也被称作德古拉)。虽然本集评价糟糕,但依然收获了1.2亿美元票房。
31.《德古拉2000》(2000)
“德古拉,他是真的,不是爱尔兰作家的疯话,我向你保证”基本可以看成这部《德古拉2000》的基调。它的故事非常传统,遵循了斯托克《德古拉》的脉络——德古拉伯爵沉睡多年后醒来,寻找他转世的爱人,只是这次地点换成美国,德古拉的样子也更加帅气炫酷,而吸血鬼猎手范·海辛变成了有范儿的古稀老人。但是电影本身几乎没有什么特色,从德古拉现身开始,追寻爱人玛丽和猎人对其追杀双线并行,一切都是中规中矩的好莱坞流水线作业,甚至与其说是电影,似乎更接近二流惊悚美剧,最大的亮点只在让俊美的德古拉走在摇滚乐震天的酒吧街上了,唯有穿越和混搭效果的小小惊艳。
32.《吸血鬼猎人D》(2000)
在遥远的未来,由于最后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破坏,曾经的贵族吸血鬼面临着衰退的命运,不过他们仍然能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为了排除威胁,人类发明了吸血鬼猎人这个职业,而人类与吸血鬼贵族的混血儿是最理想的吸血鬼猎人人选。但是这类人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既不受吸血鬼尊重,也不受人类待见,活在孤独中,身单影只。在这群孤独的人中有一位英俊的佼佼者,他就是吸血鬼猎人D。埃尔邦家族的小姐夏洛特因爱上吸血鬼马艾尔而选择私奔,家人以为她被绑架,找来D解救女儿。D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却不料遭到吸血鬼“贵族三杰”追杀,侥幸活下来的他了解到被称为“喋血伯爵夫人”的卡米拉是背后主谋,她妄图利用夏洛特的血得到重生,于是D决定协助马艾尔,一同消灭卡米拉。
《吸血鬼猎人D》根据菊地秀行的同名系列小说中的一部《妖杀行》改编而来,动画继承了原作阴暗沉郁的黑色气息,将整个故事描绘成一曲回肠荡气的爱情悲歌。角色设计上秉承了为原作绘制插图的天野喜孝的风格,天野喜孝的插图曾获得过菊地秀行大加赞赏。影片首先在美国公映,风评十分理想,而后才推出日语配音版在日本公映。
除了这部最为经典的动画电影,早在1985年时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吸血鬼猎人D》也同样改编自菊地秀行的小说,故事内容改编自《吸血鬼新娘》,这部作品在血腥场面的表现上十分大胆。
33.《日烦夜烦》(2001)
《日烦夜烦》是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拍摄于2001年的吸血鬼题材作品。故事讲述文森特·加洛饰演的医生尚恩与妻子朱尔来到巴黎度蜜月,但却不愿意与妻子同床。原来,尚恩此次前来巴黎并非为了蜜月,而是要寻找自己曾经的同事莱奥,并寻找治愈自己的方法。尚恩和莱奥,以及莱奥的妻子卡拉曾经在远赴南美考察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病毒,而感染者会变成可怕的吸血杀手,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在交欢时撕咬杀死对方。经过多方査探,尚恩找到了菜奥的住所,却发现莱奥将患病的卡拉囚禁在房间中,且已有多人被杀。无奈之下,尚恩杀死了卡拉,将房屋焚毁,且再也难以隐瞒自己嗜血的欲望……
德尼拍摄的本片与其他吸血鬼电影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其色调阴郁,叙事缓慢,并不急于告诉观众事情的原委,而是在未知中酝酿着突如其来的疯狂血腥,是一部真正充满死亡氛围的电影。让人惊叹德尼这位文艺电影导演,内心所蕴含的强大能量。也正因为如此,本片也招致了两极评价,美国媒体认为这样一部黑暗的电影很难令人喜爱,但不少恐怖片粉丝却将本片视为难得一见的美妙邪典佳作。影评人Walter Chaw便表示本片是一部“诚实、美丽且充满天才的作品”。
34.《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2002)
《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是加拿大鬼才导演盖伊·马丁拍摄于2002年的吸血鬼电影。在本片中,马丁对斯托克小说《德古拉》进行了一次极其新颖的改编。在本片之前,他已制作过大量复古艺术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小的声望。2002年,在观看过其故乡温尼伯芭蕾舞团的一次《德古拉》芭蕾舞剧的演出后,他突然发现舞蹈作为身体语言的范本,正是他一直所寻找的现代默片语言。而芭蕾舞的优雅也恰好和吸血鬼的贵族气息完全吻合。也因此,他决定拍摄一部芭蕾舞版的吸血鬼默片。
在本片之前,马丁的作品虽然有仿默片的镜头语言,但却均是带有对白的有声片作品,而正是从这部《吸血鬼:处女日记摘抄》开始,马丁亦尝试拍摄完全无对白的纯粹默片。在本片中,马丁与温尼伯芭蕾舞团的演员泰拉·波特维斯特以及张卫强合作,用舞蹈还原斯托克小说的意境。并用跳帧等手段,模仿默片的形式。在故事上,马丁独辟蹊径,将吸血鬼置于配角地位,转而以女性受害者的视角对《德古拉》的故事进行另类解读。在一次访谈中,马丁也表示“以前的吸血鬼电影都是男性至上的,男性决定了女性的命运,女性被男性的撕咬所伤害而产生变异,最终却要被范·海辛这样的吸血鬼猎手刺穿心脏,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本片以更细腻的角度,解读了主角露西与德古拉相爱的心理变化,令观众耳目一新。
35.《黑夜传说》系列(2003-2012)
《黑夜传说》是B级片导演伦·怀斯曼打造的商业吸血鬼系列电影,故事构架从第一部开始搭建,到第三部基本搭成。所谓黑暗传说,即人类所谓的黑暗世界,在那里,高贵冷艳的吸血鬼跟粗鲁野蛮的狼人是天生的死对头,两大种族为了争夺地盘进行了数百年的争夺。暂时领先的吸血鬼族并没完全占领优势,他们建立“死亡营造者”组织击杀所有狼人,赛琳娜就是其中一名女吸血鬼战士。她意外发现狼族正在利用人类医生迈克尔进行某种秘密实验,于是卧底进入狼族,终于知道原来迈克尔是狼族、吸血鬼、人类血液的融合体。整个《黑夜传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人类、狼族与吸血鬼三大种族互斗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穿梭其中的赛琳娜势必经历—场又一场的腥风血雨。
36.《范·海辛》(2004)
自从有了吸血鬼,便诞生了吸血鬼猎人与之抗衡,《范·海辛》从最著名的一位吸血鬼猎人的视角,去演绎一段传奇。故事涉及到吸血鬼的诞生和吸血鬼猎人的起源,二者均追溯到大天使长加百利和圣战骑士团的前世过往……但是终究,这是一部以魔幻和视效博眼球的暑假档大片,逼真的中世纪风情,阴郁的非人类之爱,形色怪物、血腥场面、华丽打斗才是本片的重点,它也的确不负众望,出色的视效表现就算在十年后的今天也不见逊色。再加上饰演范·海辛时,休·杰克曼已经是金刚狼了,主角光环亦非常耀眼。
37.《格林兄弟》(2005)
严格意义上来说,《格林兄弟》并不算吸血鬼电影,它只是借用了吸血鬼的概念,就和它同样借用了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狼人、白雪皇后等许多童话人物一样,并将她们身上所有元素进行拆解,逐一融入到剧情细节,其中也不乏让马特·达蒙和希斯·莱杰这对“格林兄弟”扮成女仆擦地体现“灰姑娘”的恶搞方式。毕竟,这是一部特里·吉列姆的电影,必然有其迷人一面,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讲述格林兄弟的人物传记,而是在这两个人身上赋予导演自己的理解,一个笨拙、相信魔豆的小男孩,会长成怎样的笨拙、会写故事的大人;一个聪明、事事争先的小男孩,又会成为怎样精明、一肚子鬼主意的大人。需要吸血恢复年轻容颜的镜子皇后,只是一个小男孩的梦魇,那个处处险恶的魔法森林,只是人间的另一个倒影。
38.《暮光之城》系列(2008-2012)
作为在当代青少年中影响最广的吸血鬼题材作品,《暮光之城》已经颇具文化符号的意味。其实它的故事体系毫无新意,无非是吸血鬼族群之争、吸血鬼与狼人的夙怨、吸血鬼和人类的爱情等等,不过原著作者史蒂芬妮·梅尔非常精准地抓住了青少年心理,完全从人类少女贝拉的视角入手,构建了一个能满足少女一切幻想的世界一一她漂亮,独立,遇到一群美得不像人类的吸血鬼,其中最出色的一个还至死不渝爱上了她,其余的一些又和她成为朋友,还有个死忠小狼人不顾家族世仇就算和吸血鬼联手也要保护她……强烈的代入感造就了无数少女粉丝,从书籍到电影,从2008《暮光之城:暮色》上映开始,这个群体不断扩大,书籍狂销8500万册,电影票房太好以致第四部干脆被拆成上下集,相应也掀起新一轮吸血鬼热潮。归根结底,《暮光之城》只是一个太出色的校园故事、少女故事,但如果作为吸血鬼故事,估计很多哥特粉丝要摇头了——如果不老不死的吸血鬼连阳光都不怕了,那他们的人生里估计只剩下恋爱的烦恼了。
39.《生人勿近》(2008/2010)
故事发生在一个白雪覆盖的小镇,成长在单亲家庭的男孩奥斯卡在学校饱受欺凌,直到遇见隔壁新搬来的小女孩艾丽,才找到唯一可以亲近的对象,二人的友谊平静发展,而小镇却被一件件凶案的阴影笼罩,隐忍的白雪之下,覆盖着暴戾还有秘密……这是一部非常平静的吸血鬼电影,已经200岁的小艾丽,利用一个又一个成年人成为她生存的途径,小男孩奥斯卡的孤寂,永远在落的白雪,又给这个丑恶的现实披上纯洁的衣裳,因此影片散发出非常另类而复杂的气质,这也是这个故事最为迫人的魅力。电影用静谧的节奏、颇具艺术气息的摄影,将故事演绎成一条冻结的河流。继2008年瑞典版本影片获得成功之后,美国基于原者的翻拍版本也很快上映,且十分忠实这个故事,并未作太多改动,只是在视觉的血腥程度上稍微加码,更符合美式惊悚片的一贯套路。
40.《吸血女伯爵》(2008)
伊丽莎白·巴瑟是匈牙利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吸血女伯爵”,传闻她沉迷于黑魔法,并为了永驻青春杀死大量处女,用她们的鲜血沐浴,让民间谈其色变,让她的邪恶形象流传至今。但是《吸血女伯爵》这部电影,却没有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是另辟蹊径对这位女伯爵进行了洗白。在影片中,她异常美丽,又异常独立,在丈夫死后不愿接受维持身份地位的婚姻安排,还与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发展出一段恋情,她精于药草,懂的用其沐浴驻颜,还为当地村民医病,俨然圣母,她的女佣相继意外死去,引来外界流言,诸多演绎向“嗜血”的方向,但是影片也一一给予解释。说到底,这部电影和吸血鬼没有太大关系,只和一个寂寞而美好的女人有关,也许辜负了许多人的期待,即使如此,匈牙利“吸血女伯爵”的狰狞面孔仍旧流传在历史里,是非真假并非一部影片可以分辨。
41.《蝙蝠》(2009)
《蝙蝠》是韩国另类电影大师朴赞郁拍摄于2009年的吸血鬼题材电影,是一部将情色与恐怖相结合的话题之作。影片讲述了神父相铉为能以身殉道,志愿来到一座小岛,参加了某抗病毒药物的实验。最终,500人的志愿者仅他一人生还,而他则变成了力大无穷、嗜血如命的吸血鬼,必须在神父的职责和内心的饥渴中作出抉择。此时,他认识了沉默寡言的厌世女子泰举。泰举一心想要成为吸血鬼,而天性善良的相铉则决定将自己的病毒传染给她。谁知,变成吸血鬼后的泰举渐渐失控,成为一名疯狂的杀手……
虽然吸血鬼是来自西方的题材,但朴赞郁却极其聪明地借由人物入手,展现神父和吸血鬼共处一体的矛盾,并将这一题材嫁接到当代东方社会中。而宋康昊与金玉彬的完美演出(宋康昊甚至全裸出镜),将一对吸血鬼的爱情与决绝上升到全新的高度。本片推出后获得极佳评价,顺利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目前在烂番茄依然保持有82%的好评率。甚至连一向对恐怖片极其苛刻的罗杰·伊伯特也给出了四星满分评价,并称朴赞郁为“当代最成功的恐怖电影导演”。
42.《吸血鬼》(2011)
2011年的电影《吸血鬼》是日本纯爱电影大师岩井俊二所执导的第一部英语长片。本片故事改编自导演本人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生物老师西蒙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内心中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吸血鬼。为了满足对血液的欲望,他在网络留言板中征集企图自杀的少女,希望获得她们的血液。西蒙也因此认识了一个个活在社会边缘的女人……
严格来说,本片仅仅是一部打吸血鬼擦边球的文艺爱情电影,片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吸血鬼,只有一个幻想自己是吸血鬼的美国宅男。但正是这种仅属于岩井俊二的独特视角,才能真正形成一部没有血腥杀戮,没有黑暗套路,唯有温馨纯爱的吸血鬼电影。在片中,“吸血鬼”与少女探讨生命的意义,甚至无法真正喝下难喝的血液,这些都与传统吸血鬼电影背道而驰。而将英语电影拍出日式的惆怅与感伤,想来亦是绝无仅有的头一遭。不过可惜的是,也许是岩井君在美国的知名度太低,且美国片方将本片作为一部恐怖片宣传,最终导致了本片票房惨败。但评论则依然给予了岩井俊二以肯定,至少,他给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吸血鬼电影的方向。
43.《驱魔者》(2011)
韩国漫画在美国被叫好的并不多见,邢民友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驱魔者》与原著相比总之是差了点距离。架空时间下的人类社会滋养了一批专门猎杀吸血鬼的驱魔者,他们恪守教会的旨意,是新型的国家机器。在吸血鬼不那么闹腾的年代,驱魔者寄居在被严密控制的城市之中,并逐渐被人遗忘。但一个契机致使曾经功勋彪炳的牧师决定重新掀起驱魔者与吸血鬼的斗争——侄女露西被吸血鬼捉走,教会只会一味粉饰太平。于是在眉心画下十字标记,牧师连同女祭司、城市警长一道,形成地下反抗组织,不光要营救露西,还要避免教会的阻挠……
44.《德古拉3D》(2012)
恐怖片大师达里奧·阿基多拍摄的吸血鬼片《德古拉3D》,有着与《吸血惊情四百年》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却是个拿3D当幌子的不折不扣的山寨片。吸血鬼德古拉伯爵错认米娜是自己死了400年的妻子多林根·德·格拉茨的转世,于是勾引了露西和塔尼亚两个女人,后者们将米娜和未婚夫乔纳森骗至自己的城堡,想伺机杀害乔纳森。与此同时,名叫亚伯拉罕·范·海辛的吸血鬼猎人来到此地,他成为解决这场灾难的唯一关键。帅气的德古拉伯爵在阿基多的镜头下没有霸气登顶的气势,经常变个蝙蝠、螳螂之类的让人无语。阿基多的女儿爱莎·阿基多成为片中唯一一个不露点的金发美女,没有满足观众对3D版德古拉的期待。
45.《精灵旅社》(2012)
吸血鬼题材跟动画片搭上,一般不是走蒂姆·波顿那神经哥特风,就是索尼《精灵旅社》这种合家欢路线。德古拉公爵是个长脸心善的好吸血鬼,可怕者换成了捉鬼的人类,他为呵护幼女长大,建起一座精灵城堡,吓唬女儿世界上除了老爸之外,所有男性都是心机鬼。但是女大不中留,外加好奇害死猫的心思作崇,118岁的女儿梅菲斯早就想一览城堡之外的世界,可巧勇敢纯真的人类男孩乔纳森意外打破隔阂,结局自然是成就一段浪漫佳话。保守内向的老爸疼女心切,眼看着守护百年的女儿离开自己,总有舍不得的酸溜心情,跟乔纳森的不对盘制造无数笑料。
46.《拜占庭》(2012)
《拜占庭》是导演尼尔·乔丹继《夜访吸血鬼》近20年之后,又一次涉足吸血鬼题材的作品。本片故事改编自年轻女剧作家Moira Buffini的同名戏剧,亦是一部受小说《卡米拉》影响的女吸血鬼题材电影。故事讲述吸血鬼克莱尔带着女儿埃莉诺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躲避吸血鬼兄弟会的追杀。原来,200年前还是渔民的克莱尔,认识了军官弗兰克。后来,弗兰克身患重病,临死前求助于神秘力量,在一座荒岛上成为吸血鬼的一员。克莱尔为了获得永生,从弗兰克手中骗得荒岛地图,私自让自己和女儿变身吸血鬼。但由于兄弟会的传统,女吸血鬼地位低下,不允许为他人变身。由此,兄弟会对母女俩展开了200年的追杀。二人辗转逃到曾经生活的小镇,在“拜占庭”旅馆以拉皮条为生。而埃莉诺已厌倦了谎言,决定向自己所爱的男孩吐露真相……
本片中,两位年轻的女孩杰玛·阿特登和西尔莎·罗南扮演了吸血鬼母女,让本片成为少数以女吸血鬼为主角的主流电影。乔丹将《夜访吸血鬼》的浪漫情怀予以复制,以过去和当下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了这个跨越200年的浪漫故事。在本片中,吸血鬼既不是反派,也不是英雄,更像一个个有着自己个性和问题的普通人。本片明显的女权色彩和反抗制度压迫的主题,也让其成为极其少见的一部吸血鬼电影,想探讨严肃问题。可惜的是,本片过于娓娓道来的节奏让不少观众难以适应,800万美元投资在美国票房仅8500美元。不过在烂番茄上,本片还是以好评居多,目前新鲜度为62%。
47.《德古拉元年》(2014)
传奇故事的背后,到底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背景?由人来撰写的历史,又掩盖了多少不愿为人知晓的内情?历史学者对此很好奇,艺术工作者们更是如此。推陈出新,从来都是娱乐圈维持生命力的不二法门,于是各种各样的经典,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被翻来炒去。这一次,指针第N次停在著名的吸血鬼鼻祖——德古拉伯爵头上。从片名不难看出,《德古拉元年》讲述的,是他或者“它”的源起。在这个全新的视角下,我们看到曾经骁勇的瓦拉几亚(今罗马尼亚)王子弗拉德,如何一步步走近恶灵并接受其改造,变成残暴的德古拉伯爵,进而开创了吸血鬼新纪元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这部创作于十九世纪末的作品。可以说是几乎任何吸血鬼题材作品的起点。不过《德古拉元年》,将目光聚焦在弗拉德王子的转变过程,为他设置了亲情和道义的重担,如枷锁般禁锢了他的灵魂,为了拯救亲人,他最终走向自我救赎也是自我毁灭的境地。正像片中所说,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的时候需要的并不是英雄,而是恶魔。
48.《唯爱永生》(2014)
2013年,美国个性导演吉姆·贾木许,带着新作《唯爱永生》参加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让本片于2014年初陆续在全球上映。贾木许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了一部极其闷骚的吸血鬼电影,并以一个文艺中年的心情,探讨了可以永葆青春的吸血鬼们如何存活数百年之后,生活在当代社会,会是怎样的状态。
《唯爱永生》的故事设定在当下,亚当和夏娃是一对生活数百年的吸血鬼恋人。他们经历了人类历史的起伏,见证了拜伦、济慈等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甚至还曾用化名撰写过不朽的艺术作品,人类在他们眼中,仅仅是没有灵魂的“僵尸”。如今,二人分居在底特律和丹吉尔两地。亚当过着颓废的生活,他创作地下音乐,终日无所事事。他托人类好友伊恩制作了一颗木质子弹,想要将其打入自己的心脏自杀。为了劝阻自己恋人的轻生打算,夏娃不远万里坐着夜班航班从丹吉尔来到底特律,陪伴亚当。二人相伴聊天下棋,回忆过去的时光。谁知,夏娃缺乏管教的妹妹爱娃也找到了亚当的家中。并在酒后,吸干了伊恩的鲜血。极其愤怒的亚当将爱娃赶走,并决定和夏娃踏上一段旅程。二人驱程前往丹吉尔,在月光下散步,遇到了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决定让这对情侣亦获得永生……
49.《吸血鬼猎人林肯》(2012)
《吸血鬼猎人林肯》是一部颠覆甚至“大逆不道”的戏说历史伟人的CULT电影。影片一改美国总统林肯在以往影视剧中温文尔雅的政治家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位挥舞斧头砍杀吸血鬼的猛人。不仅如此,片中的林肯还解放数百万奴隶,带领他们与全美境内的吸血鬼们展开了一场激烈无比的战斗。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动作戏非常亮眼,打斗动作既暴力凶悍又具有芭蕾舞的美感,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特质相得益彰,诡谲而又华丽,引燃了全片。
50.《嗜血破晓》(2009)
狮门影业在2009年推出的《嗜血破晓》是一部标新立异的吸血鬼电影。影片构建了一个恐怖的未来,曾经强大的人类几乎被瘟疫灭绝,活下来的绝大部分也都变成了嗜血的吸血鬼,后者们接管了世界的统治权,而幸存的人类不是成为吸血鬼的血液来源,就是被咬噬成为吸血鬼。随着正常人类的减少,血液供应不足成为了巨大的难题,吸血鬼们只能研究人血的替代品,否者就将走向灭绝的道路。电影最终的结局无疑是残酷的,看似希望,实则黑暗,但这也使得影片具备了更有深度的主题立意,从而在同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
51.《血尸夜》(1987)
凯瑟琳·毕格罗大概是好莱坞对女性题材最不感兴趣的女性导演,从她的处女作《血尸夜》可见一斑。本片起源于毕格罗和编剧埃里克·赖德要拍一部“西部恐怖片”的构想,意图开一个类型片先河,于是选择了吸血鬼素材作为故事血肉,讲述一个来自小农场的年轻人遇上一位女性吸血鬼,她一心要把他带入自己一族的世界,然而遭到族群领袖反对,而年轻人终于靠着自己的运气得到领袖认可,进入无法抗拒的永生世界。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偏向校园风格的恐怖片,主线是爱情和诱惑,俨然一部八十年代的《暮光之城》,只是视觉尺度比后者大了很多,少了点小清新,多了些cult料。那时凯瑟琳·毕格罗还没成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妻子,不过在处女作上已经得他大力惠助——《血尸夜》几乎延续了前一年卡梅隆拍摄《异形》的整个班底,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影片21分钟处,画面背景中出现了一张《异形》海报。
附:吸血鬼的历史
在民间传说中,吸血鬼以裹尸布为衣,往往被描述为肌体浮肿、面容赤红或幽暗,明显不同于19世纪初诞生而流传至今的苍白枯槁的吸血鬼形象。
吸血鬼的传说已存在数千年之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伯来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都有大量妖魔和精灵的神话记载,它们被认为是现代吸血鬼的前身。
不过,虽说古代文明中不乏类似吸血鬼的妖魔传说,但我们如今所熟悉的吸血鬼神话,几乎完全脱胎于18世纪初的东南欧,该地区的吸血鬼民间故事最多,不仅口口相传,而且被记录下来,整理出版。大多数传说将吸血鬼描述为邪恶生物的幽灵、自杀者或女巫,此外也有恶魔借尸还魂或人被吸血鬼咬过后形成的。之后,围绕吸血鬼的传说经过加工,逐步升级,日益盎惑人心,最终在一些地区演变为大众性恐慌,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诸如处决吸血鬼、给尸体扎上木桩、将人指控为吸血鬼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在现代,吸血鬼一般被公认为是虚构的。(尽管在一些地区的文化中,依然存在对“吸羊血鬼chupacabra”等类似吸血鬼的魔怪的种种迷信)。早期对于吸血鬼的民间信仰,可归结为当时人们对遗体腐烂过程的无知。工业化时代前的人们,试图通过吸血鬼形象,理性诠释死亡之谜。甚至到1985年,还有把血紫质病和吸血鬼传说联系在一起的离奇事,且被媒体广为报道,最终被认定为无稽之谈。
现代作品中那些魅惑而翩然的吸血鬼,最早诞生于1819年诞生的约翰·波里多瑞的短篇故事《吸血鬼》。该作品轰动一时,堪称19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吸血鬼作品。不过现代吸血鬼经典小说的真正开山之作,是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发表于1897年的《德古拉》。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催生出整个吸血鬼作品类型,100多年来不断有新的小说、电影和电视剧集问世。至今,吸血鬼仍然是恐怖类文艺作品的一个主导形象,长盛不衰。
词源
事实上,18世纪以前是不存在吸血鬼一词的。直到18世纪上半叶,巴尔干、东欧等“吸血鬼盛行地区”的吸血鬼迷信流入西欧,“吸血鬼”的叫法才流传开来,各地区对吸血鬼有着各自的叫法,如希腊的vrykolakas、罗马尼亚的strigoi等。牛津英语词典将英语中第一次出现“吸血鬼”(当时写成vampyre)的时间归于1734年,初见于《哈雷杂记》丛书中一篇题为《三位英格兰绅士的旅行》的游记。但事实上,1732年3月11日,《伦敦日报》在转述塞尔维亚轰动一时的阿诺·帕奥勒和彼得·布拉戈耶维奇事件时,已使用了vampyre—词。而之前一周,法国通俗杂志《拾穗者》则用法语详尽陈述了帕奥勒事件,同样用到了vampyre,成为法语中首次出现吸血鬼一词。当时,塞尔维亚已故农民阿诺·帕奥勒和彼得·布拉戈耶维奇均被怀疑变成吸血鬼,吸食活人鲜血,并在村中作怪,导致死亡现象,一时令人谈“鬼”色变。
Vampyre—词是从德语的vampir衍生来的,而德语的vampir则源自18世纪初塞尔维亚语中的вампир—词。那个时候,塞尔维亚北部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官员们记录下当地人掘墓挖尸、消灭吸血鬼的种种做法。这些撰写于1725-1732年间的报告,在当时广为流传。
描述&特征
我们很难对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形象作出单一而明确的描述,不过欧洲传说中的吸血鬼往往具有如下特征:外表浮肿,呈赤红、青紫或暗黑色,这些往往被归咎于饮血的结果。的确,当一具尸体在裹尸布或棺材里供人瞻仰时,经常会从口、鼻中流出血水、左眼睁开的现象;而裹尸布中的尸体下葬后,其牙齿、头发和指甲可能会长长一些,但獠牙生长的现象往往不会出现。
产生
吸血鬼为何会产生,民间传说中的说法五花八门。在斯拉夫和中国传统中,—旦有动物从尸体上跳跃而过(特别是狗或猫),这具尸体就有成为不死幽灵的危险。若尸身带有未经沸水处理的伤口,也会有同样的风险。俄罗斯民间传说则将吸血鬼描绘成前女巫,或生前背叛过东正教会的不肖之徒。
为了让故去的亲人不沦为不死幽灵,各种文化习俗应运而生。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尸体倒置埋葬,并在墓室附近放置长、短柄镰刀等俗世物品陪葬,以此满足意欲进入尸体的鬼怪,或安抚死者,希望其不离开棺木。这种方法类似于古希腊的做法:在尸体口中放置一枚硬币,以支付去冥间路上渡过斯提克斯河的买路费:或许是日后的吸血鬼传说产生的影响吧,后来的人们则认为:亡者口中的硬币其实是为了避免邪恶幽灵进入躯体。这一传统在现代希腊的吸血鬼传说中潜留了影子,人们会在尸身上放置蜡制十字架,和一个带有“耶稣基督无敌”铭文的陶罐,以防尸体变为吸血鬼。在欧洲盛行的其它方法还有:切断膝部肌腱,或在疑为吸血鬼墓地的地上撒上罂粟籽、小米或沙子,让吸血鬼悉心细数,由此整夜控制住他们——这种做法也体现了传说中吸血鬼喜欢数数的特征。中国民间故事中也提到:吸血鬼类的妖魔如果遇上一袋米,一定会把米一粒粒地数清。这也是印度次大陆神话和南美关于女巫和其它恶魔或搞怪精灵的传说中常有的一种说法。而在阿尔巴尼亚民间神话中,吸血鬼通常是路加特魔的儿子,路加特魔是隐身的,只有他的半吸血鬼儿子Dhampir才能认出他。在不同的地区,动物亡灵或者熟睡中的活人都能成为路加特魔。而Dhampiraj还是阿尔巴尼亚人的一个姓氏。
识别
识别吸血鬼有各种煞费苦心的仪式。有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吸血鬼墓穴的,具体做法是:带领一个童子骑在马驹上,穿过坟地或教堂庭院,马驹会在有问题的坟墓边踌躇不前。通常要用黑马,不过在阿尔巴尼亚则是白马。如果一座坟上的泥土出现洞孔,会被认为是吸血鬼存在的征兆。
疑似吸血鬼的尸体,其外观往往比一般尸体健康,虽然鼓胀,但很少或没有腐烂迹象。在某些情况下,村民打开受怀疑的墓穴时,甚至描述过尸体满脸都是来自受害者的鲜血。此外,附近牛、羊、亲人或邻居的离奇死亡,可作为吸血鬼出没的证据。民间传说中的吸血鬼还会搞些捣蛋举动,令众人感知其存在,例如往屋顶投掷石子、搬动家中物件、压在睡觉的人身上等。
驱邪物
在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吸血鬼的驱邪物大同小异。最常见的是大蒜;还有一种野玫瑰和山楂属植物的分支,据说同样能伤及吸血鬼;在欧洲,往房顶上撒芥末籽据说能将吸血鬼拒之门外;其它怯邪物包括宗教圣物,例如十字架、念珠或圣水。传说吸血鬼是不能在教堂或寺庙等宗教圣地行走的,亦无法跨越流水。镜子并不是传统的吸血鬼驱邪物,但据说当它被朝外放置在门口时,可有效阻止吸血鬼。镜子的驱邪性并不常见于吸血鬼民间传说中,但却被布莱姆·斯托克写进了《德古拉》一书中,并继续受到日后的作家和电影人的亲睐。在一些文化中,吸血鬼是没有镜像的,有时则没有影子(可能暗喻其没有灵魂)。还有传说记载:除非主人发出邀请,否则吸血鬼是进不了屋子的,不过在首次被邀入内之后,他们就能随心所欲地出入了。虽然流传吸血鬼在夜间更为活跃,但一般并不认为他们惧怕日光。
消灭方法
各种传说中,对付吸血鬼的方法五花八门,木桩穿心是最常见的。特别是在南部斯拉夫地区的古老传说中,会将木桩钉入疑似吸血鬼的尸体心脏中。俄罗斯和德国北部则以嘴为目标,塞尔维亚东北部以胃为目标。穿刺胸部皮肤曾被用于为吸血鬼的身体消肿、泄妖气,这一做法,和把镰刀等锐物随尸体埋葬异曲同工——如果躯体在变成幽灵时充分膨胀,锐利的陪葬品就会刺破其皮肤。在德国和西斯拉夫地区,斩首曾是杀灭吸血鬼的首选法,头被安葬于双足间、臀后或远离躯干的地方。据说这一作法可使流连于尸身的灵魂尽快离体。将吸血鬼的头、 躯体或衣物钉扎到土中,亦能防止其从墓穴中爬起来。吉普赛人则用钢针或铁针刺入遗骸的心脏,并在安葬时,在口、眼、耳朵上以及手指间也放入钢片。他们还在尸体的袜中放入山楂,或用山楂树桩穿过两腿。2006年在威尼斯附近发现的一个16世纪墓葬中,女尸口中有一块被强行塞入的砖石,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当时杀吸血鬼的仪式。
将吸血鬼至于死地的方法还包括:在坟墓上浇开水、将尸体彻底焚化等。巴尔干文化中,还有枪杀或溺毙吸血鬼的做法,或通过重复举行葬礼、在尸体上撒圣水、驱邪仪式等,杀灭吸血鬼。罗马尼亚人则将大蒜放到疑似吸血鬼的尸体嘴中,并且会一枪射穿棺材,作为预防措施,这一做法直到19世纪还在使用。在德国萨克森地区,疑似吸血鬼者的尸体嘴中会被放入一个柠檬。
古老信仰
古代神话
数千年来,全世界的每种文化中都不乏吸食人类血肉的超自然生灵的传说。如今,我们会将这些鬼怪与吸血鬼联系起来,但在古代,吸血鬼一词并不存在,嗜血等行为被描述为妖魔或幽灵们的固有举止,甚至可以说,魔鬼与吸血鬼是同义词。
几乎每个民族都将饮血与某种亡灵或妖魔、甚至神祇联系起来。东方的波斯人是最早拥有饮血妖魔传说的文明之一,在波斯出土的陶器碎片上,可以看到欲饮人血的生灵形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亦不乏吸血神怪,例如安普莎、拉弥亚和猫头鹰怪斯特利格斯。随着时间推移,前两个神话人物分别演化成了描述女巫和妖怪的一般词汇了。安普莎是幽灵之神赫卡特的女儿,一个长着铜足的女魔怪,她变身为年青女子勾引沉睡中的男子,与他们交欢,令他们精疲力尽而丧命,之后饮用他们的鲜血作为享受。拉弥亚则是埃及王贝罗斯之女,是个半人半蛇的魔怪,她的几个孩子被众神之父宙斯之妻希拉所杀,她为了报仇而变成怪物,专在夜间捕食床上的幼童,吞吃他们、吸食他们的鲜血。斯特利克斯则是一群专在夜间出没的鸟怪,化身为乌鸦或鸟,猎杀儿童和年轻男子,特别偏爱吸孩子的血。
欧洲民间传说
大量围绕吸血鬼的神话起源于中世纪。12世纪的英国史学家、编年史作者Walter Map和William of Newburgh记录了不少幽灵传说,但此阶段后的英国传说中,就很少有关乎吸血鬼的文字。
应该说,吸血鬼的正式源起,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广为流传的东欧民间传说。这些故事构成了后来传入德国和英国的吸血鬼传说的根基,并在德、英等国进一步流行开来。最早的吸血鬼记载出现于1672年,发生在今克罗地亚的伊斯特里亚地区。在一个叫Khring的村庄中,吸血鬼尤里·格兰多令村民们恐慌不已。他曾是当地农民,已于1656年死去,但村民们却声称他从阴间归来,开始喝人血,并对遗孀进行性侵。村长先是下令用木桩穿透尤里尸体的心脏,但似乎仍未能消灭吸血鬼,后又斩去尸首,此招终于奏效。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将真实存在过的人描述为吸血鬼的事例。
18世纪期间,东欧出现过捕杀吸血鬼的癫狂现象,为了识别、杀灭潜伏的幽灵,残暴的桩刑和掘墓等行径频繁上演,甚至连政府官员也参与捕杀。尽管当时欧洲已进入启蒙时代,民间传说受到压制,但坊间相信吸血鬼存在的人还是急剧増加,结果在大部分欧洲地区都出现了对于吸血鬼的全民恐慌。
这种大规模恐慌,始于1721年在东普鲁士、1725-1734年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发生的“吸血鬼袭击”案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最早正式记录在案的两起著名吸血鬼事件均发生在塞尔维亚,由彼得·布拉戈耶维奇和阿诺·帕奥勒的尸体引发。塞尔维亚农民彼得·布拉戈耶维奇62岁时去世,但被控死后复归,向儿子要吃的。儿子拒绝其要求后,第二天暴毙。村民们还认为布拉戈耶维奇对村中的一些邻居发动袭击,令他们失血而死。另一起事件的主人公是曾参过军、遭遇过吸血鬼袭击的农民阿诺·帕奥勒,1726年他在处理干草时突然死亡。之后,他生前所在的村庄不断出现暴亡事件,当地人深信,是帕奥勒回来捕食了邻居和牲畜。1718年奧地利在《帕萨罗维茨条约》之下,获得了对塞尔维亚北部和奥尔特尼亚(今罗马尼亚境内的瓦拉齐亚西部地区)的控制权,所以这两起怪案,被奧地利官员费尽笔墨地记录下来。此案的调査从1731年开始,由军医弗鲁肯格将整个过程和结果撰写成报告,报告中认定了吸血鬼的存在,相关书籍《见闻与发现》在全欧洲出版并多次再版。
这种歇斯底里的恐慌现象,后来被称为“18世纪吸血鬼争议”,整整蛊惑了一代人。而当时被认定为“吸血鬼袭击”的乡村流行病蔓延,更为这一说法火上浇油,究其原因,无疑是当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迷信:当地人把遗骸挖出来,对之施以桩刑。此一时期,有不少医生、教士等赞同吸血鬼存在的超自然观点;但也有不少学者加以驳斥,认为不足采信,将疫情归因于过早埋葬或狂犬病等。尽管如此,对于吸血鬼的迷信在欧洲越来越深入人心。1746年,广受尊敬的法国神学家兼学者唐·奥古斯丁·卡尔迈在其编撰的综述中,对吸血鬼的存在与否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他汇集大量有关吸血鬼事件的报告,结果使众多读者将这部专著理解为声称吸血鬼是存在的,其中包括对吸血鬼持批判精神的伏尔泰,和对之抱支持态度的妖魔学家们。伏尔泰在著名的《哲学词典》中写道:
“这些吸血鬼,是在夜间离开坟墓去吸食活人鲜血的尸体,他们从活人的咽喉或胃部吸血,随后回到墓地。这样被吸食过的人变得虚弱,面色苍白,并因虚脱而倒下;而吸了血的尸体则变得肥硕而红润,食欲大增。在波兰、匈牙利、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奥地利和洛林,死人竟能如此尽兴。”
在塞尔维亚还流传着另一个吸血鬼传说:一个名叫萨瓦·萨瓦诺维奇的人常年生活在水磨坊中,杀害磨坊工并饮用他们的血。这一人物后被用在塞尔维亚作家米洛万·格里切奇创作的一个故事中,南斯拉夫1973年拍摄的恐怖片《蝴蝶》正是从中获得了灵感。
直至哈布斯堡王朝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派遣她的私人医生Gerard van Swieten去调査吸血鬼究竟是否存在,全民恐慌才算告一段落。这位医生的结论是:吸血鬼并不存在。女皇颁布法律,禁止开棺和亵渎尸体,并宣告吸血鬼流行病的终结。虽有禁令出台,但吸血鬼在艺术作品和地方迷信中,从来不曾绝迹过。
欧洲以外地区
非洲:吸血妖魔的民间传说存在于非洲各地,包括西非、好望角东部和岛国马达加斯加等。
美洲:女巫卢格加卢是法国巫术和非洲伏都教融合、衍生而成的产物。Loogaroo一词可能来自法语loup-garou(狼人),在毛里求斯文化中相当常见。但卢格加卢的故事却在加勒比群岛和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广为流传。类似的女妖(名字各异)也能在特立尼达、哥伦比亚和智利南部的民间传说中找到。南美洲的迷信认为,在门的背后或附近倒挂芦荟,能有效抵御吸血鬼。阿兹特克神话中则记载有骷髅面相、死于分娩的女亡灵的故事,她们偷走别人的孩子,与活人交欢,迫其发疯。
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中,吸血鬼的迷信在美国新英格兰的一部分地区十分盛行,尤其是罗德岛州和康涅狄格州东部。多起案例的记录保留下来,一些家庭相信死去的亲人是吸血鬼(尽管吸血鬼一词并未被真正用以描述死者),造成家人的疾病和死亡,于是把遗骸从墓中掘出,割去心脏。当时有很多人相信:致命的结核病正是由于死去的家人夜间来访而造成的。
亚洲:在亚洲,现代的吸血鬼迷信植根于古老的民间传说中,在各国流传甚广,既有来自大陆的鬼怪故事,又有来自东南亚岛屿和南亚的吸血妖魔传说。
虽然吸血鬼在1950年代末出现在日本电影中,但其背后的民间传说大多源自西方。辘轳首是一个头部和颈部脱离其身体的魔怪,专在夜间出动捕食人类。还有野狐妖是一群幽灵状的吸血鬼,需要他人的生命力量才能生存和施展魔法,因此通过与人类做爱,获取生命力。
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也有类似吸血鬼的女妖传说,她们可让自己的部分上半身脱离躯干。
而对于西人称为“中华吸血鬼”的僵尸,读者一定熟悉不过。据说僵尸是人的魂魄无法离开死者的肉身时形成的,复活后手脚僵直,一蹦一跳地前行,靠杀害生灵,从受害者身上“吸气”为生。一些研究人士在比较中国僵尸与西方吸血鬼之后,发现不少差异,比如香港媒体人、《僵尸与吸血鬼》一书的作者刘天赐指出,僵尸一般不具备独立思想。这种妖魔的一个不寻常之处是有着毛茸茸的绿白色皮肤,或许是从尸身上的真菌或霉菌演变而来的。有关僵尸的传说,一度令香港和东南亚的僵尸电影和文学大行其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僵尸电影鼎盛期间,曾诞生过《鬼打鬼》和《僵尸先生》等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现代信仰
在现代作品中,吸血鬼往往被刻划成外表堂皇、富有魅力的大反派。虽然如今的人们一般不再相信吸血鬼的存在,但偶尔仍有吸血鬼的目击报道见诸媒体。事实上,吸血鬼猎捕组织一直不曾消失,当然出现大多有着独特的社会原因。
1970年初,伦敦地区媒体散布了一则吸血鬼出没于海格特公墓的谣言,引来大量业余吸血鬼猎手涌入该墓地。当地男子肖恩·曼彻斯特是最早宣称存在“海格特吸血鬼”的人士之一,他后来又称已在该地区驱除、销毁了一整窝吸血鬼。同样在英国,2005年1月,一位攻击者在伯明翰咬人的传言喧嚣尘上,助长了市民对吸血鬼漫游街道的担忧。但当地警方称,并未受理过咬人事件的报案,因此该事件应只是都市传说而已。
2002年末到2003年初,一个可怕的传言席卷了非洲最穷国家之一的马拉维:政府正和吸血鬼沆瀣一气,采集人血,以便同国际救援组织交换食物,缓解国内饥荒。在瑟洛省,惊恐万分的村民们用乱石砸死一名被控是吸血鬼串谋者的男子,包括州长在内的其他至少四人也遭到暴打。
200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大学物理教授在论文中提出:根据几何级数推算,吸血鬼不可能存在。假如说第一个吸血鬼出现于1600年1月1日,它每月吸血一次(远低于电影和民间传说描绘的频率),且让每位受害者都变成吸血鬼的话,那么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当时的整个人类就都已变成吸血鬼了。
而今,在大部分吸血鬼传说的起源地——欧洲,吸血鬼一般被认为是虚构的。当然有少数社区出于经济等目的,依然热衷于鼓吹吸血鬼的存在。尤其是些小地方,目击或指控吸血鬼袭击的情况时有发生。2004年2月在罗马尼亚,一名死去男子的亲戚们担心他已变成吸血鬼,于是挖出他的尸体,掏出心脏当场烧毁,然后将灰烬与水搅拌后一饮而尽。
吸血鬼信仰和吸血鬼时尚是现代神秘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关于吸血鬼的神话——其魔法品质、诱惑力和捕掠者本性,无不表现出强烈的象征主义内涵,可用于宗教仪式、能量修炼和魔法中,甚至可作为自成一体的信仰体系得到采纳。几百年来,吸血鬼亦是欧洲神秘主义社会的一部分,并深入美国亚文化十多年,受到新哥特主义美学的强烈影响并与之相结合。
吸血鬼信仰的由来
学者和评论家们针对吸血鬼的信仰起源提出了诸多理论。过早埋葬(尤其是瘟疫大流行期)、卟啉症、古代对尸体腐烂过程的无知等,均被认为是造成吸血鬼迷信乃至大众恐慌的原因所在。
斯拉夫唯灵论
虽然不同文化都有类似东欧吸血鬼的亡灵迷信,但斯拉夫文化中的吸血鬼信仰,才是真正主导了流行文化中吸血鬼概念的亡灵迷信,它在极大程度上源自基督之前斯拉夫人的精神信仰、日常实践和对死后生命的理解。甚至在他们的社会被正式基督教化之后,斯拉夫人依旧保持了诸多异教信仰、仪式和习俗,包括祭祖、家魂和有关死后灵魂的种种信念。
在工业化前的斯拉夫社会,妖魔和幽灵起着重要的作用,且被认为与人的生命密切互动。这些幽灵往往被认为是先祖或某些逝者变来的,可随心所欲地以不同形态出现,包括各种动物或人形。有些幽灵是仁慈的,为人尽助一臂之力;另一些则是有害的,常常带有破坏性,会作出害人之举,如致人溺毙、妨碍收成,或吸食家畜的血,甚至人血。因此,斯拉夫人必须安抚这些幽灵,防其作出无常或破坏性的行为。
通常,斯拉夫信仰对灵魂和肉体有着鲜明的区分。他们认为灵魂是不会死亡的,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身,在奔赴一个永恒的来世之前,在其生活和工作过的邻里和场所徜徉40天。因此,斯拉夫人中的异教徒认为,在房中留一扇窗或门敞开着是必要的,以便灵魂安然穿越。灵魂在其徘徊的40天里,有可能重新进入死者尸体。在这段日子中,灵魂既可能为其家人和邻里造福,亦可能对之带来损害。人死后,妥善的安葬仪式十分重要,以确保灵魂纯洁与和平地从肉身离开。未受洗礼的孩童的夭亡、暴力等所致的意外丧生、重罪之人(如巫师或谋杀犯)之死,都会成为令灵魂在死后变得不净的理由。肉身若没有经过妥善安葬,灵魂就有可能受到玷污;而且未妥善安葬的肉身,极易受制于其他不洁灵魂和幽灵。斯拉夫人十分害怕不洁之灵,认为其具有潜在的报复力。
斯拉夫的吸血鬼版本,正是脱胎于以上这些有关死亡和灵魂的深切信仰。 一个吸血鬼,正是一个不洁亡灵占据一具腐烂尸体之后的结果。这种不死的鬼怪需要吸食活人的鲜血来维持其肉身的存在,并且被认为对生者具有报复心和嫉妒心。尽管吸血鬼的概念在斯拉夫各国以及部分非斯拉夫邻国间,存在略为不同的形式,但完全可能将吸血鬼信仰的源起,追溯到斯拉夫地区基督教化之前的斯拉夫唯灵论。
心理动力学解释
1931年,威尔士心理分析家厄内斯特·琼斯在《噩梦论》中提出,吸血鬼其实是若干潜意识驱动和防御机制的象征。爱、内疚、恨等情绪助长了死者返回坟墓的意念。而哀悼者们,出于希望与所爱之人重新团聚的渴望,可能认为死者一定具有同样的渴望。因此民间传说总是认为,吸血鬼和亡魂首先会去探访亲人,特别是另一半。然而,当这种关系在潜意识中存在内疚感时,团聚的愿望会被焦虑所颠覆,由此导致压抑,弗洛伊德将这种压抑与病态恐惧联系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希望的(性)团聚可能发生急剧变化:欲望被恐惧所取代;爱被施虐欲所吞噬;而所爱之人则被陌生之物所取代。性的层面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一些现代评论家则提出一个更为简单的理论:人们一再从不死的吸血鬼身上找到共鸣,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战胜或至少暂时逃脱对死亡的恐惧。
吸血本身含有性欲成分。这一点,从吸血行为与食人癖的内在关联,及其民间传说将吸血与梦淫行为的关联描写中表露无疑。大量传说描写各种生物从受害者身上排泻液体,令人自然而然地产生精液的联想。琼斯还指出,当更多正常的性方面被压抑时,可能会表现出性心理发育倒退的情况,特别是施虐狂;他认为,口欲施虐与吸血行为是不可分割的。
政治含义
吸血鬼神话在现代的再创造,自然不乏政治色彩。满是贵族气质的德古拉伯爵独自栖身于他的城堡中,身边只有几个疯狂的家臣。他只在夜间出没,专吃他的农民,这无疑是寄生虫般的古代政权的象征。在《哲学词典》中,伏尔泰在“吸血鬼”这一词条下指出:18世纪末,对于吸血鬼的民间迷信逐渐衰微,但与此同时,“却有投机商、经纪人和商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吸食人们的鲜血;他们并未死亡,却极其腐败。这些真正的吸血鬼不在墓地,而是居住在非常舒适的宫殿”。马克思则人尽皆知地将资本定义为“吸血鬼般的已死劳动力,它只能靠吸榨活的劳动力为生,而且活得越长,它吸榨的劳动力越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将资本与吸血鬼相比照,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资本那妖魔般的代谢机制,认为资本能吸榨出工人身上的鲜活劳动力,同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可变资本)。而维尔纳·赫尔佐格在电影《诺斯费拉图》中,又赋予吸血鬼极具讽刺性的政治诠释:主人工哈克由一名中产阶级房产中介,成为下一个吸血鬼,由此从资产阶级小市民变身为下一个寄生虫阶层人士。
精神病理学
历史上,不少杀人犯的犯罪过程犹如一场吸血鬼的仪式。上世纪初的杀人狂Peter Kurten和1970年代的加州连环杀手Richard Trenton Chase因在杀人后饮下受害者的血,被八卦小报冠以吸血鬼之称。斯德哥尔摩在1932年发生过一起从未告破的谋杀案,受害人的死亡情形,曾一度令瑞典被冠以“吸血鬼杀手”的恶名。16世纪后期的匈牙利伯爵夫人、杀人无数的伊丽莎白·巴梭利在之后几个世纪的文艺作品中特别臭名昭著,其中描绘她为了保持青春美貌,在受害者的血液中沐浴。
现代吸血鬼亚文化
“Vampire lifestyle”(吸血鬼生活方式)是当代亚文化中的一个语汇,主要用于哥特文化中的一类人,他们以饮用他人献血为消遣。Vampire lifestyle充分借鉴了通俗文化中的cult崇拜象征、恐怖电影、安妮·赖斯奇幻恐怖小说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风格。吸血鬼亚文化中时常出现的吸血鬼迷信,既包括吸血鬼化症,又包括精神吸血鬼症,即通过吸食普拉纳能量获取养分。
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并非出现在吸血鬼盛行的欧洲,而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1761年在南美大陆发现的,并给它起别名为“吸血鬼”,之后被吸收入吸血鬼的传统和传说当中。虽然在欧洲没有吸血蝙蝠,但蝙蝠和猫头鹰由于其夜间出没的习惯,一直被与超自然力量和预兆联系在一起。
吸血蝙蝠靠吸食人类和其他大型生物的血液为生。它们的牙齿非常锋利,咬功厉害,咬人后一般对人体无害,但会在受害者皮肤上留下双齿咬痕。
小说和电影中的吸血蝙蝠往往是吸血鬼的化身。在小说《德古拉》中,德古拉几次变身为蝙蝠,且吸血蝙蝠在书中也被两度提及。1927年上演的舞台剧《德古拉》中,再现了小说中德古拉变蝙蝠的情节,而在1931年的电影版中,同样出现了贝拉·卢戈西变成蝙蝠的镜头。变蝙蝠的设定在1943年的影片《德古拉之子》中,再次被小朗·钱尼所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