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绍:
《童年游戏》导演仝晓锋《童年游戏》导演仝晓锋的电影处女作,同时也是国产电影近年来不多见的散文化电影之一。
在这部主角是清一色儿童的电影中,演员是从西安2万多小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而为他们配戏及服务的则都是大人物。影片网罗了两位独具才华的电影人王宏伟和马德林的加盟。王宏伟曾因为出演了贾樟柯的《小武》和戴思杰的《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而在欧洲获得好评。尽管他在这部电影里只是饰演了一位戏份不多的癫狂者,但是在表演上给人的激情却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残酷;同时,曾因与何平导演合作拍摄西部片《双旗镇刀客》而名噪一时的西影厂著名摄影师马德林,担纲本片的摄像,对这个电影的情绪、声色的表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童年游戏》又不完全是一部儿童片,而是一部拍给成人看的怀旧电影。围绕一帮孩子小时侯玩的游戏展开的故事,比如攻城,踢毽子,链条枪等,相信对7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那些曾带给观众们铭心欢乐和隐隐忧伤的、久违了的儿时游戏将不自觉地把我们带回到梦幻般的童年。
===============================分割线=================================
影像是客观的,而获取影像的方式却是主观的。这是电影最大的秘密。
正是如何去做才决定了做成的是什么。
影片拍摄是集体创作,而导演是灵魂,他应使每个参与者都准确理解创作的意图,并用最恰当的方法实现它。
这部影片拍摄时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
1.表演
不要表演,要的只是一个个生动的人,因为每个人只有是他自己时才可爱和可信。
正象费里尼所说:“每个人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所有的脸都正确无误。”
拍摄的过程就是剧作人物死亡,演出人物获救。
要让演员呈现活力而非表达观念。
不要单单突出主角,要把每个角色都当作主角。
每个人都要鲜活,让他们彼此依存,而非厚此薄彼。
只有栩栩如生,才令人难忘。
在这里孩子只呈现自己不表演别人。
让孩子依然是孩子,而非成人观念的工具。
拍摄前集中半个月在实景拍摄地培训演员(主要是孩子)。培训的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影片中的各种游戏,同时也使孩子们彼此相识和熟悉,并渐渐适应影片的气氛和环境。
培训时不告诉他们剧情,也不要求他们表演。只引导他们热情投入那些游戏,并从中细致观察每个孩子的内在的本色和特点,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剧本,使剧中人物向演员靠拢。
同时摄像机自始至终拍摄游戏的过程,让孩子对摄像机由紧张好奇到视而不见,为实际的拍摄奠定良好基础。
2.摄影
《童年游戏》海报影片最终的影像风格是通过摄影机来完成的,必须把摄影融进影片总体的结构和气质中去。
影像的最高境界是细腻和统一,而非仅仅是美。
影像的最终目的是隐藏起摄影机,并使影像中的人物获得生命。
反对单个镜头的牛逼,每个镜头要服从整体,要整体的牛逼。
以人物为中心,不忽略环境。
以心理为依据,捕捉情绪。
所谓细腻和统一是指观察力和表现力。
注意视点,这是一部孩子眼中的孩子世界。
注意节奏,让摄影机像孩子一样流动起来。就是在静静的状态中也都有流动的感觉,又恰恰于激烈的运动里呈现某种宁静。
把握好动与静,不仅流动还要流畅。
为影像留下准确的剪辑点。
为整体的结构把握好节奏。
3. 美工
一切必须高度还原:背景、环境、服化道。
一切均要求严格意义上的准确和真实。
在这里准确即美,真实即美。
影像最终要获得生命,不仅来自明确的造型意识,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体现和谐和统一。
影片整体的造型要单纯而不单调,精心又不突兀。
每一处设计和摆设都能融入整体。
必须有清晰而统一的基调。
4. 音乐
尽可能少地使用音乐,尽可能地谨慎。
切忌用音乐煽情,切忌在情绪强烈的时刻增强音乐。
节制,但又感觉音乐始终萦绕。它总是紧随人物内心的情绪而出现。
影片的主旋律应该是歌唱性的,简单、抒情又令人难忘。其它主题都是这一旋律的变奏。
影片结尾,应该是同一旋律的童声合唱。
5. 照明
避免戏剧光效。追求自然光效。
6. 录音
清晰且有层次。
真实而不杂乱。
适当配以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