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导演必须有扎实的影视艺术创作功底,熟悉电影语言和各种影象表现形式。
除了相关的影视艺术理论之外,作为纪录片导演,还应该具有与纪录片制作规律相一致的创作态度。大部分纪录片没有剧本,也不可能有事先安排好的计划。生活的原生态在镜头前慢慢展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也随着事件的进程而展现出来。导演需要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发掘其中蕴涵的意义,随时捕捉重要的细节,才能找到构成影片的故事,最终完成创作。
法国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第一、目的明晰。纪录片导演必须非常清楚自己要在影片中表达什么,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明确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纪录片的风格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主题解构模式,直接记录模式,也可以是实验主义模式或是参与模式,等等。但是,在一部纪录片中最重要的是,导演必须选择和确立一种风格和形式并使之贯穿始终。
第三、学会倾听。纪录片导演必须学会倾听来自被拍摄对象的声音。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导演都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尝试着去理解人物复杂的性格和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
第四、做决断的能力。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面临的困难常常就是要快速作出决定。事件的发展进程无法预知并且经常处于变化中,导演需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作出判断,指挥摄影机捕捉最重要的信息,并保持灵活的反应力,时刻准备随着事态的发展确定新的拍摄方向。
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证来自加拿大纪录片导演鲁拨的作品《等待菲德尔》。当时,鲁拨的目的是跟随两个加拿大人去古巴,拍摄他们访问卡斯特罗的全过程。令人沮丧的是,虽然这几个加拿大人在古巴逗留了好几个星期,还是没有能见到卡斯特罗。眼看着拍摄意图完全落空,鲁拨决定,把摄影机对准同行的两个加拿大人,一个是右翼的媒体大亨,另一个则是左翼政治家。于是,整部纪录片变成了记述两个不同政治观点的加拿大人在古巴展开激烈辩论的事件。这虽然与最初的拍摄目的相差甚远,但依然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导演鲁拨在影片拍摄过半的情况下,依然以很大的勇气及时调整了拍摄方向,从而最终挽救了拍摄工作。
导演的“眼力”
“眼力”在这里指的是影像感知能力。纪录片是影像的艺术,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一个懂得如何发挥影像潜力的视觉艺术家。
法国导演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当我们说到纪录片导演要有“好眼力”时,实际上我们在谈论两件事。首先,“好眼力”意味着他或她在画面构图方面的能力很强,针对具体的拍摄场景能够判断出从哪个角度取景更有利于表现影片主题。其次,“好眼力”还意味着导演善于在拍摄现场发现那些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小细节。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影片是否有大量的生活细节描述。
导演的视觉感知能力还体现在擅长从普通生活场景中抓取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上。在纪录片创作中,象征意义的画面被认为是一个阐释导演意图的有效手段,短短几秒钟的画面就可以让观众意识到导演渴望传达的信息和观点。这一点在英国纪录片导演杰宁斯的经典作品《倾听不列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展现的是一个穿着黑色西服,戴着黑色礼帽的小个子男士行走在一条长长的街道上。由于纳粹的轰炸,街道两旁满目沧夷,到处是破碎的窗户和商店废墟。表面上看,这组镜头很普通。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个画面却深深打动了英国人的心,它象征着伦敦的普通市民在战争阴影下勇敢直面生活的不屈精神。这一组象征意义明显的影像让人难以忘怀,以至于六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导演的“好眼力”还表现在对作品的影像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总的来说,一部纪录片的影像风格与它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
导演与摄影师的关系
在纪录片制作流程中,导演与摄影师之间的关系是整个拍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摄影师无法领会导演的拍摄意图,那整个摄制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倾听不列颠》(Listen to Britain)剧照在正式展开拍摄工作之前,导演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摄影师提供一份拍摄大纲,让摄影师对将要制作的纪录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件事是与摄影师就拍摄内容和主题展开讨论。导演必须在沟通的过程中与摄影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影片开始拍摄以后,导演应该清楚地向摄影师说明哪些场景是影片需要的,对具体的画面构图有什么要求等等。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的摄录过程中,导演必须尽量准确地向摄影师点明对画面的要求。比如,在拍摄一个特写镜头时,导演应明确指出是需要人物整个脸部的特写还是眼神的特写。
必须牢记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无论多么信任摄影师,最终对影片负全部责任的还是导演自己。因此,在拍片现场,导演应该时刻注意摄影师的工作。如果发现有任何不令人满意的镜头出现,导演必须毫不犹豫地要求摄影师进行补拍,直到取得满意效果为止。
文/崔予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