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下》,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附近去世。
早年经历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年2月6日出生于巴黎。他14岁时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先后从事过电焊工等多种职业。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之后,特吕弗当过记者,但却因为1951年应征入伍而被迫中断。1953年他复员回家,在亦师亦友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的帮助下,开始在《电影手册》和《艺术》上发表他那些观点犀利的电影评论。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下》,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一些同样获得高度赞誉的作品,几乎一年一部。除了当编剧和导演之外,他还经常自己出演电影。同时,他也继续撰写电影评论,并完成了《希区柯克》和《我生命中的电影》两本著作,后者是他的影评自选集。特吕弗是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附近去世。
演艺经历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导演。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15岁在巴黎发起电影俱乐部。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法国电影在虚假中死去》(1957)预告了“第一人称”影片的到来。特吕弗终身难忘他的童年生活,早年的坎坷经历,被他一遍遍用非常真切自然,而又十分忧郁的影象形式再现出来。这些电影作品呈现了一个叛逆传统、反抗次序的电影艺术家,以及他的心路历程。跟别的新浪潮导演相比,特吕弗避免了政治化倾向,风格雅俗共赏,显示出维果、大地、雷诺阿的影响。他欣赏的好莱坞影人包括希区柯克、霍克斯、约翰·福特和奥逊·威尔斯。他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比真实生活更浪漫化。在某些作品中他也会亮相在银幕上担任演员。1981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再一次踏上红地毯,登上领奖台。此时,49岁的特吕弗,伴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美誉,早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界的天之骄子。他记不清,在自己30多年的电影生涯以及2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自己已经多少次像这样,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但人们知道,这一次,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已经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也就是说:特吕弗的《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电影风格
特吕弗综述
回眸20世纪的世界影坛,大致有三位以“T”字开头的大师级人物,让人们谈影论像之际无法绕开,他们是:法国的弗朗索瓦·特吕弗,俄罗斯的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丹麦的拉斯·冯·特里尔。特吕弗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是电影“作者论”的主要倡导者;塔尔可夫斯基以“俄罗斯银幕诗人”闻名于世,提出雕刻时光这一心象先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拉斯·冯·特里尔则因挑起世纪末最后一场电影运动---“道格玛95宣言”而引起世瞩目。
自学成材
出生于1932年的特吕弗,是一位自学成材的典型。特吕弗自小由祖母扶养,在他6,7岁时酷爱读书的祖母经常从巴黎的拉菲特街的书店买书或者租书给他看,特吕弗还时常与极喜安静的母亲一起安安静静地读几个小时的书,环境的潜移默化,使特吕弗逐渐养成热爱文学,以书为友的雅趣。成年之后的特吕弗一直想成为作家,为了强化自身的修养,他居然按照书橱上的字母排列顺序,从亚理斯多德(Aristotle)一直读到左拉(Zola),在读完家里的藏书后,特吕弗又从市立图书馆一路读到国立图书馆,其间,特吕弗与缪塞,雨果,普鲁斯特,维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朝夕相处。爱书成癖的特吕弗还觉得不过瘾,在他的许多电影里往往会出现一些图书馆,藏书架之类的镜头,以示自己对书籍的偏爱。
书籍的影响
1982年4月,特吕弗接受了法国杂志记者的采访,后来登在该刊第84期上,题为.特吕弗开宗明义,倡导影像创作师法小说,他直言不讳地大谈读书对自己电影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声称他执导的《枪击钢琴师》,《朱尔和吉姆》等影片,完全是由那些令自己欣喜若狂的小说激发的灵感。
他认为,“电影是一门讲究构造的艺术,它和文学是紧密相联的,其中的各种角色就和小说中塑造的各种人物一样,是生机勃勃和情感强烈的。而当我导演一部片子时,我的雄心就是要使它和长篇小说一样。”特吕弗特别强调作家和导演工作的相似之处,“当搞电影的在洗印室里最后确定影片的色调时,这就和作家重新审阅他的作品,润色改定句子的工作完全是一码事了。写一部电影脚本和写一部长篇小说一样,作者都得组织矛盾冲突,并和剧中人物溶合在一起。”
特吕弗的这番宏论并未在法国影坛引起多大争议,想必是法国伟大的文学传统,涵盖天地,积蕴泓深,显示了她弥久常新的魅力和活力。纵观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的影像创作历程,文学与他们的电影如影随形。他们的许多作品呈现出相当的互文性,这些作品分别是:特吕弗的《朱尔和吉姆》,马勒的《恋人》,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侯麦的〈〈幕德家的一夜〉,布莱松的《扒手》以及戈达尔的《狂人皮埃尔》等,诚如T·Jefferson·Kline所指出的,皆为“业已银幕化”的文学和文化文本,而这些文本涉及的领域既深且广,其中既有美国好莱坞的经典影片,古典神话学,法兰西文学,又有俄罗斯,挪威,德国,英国等诸多国家的作家和哲学家的各类著作。然而,新浪潮电影的大师们却以各自的影像实践,自觉地反对“电影纯粹是文学的一种延伸”这一观念。大师们运用极具颠覆性的拍摄手法,推翻了电影叙事的传统手法,从而使其影像涵盖了小说的若干片断,舒透出小说的疏离感。唯其如此,他们的电影作品绝非一味仿效文学的“克隆”产物,而是足以与文学相媲美的具有独立审美品质的艺术。
非同凡响的人生
1953年,特吕弗在自己的教父,导师安德烈·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社从事影评工作。1954年,特吕弗撰写的影评《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法国电影中的“优质传统”,即将法国古典文学转换成的影像,往往表现出刻意营造的构想,精雕细刻的画面,中规中矩的对话,落入窠臼的风格。戈达尔,阿伦·雷乃等导演为之拍手叫好,这篇讨伐之作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纲领性宣言。1959年,特吕弗开始拍摄处女作长片《四百击》,是一位热衷于探讨人生哲理的导演,擅长借助影片进行自我剖析。他自己的身影笼罩着他执导的几乎所有影片。他继《四百击》之后又拍摄了《二十岁之恋》、《偷吻》、《夫妻之间》、《飞逝的爱情》四部影片,这些带着自传色彩影片里出现的各种人物和情节,纯粹是他个体生命的成长历史,是他心路历程的影像记录,足以证明他的生命历程充满了非同凡响的戏剧性。
个人生活
接近他的生活
弗朗索瓦·罗兰德·特吕弗1932年2月6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珍妮·德·蒙弗兰德,父亲却不得而知。他母亲后来的丈夫收留了他,并随他姓。但是仅此而已。这个男孩一出生,就交由奶妈抚养,因为家里有一个单亲的妈妈对于家族来说是一个耻辱。他的外婆把他从陌生人的手中接了过来,住到她的家中。外公要求十分严格,只有在热爱文学和音乐的体质柔弱的外婆身边才能得到放松和安慰,外婆教会了这个孩子热爱书籍。弗朗西斯10岁的时候外婆去世,他第一次搬到父母亲身边居住。第一次接触电影是在他8岁那年——阿贝尔·冈斯的“Paradisperdu”(《失落的天堂》1939)——特里弗总是从学校逃,不买票,偷偷地溜进电影院,利用他独处的时间看电影。在连续转校多次以后,他决定自学成材,那时特里弗14岁。在学校里唯一庆幸的事情就是他交到的一个至交,他的同学罗伯特·拉肯奈瑞。特吕弗坚持每天看3部电影,一周读三本书。Techniciendufilm有定期的集会,而他最重要的“学校”就是在亨利·朗格卢瓦于1944年11月重新开设的电影资料馆。1948年10月,他自己创办了“Cerclecinemanie”俱乐部,创办资金来自于他工作所在的杂货店的薪水。为了支付每个星期天在一个租用来的电影院里放映第一批电影的经费他偷了父亲的打字机。
寻找一位父亲
“Cerclecinemanie”放映同一个叫安德烈.巴赞的评论家创办的“Travailetculture”电影俱乐部的放映是相一致的。于是,特里弗决定去拜访安德烈.巴赞以便说服他重新制定放映表。接着1948年11月30日,16岁的特吕弗,与这位30岁便名声大噪的LeParisienlibéré评论家见面了。这些办公室,成为了特吕弗新的电影学校,在这个像家一样的地方他见到了阿仑·雷乃、克利斯·马克和亚历山大·阿斯楚克。不久他的继父同意为他支付因为电影事务上所欠债务,在这个基础上,弗朗索瓦答应(并在纸上签字),由此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必须放弃电影俱乐部事业。但是按照惯常Cerclecinemanie已经有了另外三部电影的放映工作,因此弗朗索瓦毅然决定继续他的工作。结果罗兰德.特吕弗因为违背许诺约定而被警察拘留。他睡在警察局的一间小房间里,然后移交到警察局总部,接着送到了法国Villejuif少年劳教所里。那里的心理学者联系了巴赞希望他向这个男孩提供帮助,巴赞答应给他提供Travailetculture的一份工作。在有一定条件的自由权的情况下特吕弗得到了释放,进而转入Versailles的一个宗教避难所,在这里由于恶劣行为被开除了六个月。
巴赞雇用他做私人秘书,18岁的特吕弗在法律上可以离开他的父母,至少他获得了独立。巴赞介绍他进入电影社团“镜头49”,这个精英组织成为新批评主义的论坛,和诸如威尔斯、罗西里尼和斯特奇斯展示自己作品的地方。之后让-吕克·戈达尔、苏珊娜·谢夫曼和让-马利.史托伯业加入到这个团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从来不错过任何一次俱乐部聚会。每周星期四他们会参加拉丁区的一家由埃里克.罗迈尔打理的电影俱乐部。在这个电影俱乐部的通讯刊物里,特吕弗于1950年春迈出了他作为评论人的第一步。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根据新近发现的电影“LeRègledejeu”(游戏规则让.雷诺阿,1939)的最新版本发表的评论。
评论家拍电影
在罗伯特.兰查内制片协助,雅克.里维特摄像下,特吕弗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短片,黑白无声,电影名是“UneVisite”(探访,1955)。关于这部电影他说,“无论从哪种意义来说,影片是毫无情节,本身也是不可理解和表现的。结果让他很失望,他把这部影片收藏了起来,后来也只上映过一次(在1982),对此他感到十分困窘。
1957年他根据莫里斯·庞斯短篇小说拍摄了“LesMistons”(顽童们)。获得一致好评,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项。只有导演让.德拉诺瓦发出异议,尽管人们对电影中孩子们撕毁了德拉诺瓦导演的电影“Chiensperdussanscollier”海报表示理解。虽然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举动,但是却十分明显表现出:新浪潮会破坏掉传统法国电影的结构。德拉诺瓦为此宣扬弗朗索瓦同马德莱娜.摩根斯坦——柯西诺电影公司,一家非常有名的发行公司总裁的女儿的定婚——是为了解决他电影遇到的资金问题,甚至是为了他自己独立电影公司“LesFilmsduCarrosse”(马车影业公司)的成立,他们于1957年10月喜结伉俪。
1958年准备开拍一部根据JacquesCousseau小说Tempschaud改编,由伯纳蒂特.拉方特主演的电影的同时,他还在两天之内拍摄一个短片“Histoired'eau”(水的故事),戈达尔参与了编剧并修改了大量对话。特吕弗拍摄了法国南部洪水里一辆汽车上的一对夫妇,他们想尽办法穿过封锁的道路,洪水的这一场景同时也反映了爱、气候和文学。对伯纳蒂特一系列的伤害远超过的电影拍摄的时间,而特吕弗又决定进行新的尝试。他最后一次以评论人的身份出席戛纳电影节,然而在这次活动他所做远不止此。他又在门上敲响了四百下。
新浪潮冲击法国电影
在他继父的投资下,他新的电影计划经费得以保障,这一部电影是以他儿时及青春期的经历为基线的。“LesQuatrecentscoups”(四百击TheFourHundredBlows;“fairelesquatrecentscoups”的意思是“调皮”或者“招惹麻烦”)由此诞生。在France-soir(法兰西晚报)上公开广告招募男主角,选中了一个14岁的少年。他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成绩糟糕的学生,叫让-皮埃尔.利奥。电影开拍于1958年11月10日,当晚——正如天有命数——安德烈.巴赞死于白血病。第二年的4月,该电影被选为戛纳展出影片,获得最佳导演奖。
伴随着这次胜利,同时迎来的新美学的到来,改革者和评论“新浪潮”。皮埃尔·贝拉德在“Cinéma”(电影)1958年刊物中提出了“新浪潮”这一术语(原自弗朗索瓦.奇罗德前一年在“L'Express”发表的一篇文章),然而在“四百击”和“表兄弟”(克劳德·夏布罗尔,1959)上演以后,媒体才开始广泛地使用这个表述“nouvellevague”(新浪潮),并把它做为并非一时兴起的决裂式的时髦标志。
20世纪五十年代的这代导演强调在创作好的剧本基础上拍摄电影,但是如果坚持某一公式,把任何事物都归纳到同一的形式标准和叙述结构,最终就只会是一种“成功的套用模式”。他们通常关注发生在过去的事件主题;因此这些导演完全依靠早已存在的文学作品和专业编剧的剧本。对于他们而言,对电影画面和某一时刻细节的重构远比故事对观众的忠实来的重要。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主流电影极大地忽略了改革和冒险。而小成本的独立制作也得不到发挥的空间。
在1959戛纳电影节上,特吕弗和其他巴黎导演都还十分年轻。接下来的一年,又有50名电影制作者带着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运用实用现实主义的美学构思重新活跃电影的形式。他们手拿录像机,进行跳跃式的剪辑,这些全凭爱好的业余导演们制作电影传统体制之外的低成本电影,开始完全自由地选择他们电影的主题内容,试验电影语言架构可能存在的形式。
新浪潮的创造者们和他们同时代的——阿伦·雷乃、雅克·德米、菲利普·德·普劳加、安妮丝·华达、让·鲁什——认为一部电影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部“作者电影”(filmd'auteur),导演主张他或者她自己在作家电影中——创造性的言语——在整个制作中是在其他任何人之上的。新浪潮并不是要去表现意识形态上的先锋,而是对冲击表现的反应,在精神上对非常的,难以承受的环境下的近乎缓和的回应。基于相同的理由他们的制作没有定式可言,机会主义者是没有缺点的,新浪潮旗帜掩盖了他们才能上的欠缺。
然而在这段时期,特吕弗正享受着艺术的百般宠爱和“四百击”所带来的商业成功,这些让他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导演作品
《情杀案中案》Vivementdimanche!(1983年)
《隔墙花》Femmed'àcôté,La(1981年)
《最后一班地铁》Derniermétro,Le(1980年)
《爱情狂奔》Amourenfuite,L'(1979年)
《绿屋》Chambreverte,La(1978年)
《痴男怨女》TheManWhoLovedWomen(1977年)
《零用钱》Argentdepoche,L'(1976年)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TheStoryofAdeleH(1975年)
《日以作夜》LaNuitaméricaine(1973年)
《美女如我》Unebellefillecommemoi(1972年)
《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Deuxanglaisesetlecontinent,Les(1971年)
《床地风云》Domicileconjugal(1970年)
《野孩子》Enfantsauvage,L'(1970年)
《骗婚记》SirèneduMississipi,La(1969年)
《黑衣新娘》Mariéeétaitennoir,La(1968年)
《偷吻》Baisersvolés(1968年)
《华氏451度》Fahrenheit451(1966年)
《柔肤》Peaudouce,La(1964年)
《朱尔与吉姆》JulesetJim(1962年)
《二十岁之恋》Hatachinokoi(1962年)
《Tire-au-flanc62》(1960年)
《射杀钢琴师》Tirezsurlepianiste(1960年)
《四百击》TheFourHundredBlows(1959年)
《捣蛋鬼与恋人》LesMistons(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