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情节都随人物变化流动
《花容月貌》用四个季节和四首歌贯穿少女的故事。一切从夏季的海边假期开始。生于中产家庭的女高中生伊莎贝拉随母亲、继父和弟弟去南方度假,结识了一位德国男孩,并将第一次献给了这位"露水男友"。
回到巴黎后,伊莎贝拉开始无心学业,一心渴望冒险,去经历同龄人不敢的体验……她背着家人开始了一种双重生活,白天依旧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循规蹈矩;黑夜就变成一位神秘应召女郎,去感受另一种游离在社会边缘的生活。她通过网络交友接客,约定地点和价格,然后准时赴约。在各家高档的酒店客房中,女孩子伺候着各类年长的男人,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品行恶劣、习性怪异的顾客…… 她的收费标准从300欧元逐渐增长到了500欧元。所有的顾客中,伊莎贝拉觉得老人乔治最有魅力,一次交易前,两人甚至举杯小酌,促膝而谈;由于心脏病突发,乔治猝死在宾馆的床上,伊莎贝拉只能仓皇地逃走。警察的介入戳穿了女孩的双重身份,母亲整天活在痛苦和焦虑中,逼着女儿去看心理医生。乔治的妻子却找到了伊莎贝拉,两人一同故地重游,去凭悼乔治亡故的宾馆房间……
弗朗索瓦·欧荣
整部电影节奏平稳,风格十分写实,即便遇到戏剧性强烈的段落,如乔治猝死,或母亲知道真相后,愤怒地抽打女儿,欧容的处理总是收敛节制到了极点。电影讲述"青少年援交"的故事,却没有一点色情的意味,更没有盖棺论定,用一两个简单粗糙的理由来解释少女的行为。一切的情节都跟随着人物在变化与流动,用写实的场景来展示生活本身的复杂性。《花容月貌》在故事和主题上,看似与欧容以往的作品不同,其实依然贯穿着欧容一贯的审美倾向-对未知事物的冒险体验。伊莎贝拉热衷于对非法行为及自己情欲的探索,正如《登堂入室》里的文学老师渴望得知学生的"小说世界",最后因好奇心弄得身败名裂;又如《游泳池》中的侦探小说家希望真枪实弹地破一次疑案。对生活中无知神秘的冒险冲动永远是欧容电影的原动力。
冒险本身会上瘾
Q:《花容月貌》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作为导演,感觉跟以往有何不同?
欧容:我以往的电影主要以年长的演员为主。但在上一部《登堂入室》中,我指导过两位高中男生,我自己也找回了一点刚学习电影时的感觉。那时候我就开始想,什么时候再拍一部高中女孩子的片子。
弗朗索瓦·欧荣
Q:但片中的伊莎贝拉不是一个单纯的青少年,她在课外是个援交少女。
欧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7岁是怎样一种感觉,生理变化带来了怎样的体验?电影经常会把青春期处理得很理想化。其实对我而言,它是个很痛苦、很复杂的过渡阶段,而且我对它没任何怀旧感。我不想把青春期单纯地描绘成一个情感阶段,它同样充满荷尔蒙的气息。身体在经历快速的变化,渐渐地,我们又对这种变化感到麻木。少女援交这个主题其实是为了提出这些问题,青少年如何寻找自我,如何认识自己身体里的欲望,这里的欲望与感情没有关系。
Q:伊莎贝拉出生在富裕家庭,她并不是为了钱。
欧容:伊莎贝拉并没有生活压力,也不需要为学费去绞尽脑汁,她完全是出于本能。现实生活中,这类女孩子也可能吸毒,或者患上神经性厌食症……只要是隐秘的、非法的、严禁的事物,她都有兴趣尝试。青春期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阶段,所以描述它的人才会无比兴奋。兰波就写过一首诗,题目就是"没有人在十七岁认真"。伊莎贝拉就是这样。
Q:伊莎贝拉去见她的客人时,总是出现地铁的自动扶梯,或是宾馆里长长的过道…… 有时你似乎故意让这些影像循环出现,有什么特殊的意图吗?
欧容:就像所有的非法经验一样,人们会去寻找一种仪式感,包括相应的服装,重复性出现的地点等,而电影里,伊莎贝拉的仪式过程是互联网上与人联络,想象顾客的长相,商谈价格,然后去约会地点接头等。后来,她告诉精神治疗师,在重复这些仪式性的活动时,她几乎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真正促使她去接客的原因是冒险本身,是参与非法活动带来的兴奋感,她渴望打破自己那种乏味的存在感。其实,在我的电影里,许多人物的性格都有逃离现实的一面,像吸毒一样,冒险也会上瘾。
真实的青少年问题精神分析师
Q:青少年援交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你选择这个题材,是否要做很多社会调查?
欧容:当然,我做了不少调查,因为现在青少年获得信息和沟通方式不同了,许多情色交易主要通过电话和网络来完成…… 所以我必须去寻找原始材料。比如我采访过一些警官,有些负责青少年案件,有些是卖淫新形式的专家,还有一位精神治疗师塞尔吉·海费茨,他专治问题青年的心理疾病。我需要这些原始素材来确认我自己的一些判断,同时也可以丰富一些剧情。但我会尽力忘记这些真实素材,完全依靠虚构来创造。
《花容月貌》台湾版海报
Q:听说你邀请赛尔吉·海费茨这位精神分析师在电影扮演他自己?
欧容:是。我跟他见面时,还在剧本创作阶段。当时他读了已经写完的几个章节,在几个关键点上作了些评论,尤其是伊莎贝拉说,她会用援交挣来的钱支付听诊费时,精神分析师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其实,这个角色我脑子原本有几个著名演员的人选,但赛尔吉很吸引我,说话也很智慧。所以我建议他演这个角色,他居然同意了。另外,他的办公室给了我很多布景上的启发。试镜时,他的镜头感很好,就是微笑稍微多了点。他告诉我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最常见的就是青少年反对父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意愿。所以与这些问题青年沟通时,必须要先"明确立场",自己作为医生是站在他们一边的,甚至是反对他们父母的。我把这段用在了电影里,伊莎贝拉和母亲同时在他面前时,他明显支持伊莎贝拉。
"我也想让自己的电影有这种现实感"
Q:电影中伊莎贝拉没有父亲,但你并没有把她的表现归结于父爱的缺失?
欧容:父爱的缺失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伊莎贝拉的状态是由许多原因导致的。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其实对我来说,伊莎贝拉这个人物也是一个谜。我不想过于简单地去诠释她,只想跟随着这个人物,就像一个昆虫学家观察着自己热爱的研究对象一样。电影人物和现实的情况差不多,每种性格的形成都有复杂的过程。
Q:伊莎贝拉对母亲有一个情人似乎并不恼火。相反,母亲知道女儿的所作所为却很生气。
欧容:青春期是一个很麻烦的阶段,孩子们渐渐懂得父母也都是凡夫俗子,并不是想象中的英雄,甚至父母还会对自己说谎,向自己隐藏一些秘密。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真实、诚恳。然而,她们发现成人的世界充满了虚伪和谎言。于是她们变得敌视家长,因为父母早就从神台上跌入凡尘了。
Q:母亲知道真相后,动手打伊莎贝拉时,我们的感动似乎大于震惊。
欧容:拍这场戏之前,我跟好几位女性朋友聊了很久。我问她们:"如果伊莎贝拉的母亲发现了17岁的女儿在援交,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她们大都回答:"那肯定很可怕,我会拼命责怪自己,我尽量去理解她。"她们基本倾向于一种比较积极开明的态度,去靠近并试图理解。只有一位朋友除外,因为她女儿曾经吸毒,她偷偷跟我说,发现女儿抽屉里有毒品那一刻,她打了女儿一耳光。我听了后,就有点感悟。面对十几岁的儿女,父母不知道说什么,或做什么来表达愤怒时,确实有可能对他们做出身体性的伤害。母亲的扮演者杰拉尔蒂娜也同意我的观点,不过她觉得,她的角色性格软弱些,打完孩子后立刻就会后悔,会为自己的粗暴行为道歉。
《花容月貌》剧照
Q:能不能谈谈中学生背诵兰波诗歌的那场戏?
欧容:那场戏里,我希望能够抓到一些青春期的脆弱和美感。除了几位主演,那些课堂上的高中生都不是职业演员,有些是亨利四世高中的学生。他们背诵完诗歌后,我要求他们与老师之间有些互动,他们可以表达一些对这首诗歌的感觉或分析解释。这些不是剧本里的内容,都是临时决定的,这场戏完全是用纪录片方式拍摄完成的。
最近我重看了戈达尔的《随心所欲》,戈达尔在片中直接采访一些妓女,纪实与虚构完美结合起来。我也想让自己的电影有这种现实感,所以我很想听听现在青少年的观念,看看是否与我17岁时的观念有相似之处。
本文原载于《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