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班底》
《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对水门大厦失窃案的调查,最终指向总统尼克松——1976年,在摄影师戈顿·威利斯的协助下,导演艾伦·J·帕库拉将“水门事件”变成了一部充满暗影的慢烧惊悚片。本片不仅有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德福的传奇式联手,也抽丝剥茧般呈现了美国报业的运作方式,更堪称“新闻专业主义”的最佳代言人。
《聚焦》
也许是新闻行业的巨变令人们开始反思,近来关于报人的电影频出,比如《华盛顿邮报》。而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则堪称其中之翘楚。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波士顿环球报》的调查记者们顶住来自地方政府和宗教界高层的巨大压力,从一桩牧师猥亵儿童事件入手,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将天主教会的多年丑行公之于众。
《十二宫》
换个角度来看,《十二宫》像调查记者的噩梦:编辑会一个接一个,新线索也一个接一个,却始终找不到真相。渐渐地,对唐尼和吉伦哈尔的角色而言,真凶是谁已不重要,他们早已在没有尽头的追寻之路上迷失了自我。这是新闻业的另一面:激动时刻虽有,但毕竟很少——更多情况下是大量枯燥的工作却换来徒劳无功。
《并无恶意》
西德尼·波拉克1981年的名片。莎莉·菲尔德饰演的记者被人误导,致使她将一位出身犯罪家庭的无辜商人(保罗·纽曼饰)当作杀人犯,并且大肆报道。尽管犯罪嫌疑人有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但媒体的指控显然改变了事件的走向。本片可谓调查记者的“反面教材”——有时候,满腔正义跟新闻精神会背道而驰。
《截稿》
说到“无畏的媒体”,1952年的《截稿》不得不提。亨弗莱·鲍嘉在片中饰演一位报社总编辑。和所有的总编辑一样,他的烦心事一大堆:要搞定黑帮,要解决一宗谋杀案,要安抚与他日渐疏远的前妻,同时还要面临同城一家黄色小报的恶性收购……但他没有屈服,其办报方针至今振聋发聩:“这张报纸永远只为进步和改革而战。”
《女友礼拜五》
改编自百老汇名剧,霍华德·霍克斯1940年导演。加利·格兰特饰演的小报记者不得不跟自己的前妻组成报道搭档,一面探寻死囚越狱的真相,一面还得想办法挽回佳人的芳心、破坏前妻的婚礼……作为史上语速最快的电影之一,本片的台词之密集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毕竟当年发稿全凭电话口授,嘴皮子利索是记者的基本功。
《满城风雨》
比利·怀尔德本是记者出身,所以偏爱报人电影。本片1974年上映,由笑匠组合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主演,展示了昔日美国报业的乱象:发行量至高无上,新闻伦理不值一文,就算歪曲事实也在所不惜。相比之下,片中那位折腾起下属来宛若虐待狂的新闻版主编,反倒是一股清流。他的口头禅是:“真相,全部真相,只有真相。”
《影子大亨》
片名又译“金钱帝国”,1994年上映,属于科恩兄弟作品中常被遗忘者。乍看上去这是部讽刺垄断巨头的黑色童话,跟新闻业没有太大关系,直到詹妮弗·杰森·李饰演的女记者出现。为了搞清片中那家超级公司究竟在搞什么鬼,她用了个假身份接近糊里糊涂、实为傀儡的新任“总裁”(蒂姆·罗宾斯饰),没想到两人擦出了火花……
《倒扣的王牌》
有两种记者:一种不惜为真相献祭自己,一种为抢新闻不顾底线。本片中的柯克·道格拉斯属于后者。这位小城记者野心勃勃,把一场山洞营救行动炒成了全国大事件,更为了制造新闻效应故意拖延救援过程,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导演比利·怀尔德讽刺的可不止是他一个记者,甚至不止是新闻界。
《华盛顿邮报》
不同于《聚焦》、《总统班底》这类新闻工作者寻踪觅迹去探求事件真相的电影,《华盛顿邮报》是部讲述新闻从业者如何遵从良知,不自我阉割,谨遵职业规范,战胜恐惧和关系羁绊这一职责的电影。
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后,《纽约时报》的抢先报道让《华盛顿邮报》从上至下难脱深深的屈辱之感,他们为没有能抢到这一新闻的头条而倍感郁闷。《华盛顿邮报》挑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节骨眼,来讲述面临权力和资本的威逼利诱时,新闻工作者应当如何做人乃至办报,以及做为一个领导者的职责和判断。
媒体本身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新闻本身,更是对新闻事件的一种态度,对其重要性的判别能力和专业能力,它反映的是报纸或媒体本身持有的价值观;而新闻公正的底蕴来自做人的刚直和明辨,人的价值观,会决定所代表的行业之面貌。
《华盛顿邮报》强调的,正是新闻人对所从事行业的再度审视和重新敬畏。真正的战场不在外来的官方压力,而是存在于当事人和观者的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