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在好莱坞是一个奇怪的、饱受争议的导演,他拥有无尽的才华,在类型片的拍摄手法上如臻化境,可是他又不屑于拍摄类型片,而在自己想拍的奇怪剧本上孜孜不倦,大有一条路走到黑之势。这样的执拗性格让他的电影生涯经历了《圆周率》和《梦之安魂曲》的成功、《珍爱源泉》的惨败、《摔角王》的回勇这样的大起大落,也让他电影中的人物有着和他一样的执拗,甚至可以说,强迫症。从这两个方面来看,2010年上映的阿伦诺夫斯基电影《黑天鹅》无疑是他电影中的一块里程碑,这部电影不仅延续着达伦一贯感兴趣的“强迫症”与“自我完成”(与《摔角王》异曲同工,宛如双生花),还在《摔角王》的基础之上走得更远,让超现实的惊悚元素激励着人物的自我完成和转变,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获得了真正的巨大成功,在票房和口碑两项标杆上达到了阿伦诺夫斯基目前的最高高度。这一切的基础,正是在阿伦诺夫斯基的强力监督下凝结着三位编剧心血的剧本。
《黑天鹅》(Black Swan)工作照。达伦·阿伦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左)与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黑天鹅》的剧本在主线和情节结构上与《摔角王》基本一致、异曲同工,讲述芭蕾“圣女”自我完成的《黑天鹅》和讲述摔跤大叔自我完成的《摔角王》一样,有些俗套,用杜琪峰导演评价《摔角王》的话来说,甚至有些“老土”。无非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处处与他(她)为难的环境中生活,他(她)与环境对抗,也与自己对抗,最终走出了一个自我完成的结果。但和《摔角王》相同的是,在这个老土的主线上,有着极为扎实的细节和情境建置,这些建置,如好莱坞娱乐片一样,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在这个扎实的(但也不够特别)的剧作之上,《摔角王》是靠导演方法制胜,而《黑天鹅》,不仅在导演方法上制胜,也在剧本中通过扎实的设定,将一个讲述正常人成长的故事放入了超现实的气氛当中,通过超现实的气氛,有最终促使这个正常人发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转变,最终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因为是剧本分析,所以本文的重点在于《黑天鹅》剧本的扎实建置和超现实氛围的扎实塑造,导演方法则略去不谈。
剧本的扎实建置是该剧本成功的基础,也是任何剧本成功的基础。电影是一段连续的线性时间,观众总是依照这个线性曲线看下去,所以一个线性曲线的开头如何安排就成为了一个剧本写作的重点,因为开头的安排决定了线性的走向以及观众对影片的观看期待,这也正是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详细阐述的“开头十分钟的建置”(以90分钟为电影剧本样本而言)。在开头的十分钟左右,剧作者需要将故事的主要人物、戏剧性前提、戏剧性情境、戏剧性问题建立起来,即“谁处在一个怎么样的环境,他(她)想要什么,她面对着什么问题”,这让观众在观看之后情节推进和人物变化时有一个认识基础,而能够更加明晰地理解或感受画面上的行为或气氛。《黑天鹅》中文剧本48页,大概即为90分钟容量,而成片也正好是101分钟,结构与90分钟样本基本一致(“前十分钟建置”大致为前12、3分钟),让我们来看看《黑天鹅》的“前十分钟建置”,也就是剧本的前12场。
在第1场中我们即看到了主人公尼娜的视觉形象,而在第2、3场,我们对尼娜有所了解,知道她是一个年轻的芭蕾舞演员,这便是建置中的“主人公是谁?”
剧本第4场写到:尼娜(女主人公):他答应在这个演出季给我更多登台的机会。……艾瑞卡:哦,亲爱的,你知道我对你有信心。这即提出了这个故事的戏剧性前提,即主人公想要什么,故事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主人公尼娜想获得即是更多登台的机会,而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她也将为获得这个机会而与自己抗争。
《黑天鹅》(Black Swan)剧照剧本第8场写到:维罗妮卡:我知道,我要说的是,是时候了,该来点儿新东西了。嘉利娜:是来点儿新人。……尼娜:贝丝是一个这么了不起的芭蕾舞演员。嘉利娜:我的祖母也是。
剧本第9场接着写舞团总监布莱南选择新的芭蕾舞剧女主角:……布莱南:我没有拍的四个女孩,5点钟到B工作室来见我。尼娜长舒一口气,这才明白……
这即提出了这个故事的戏剧性情境,即主人公现在所处的情景是什么,现在的舞团需要一个新的主角,而这正是她所想要争取的,经过这一情境的交代,观众便会明白接下来的故事她将为她的需求寻求满足,这也让观众有了观影期待。
剧本第12场写到:……布莱南:哦,很不错.如果我为白天鹅选角,一定是你。……布莱南:但是还有黑天鹅。邪恶,魅惑,引引诱男人的妖妇。你能做到吗?
在建置部分的最后一场戏,编剧借布莱南之口对尼娜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做到吗?”这正是整个故事的戏剧性问题,尼娜能在做到白天鹅的同时又做到黑天鹅么?这正是对她能否自我完成的考验,这个乖乖女能不能做到自己从未做到的另一面呢?这个问题是尼娜、布莱南想知道的,也是观众想知道的,它将延续到末尾,唯有结局是它的答案,整个故事的讲述也正是为了解开这个问题。
《黑天鹅》剧本的“开头十分钟”建置便将整个故事的背景展开,并且,在这十分钟里,有第1场这样的幻想段落,亦有第10场、12场这样和芭蕾舞剧《天鹅湖》情绪有所契合的段落,也就是说,这开头的十分钟,除了建置之外,还将“大部分讲述的尼娜脑海里的事”这样的超现实风格奠定以及影片情绪和《天鹅湖》的交融点出,是为一石三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处理贯穿全片,《黑天鹅》剧本的扎实自然显现,这是其成功的基础。
《黑天鹅》(Black Swan)剧照在剧本写作的扎实基础之上,《黑天鹅》剧本还有一个使其更上一层楼的处理,即超现实感的扎实塑造与不断深入,配合着人物的自我完成和转变,这也是《黑天鹅》之所以与一般讲述“成长”的电影不同的原因。《黑天鹅》的剧本灵感来自于海因茨的剧本《替补演员》,在海因茨的原构想之中,故事中所有的反抗与异样均来自主人公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讲的一个双重人格的故事。而在海曼经与阿伦诺夫斯基商量之后,将其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现实中的阻力,并且将主人公的幻想与现实合为一体,最后通过将主人公心里外化的幻想影响其在现实的行为。这样的修改使得人物的转变有了更多的社会基础,并且,幻想与现实合为一体所导致的转变也使得人物转变有了更多的层次。而达伦和海曼所设计的新思路的难点和重点也正在于此,如何把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写出层次感,如何利用幻想段落逐渐深入主人公尼娜的内心,并最终影响她。无疑,《黑天鹅》最后的剧本做到了这点,当初最大的难点也成为了它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即超现实段落的有层次展开。
超现实的段落本身是在影片现实叙述时空之外的又一个时空的,所以,它的植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黑天鹅》剧本中将超现实段落植入叙述时空,首先是通过梦:
第1场
一道追光划破黑暗的空间。
在光柱中,一位白衣芭蕾舞演员现身了。她肌肤胜雪,清丽出尘。
……
当她转身时,她已经化为白天鹅。
第2场
从黑暗中浮现出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属于尼娜,正是那位芭蕾舞演员。她已醒来,躺在床上,思忖着她的梦境。
……
这一超现实段落的出现理由是梦,而故事也确实交代了这是梦,这时的幻想和现实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而这个梦境仅仅是想说明尼娜现在所考虑和在乎的东西,对尼娜的性格也没有改变的作用。
第5场
尼娜把一缕头发,另一节车厢中的女孩也做出了同样的举动,仿佛是她的镜像。
……
而这一场景,在接下来的第8场会解释她可能是在地铁里看到了和她有着某些相似的莉莉,所以,这一超现实段落的出现理由是误会,这时的幻想段落已经逐渐融进了尼娜的生活中。
《黑天鹅》(Black Swan)剧照第15场 街道 夜
……
尼娜再次举步,低头前行,另一个女人也继续走路。
尼娜瞥了那个女人一眼,发现…
这个女人跟她长得一模一样。
……
第29场 公寓浴室 夜
……
现在,在镜中,有一处疹子渗出血迹了。
尼娜立即用手指擦去鲜血。但是当她查看手指时,却发现手指干干净净。
建置段落之后,进入对抗段落时,幻想段落往往都是建立在类似的空间中,这种空间往往都是尼娜一个人的空间,黑夜的街道里没有其他的人,而紧锁的浴室更是尼娜一个人的世界。同时,这种空间中总存在一个类似镜子的东西来为尼娜提供一种视觉上自省的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类超现实段落存在的理由正是尼娜自己的一步步变化。除了第29场外,剧本第37场、第52场,都是在浴室中,空间一模一样,而幻想的事件也是尼娜身上疹子的发展过程,所以这三场可算做一组,这一组幻想段落所想表现的正是尼娜的逐渐变化,这时的她,看自己已经逐渐不同,超现实的程度又比以前进了一层,超现实已经与现实逐渐融合,侵入她的身体。
而在剧本的第72场和第87场的幻想段落里,尼娜的幻想超现实又进入了一层,此时的她,不仅看待自己有了变化,看待周围的世界也有了变化:
第87场
尼娜瞥见:布莱南和莉莉在做爱。莉莉很狂野,显然乐在其中。
尼娜厌恶地移开目光。然后忍不住再次偷看。
现在跟他做爱的是另一个尼娜。她迎上尼娜的目光,微笑。
……
从梦境、意外到看待自己出现问题,再到看待周围世界出现问题,尼娜的超现实段落迎来了高潮,超现实的高潮无疑正是最后的《天鹅湖》表演,在表演的段落中,尼娜已然与白天鹅、黑天鹅融为了一体,编剧在此时的叙述已是完全地将现实和幻想融为了一体,使得这一段落成为了一段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段落,如:
《黑天鹅》(Black Swan)剧照第111场
……
她独处一隅,看看自己的双臂,发现黑色的小点又企图冒出来。
有些已经彻底变为善良的黑色羽毛。
……
也正是这一完全超现实的段落,描绘出尼娜此时在自我完成的最后阶段进入了一种完全下意识的状态,而这种下意识是白天鹅和黑天鹅的下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中,尼娜才能够在现实的环境中做出伤害自己的不正常举动,将正常过渡到不正常,正是这有层次的超现实段落最大的作用,也是故事最重要的表达。
《黑天鹅》的最大特点即是利用超现实的段落将正常的人物状态推进到一个极端的状态,而这一特点在它的剧本中就已经完全确立,扎实的建置是这一特点的基础,而超现实段落的有层次展现则是这一特点的直接承载体。这一剧本的表现效果是飘渺的、天马行空的,但其组成形式却是扎实的、实在的,可以说这个剧本正是在扎实剧作下的超现实之舞,这样的剧本效果和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导演手法是统一的。确实,这个剧本的成型也是受到了阿伦诺夫斯基的强力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电影“作者”在寻求形式、内容统一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分析样本:《世界电影》2011年第3期所刊载
剧作者 马克·海曼、约翰·麦克劳克林、安德列斯·海因茨
翻译 吉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