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纲怎么写
《鬼子来了》《三枪拍案惊奇》编剧史建全现在能把文字写的让人看的明白了,这就是好编剧了。
大纲可以分下段落,但没必要冠以小标题。小标题没用,还约束了自己创作的思维,约束了这一章节或段落创作想象的空间。都被小标题所拘谨了,这个毛病很多人都犯,犯的这个人一定是高学历的人,低学历的人还总结不出来。而且,一定是外行人。我说的外行就是你不是学影视的,不是不会写的外行。冠小标题的我碰上两三个都是博士,非常奇怪的一现象。有文化就好总结、好概括。这不是章回小说,也不是系列剧,不要冠小标题,没用(对编剧来说)。
故事性不强,面临的危险就是推不出去。我们写作的目的就是推出去,最庸俗的就是把我们的稿费换回来。推不出去,将来在制片方,包括在导演方都会受阻。现在故事情节太弱,开头开的不好。我现在只能说开头开的不好,因为后面的核心故事我还没看。全是一堆人物的碰撞,没展开故事。这一部分的文字占得比重非常大。太大了,没展开故事。写戏一定要开头就得棒,上来就得出事儿。第一集就得出事,不出事就丢观众。前三集都得紧绷绷往前推,现在前三集都不行了,前五集就得较着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电视剧长,过去的电视剧二十集就算长的了,现在的三十集、四十集了,因为商业利益越来越扩大化,只有长才能多带广告,才能回报高。由于篇幅加长了,前五集都得团住气,不能松就得一口撕咬着一口的讲故事。现在前两章,这么大的文字量。总共十四页纸,前两章就占了小一页多纸。在梗概里篇幅比例就已经不小了,但是这两页纸没出事儿。或者是大悬念、大误会、大冲动、大高潮没建立起来,这是最大的问题。
第三段我看完了,还没进入故事核心,还没明白故事到底讲什么,这就出问题了。
也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大纲梗概不是按照文字的多少来分集的,但还是要紧凑。
二、于(激烈)对抗之中进行
XX是个戏眼 ,戏眼就是北方话讲的节骨眼,是戏发生变化转折的地方。使故事的发生关键性变化的地方都叫戏眼,这里其实给浪费了。
要强烈逆转,这也叫系扣。系扣、解扣、系扣,一直到戏写完才行。
写戏永远要处于对抗之中,XX一定是站到悬崖边上了,戏没法进行了,“咔嚓”一下峰回路转让XX发生了。所有的戏都要不断地顶,炸弹永远要等到最后一分钟再爆炸。不能软,现在整个戏看着有点软了。从对抗到逆转,从逆转到对抗要很强烈才行。XX事件也是对抗,但没对抗起来,就像两个人打架,“咣当”一巴掌没扇着。这不行,大掴子一定要结结实实地抽到对方脸上,你才算结。有人可能会说抽到对方脸上两人就结下仇了怎么办?至于怎么结束,这是编剧要做的。不能老虚晃,太软。冲突没有起来,两个人对骂一百年,骂出花来了都不叫戏。头一天动嘴、第二天动手、第三天动刀,第四天两人上床了,这才叫戏。从对抗到逆转啊,要把矛盾顶起来,不然戏就不足,不好看。电视剧一定要激烈,开头一定要爆,先把观众吓一大跳,前五集都要较着劲。我们以三十集为例,五集以后可以稍微松懈接下来,有三两集可松一下,接着要紧,到十二三集的时候可以再懈个三四集,然后把故事推到高潮,大概是这个节奏。写得好的戏,通常步步惊心、丝丝入扣。赵氏孤儿写得好,一点劲都不懈,看了四十多集了,最后还有事儿,挺棒的。《赵氏孤儿》是这几年来相对比较完美的一部戏。 还有一部戏叫《将军》 ,名字叫将军,但不是有军衔的将军,是将你军意思。故事编的好,拍的也好,黄海波演的。
《赵氏孤儿》剧照看了这两部戏会对你在编故事时观念上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就知道怎么去编故事了。故事大起大落,人物一会儿飞到天上,一会儿摔到地上。变化的非常有机,转换的非常合理。
这些剧为什么播的不好?国家的意识形态就是要把人弄成傻子。
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要把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牢牢的和大时政结扣在一起。
《将军》的故事人物关系很好,先抢清王朝的军火库。把这帮小人物和历史大背景、事件非常有机的给咬合在一起了。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牢牢的和大时政交织在一起。XX是故事的核心,故事的核心要牢牢地通过XX这个主要人物来体现。
黄海波主演电视剧《将军》海报比如有个故事写XX,就把XX的命运和三国的大时间、大背景牢牢地勾上。三国这个年代像民国一样,是混乱的战争年代,是中华大地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代。就在这时出来了一个苍生大医,找到这个契机故事就一泻千里了。(举例涉及剧透,略。)讲这个故事就是说,怎么把大的历史事件和剧中人物给锲和起来,没结合起来,这是个挺遗憾的地方。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点,一开始就把它咬紧。当然一开始可能需要“埋”着写,实际上现在“埋”的东西是为了以后进行的铺垫。故事矛盾跟冲突前面设置的还不够激烈。性格还差还弱。
XX是戏的男女主人公吧,这两个人一定得掐紧。前面一定得恩恩怨怨,一定得有误会,得有想把对方至于死地的过程。
四、故事永远是影视作品的第一属性
所谓做过做不过别人就一个标准,就是故事性。做什么戏都没关系,只要故事做好看了就成。
就是大故事结构,细节好办。当然细节也很重要,细节要支撑着大故事结构的存在和成立。结构一定要清楚。
男女主人公有一段爱情的生离死别,这两人的爱情一定要大起大落,他们俩的故事还得搅合着,被历史事件左右着他们的命运,还得有机的跟历史钩织起来。不然只是两人的爱情故事,那就更难写了,也没现在好看。但一定要把这些钩织到一块。举例 略。,从对抗到逆转、逆转到对抗,这种起伏得大。这就是现在电视剧所要的。过去在传统年代,我们写一部电影,要求三分钟就得出戏。那个年代就这样要求,现在写电影恨不得一分钟就得出戏。电视剧也是,密度也越来越大。
还是讲故事、编故事。写戏是这样,戏剧跟电影、影视是几条线平行着往下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是平行蒙太奇。还有交叉蒙太奇,几条线还不能跑单了,这个压着这个,这个压着另一个,同时往前推。跟小说不一样。这是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蒙太奇,这是文学、绘画、诗歌都表现不出来的,只有电影才能表现的清楚。
我为什么要强调编故事的观念。有好多现在故事讲不清楚,这是最差的情况了。故事永远是影视作品的第一属性。有不讲故事的电影,但不是主流电影,比如《黄土地》、《黑暗中的舞者》、《一次别离》等,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的,我们通常用一个词管它叫文艺片。电视剧就更不行了,它就不是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形式。
五、三翻四抖,说东走西
《上海滩》看过没,82年83年放的,当时北京不让放,我在上海拍戏,断断续续的在旅店里看,那时还当美工,有一个细节影响了来后来我写戏的观念:就是要极致,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然后再反弹回来,从对抗到逆转。
《一次别离》(A Separation)剧照文字还保持这么多,分段可以少一些,故事一定要大起大落,三翻四抖,说东走西。
翻呢就是指故事的但逆转,反过来反过去,抖就是我们的行话抖包袱,抖出去,都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写戏要讲究三翻四抖,完了事说动走西,把观众往瞎道上带,实际上在西边,硬把观众往东边带,最后来个猛的大翻转,就是要瞒着观众,让故事变的好看。
为了使这些成立,前面要铺平垫稳。这些铺,都是藏着、埋着东西呢。没什么特别深奥的东西。勾连枪。
再一个就是整体,这是最主要的。现在整体把握的都挺好,主要是讲故事了。要故弄玄虚的写,先把观众给吓唬住。有时候我们先想了一个点子,是系扣,说怎么解扣,别着急,你系的漂亮,到时候解的也漂亮,这个段落就完了。但是这种思维是多样性的,有时候我们先想出解扣的方法,掉过头来再系,也是一样的,都可以。
我也常说,这编剧的灵魂和思想多多少少要有点肮脏和龌蹉,有一点,这会使之变得嬉皮,变得好玩好看。电视剧写长了,文字会变得非常枯燥。电视剧本不讲究华丽的语言,就是大白话,说清楚了就成。因为影视作品是一个声画的艺术,是靠声音和画面组成的形象。
故事点在第一集咔嚓就得系上,一下子就得系上;大历史背景怎么着就跟人物命运契合上了,一开头就得契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