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因为是她——伊莎贝拉·阿佳妮。法国最受崇拜的女演员之一,四次获得凯撒电影奖。因为她的罕见,因为她让人们心跳,激发想象也刺激流言。她扮演过的角色如罗丹的情人、雨果的女儿、玛戈王后、茶花女等都一一载入了历史。时光流逝,伊莎贝拉·阿佳妮效应依然持续,她已成为法国人心中神秘的艺术“女王”。
伊莎贝拉·阿佳妮艺术“女王”演绎断头台上的王后
距话剧《茶花女》的巨大成功已有六年。2006年9月8日,星期五晚上,无数热爱阿佳妮的法国人终于盼来了这位“女王”的隆重回归。地点,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旁的玛丽尼(Marigny)剧场。
这次她要演绎玛丽·斯图尔塔(Marie Stuart)临上断头台前的最后两小时。这个苏格兰和法国的美貌王后,真实、激烈、大胆、为爱不顾一切,被既是表姐又是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囚禁了20年,半生遭流言蜚语所困,死后400多年来却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家的青睐,不断成为小说、戏剧、电影中的主角。
阿佳妮在《玛戈皇后》中的经典造型首场演出的门票一星期前就销售一空。8点,距离开演还有半小时,玛丽尼剧场的酒吧已经站满了人。新闻记者、著名节目主持人、剧作家、电影明星、时尚人士和数不清的阿佳妮迷。
剧场铃响了。隐身六年一朝复出,剧院的空气里嗅得出一丝丝紧张和期待的味道。
整整两个小时,阿佳妮没有离开过观众的眼睛。恰到分寸的表演,收放自如的激情,悲剧中的幽默,阿佳妮把玛丽·斯图尔塔复杂、多变的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媒体在第二天一早就发出了这样的惊呼:“演出开始后5分钟,人们已经忘了眼前的女人是阿佳妮,她完全彻底地投入了女王的角色!她为我们再现了一代悲剧女王的最后两小时。”
那天晚上的谢幕也是罕见的。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欢呼“阿佳妮,王后”!整整20分钟!红色的幕布三落三起。阿佳妮泪水盈睫。51岁的她依然美如少女!事后她笑对媒体说:“当第一束鲜花向我抛来时,我感到了晕眩,这一切真的开始了吗?”
首先是女人——阿佳妮谈角色
水晶般动听的声音,笑起来有如女孩般天真动人,说起话来亦如女孩般认真,还带着点迷人的霸道。阿佳妮在法国人心目中已成了青春永驻的“女神”,就好比玛丽莲·梦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青春少妇、性感诱人。只不过和梦露相比,阿佳妮更多了思考和思想的气质,她是史上罕有的难以归类、难以评论、非典型、独一无二的女演员。她的天真与神秘,顽强与脆弱;她的孤独与激情,冷漠与热烈;她严加保密的私生活;她的“做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说”,都让法国人爱她爱得难以复加。阿佳妮要上演新剧,各大杂志赶紧都拿她做封面故事。这个阳光明媚的9月,阿佳妮注定是巴黎人口中的新闻。
17岁即以电影《耳光》一举成名,20岁以《阿黛尔·雨果》获得奥斯卡奖提名。阿佳妮可谓是“成名趁早”。
阿佳妮与丹尼尔·戴·刘易斯自年轻时起,她的内心就充满热情、激情以及渴望相信一切都是可能的。这种理想主义使她的青春期充满了热切的期望和极度的脆弱。《耳光》使她成为明星,成为受人羡慕也受人妒嫉的地位不稳的少女明星。永远生活在外界对她的爱慕和围绕她的争议中。敏感的阿佳妮对自己很严格,很容易受伤,也很难对自己满意。
带着美艳、诱人却又天真无邪的面庞,清澈又忧伤的蓝眼睛,阿佳妮不停地扮演那些痛苦的角色——阿黛尔·雨果、卡米尔·克罗黛尔(罗丹的情人)、玛戈王后、玛格丽特(茶花女)到今天的玛丽·斯图尔塔。通过她们以及她们混乱的、激情的、充满撕裂和痛苦的生活,阿佳妮探索着女性心灵的深渊。
这些剧中女性具有一个共同点:生命赐予她们的运气——美貌、天赋、才华、权力、优越,最后都蜕变成她们的灾难。但是生命的悲剧却造就了她们身后的辉煌,就好像命运背叛了她们,却又不忍心似的,给了她们补偿,好让她们的魂魄得以永存。
看过阿佳妮早期电影《阿黛尔·雨果》的人一定不会忘却她在片中那双执著、狂热、燃烧着火焰的眼睛。20岁的她说:“我能够赋予角色的性格要素,就是我气质中的暴力。同时,我非常想全身心投入到这部电影中,因为我有和阿黛尔一样的感觉,就是我好像能够扫清所有的障碍。”
不向一切屈服,是阿佳妮扮演过的所有女性的特征,同时也是她本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难怪法国媒体爱称她为“永远的叛逆少女”。
不与浅薄妥协——阿佳妮谈自己
从事演艺事业35年的阿佳妮始终对权力、权威一身反骨。当人们问她成功背后的代价时,她说:“在我事业刚起步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自己会进入一个真正的竞技场。权力的角逐、理性战胜感性等等。然而,权力从未吸引过我。因为它总要人不停地算计,而真正的艺术家从不算计。所以,我总是尽可能在工作中表现真实,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对一些建议和请求作让步。但是,感动仍是我艺术选择的原动力。”
《玛戈皇后》中的阿佳妮玛丽·斯图尔塔说:“并不是闪光的珠宝造就一个女王。”阿佳妮对此深有同感:“如果某一日我发现自己处在外表闪着光芒,内心充满谎言与浅薄的人群中,我会十分乐意地选择逃走。有一种信念在我心里根深蒂固,任何人都动摇不了它,那就是不与浅薄妥协!”
1972年的电视连续剧《温迪娜》太精彩、太出色了,以至阿佳妮在许多法国人心目中永远停留在15岁,同时又有许多人喜欢不断重复她的真实年纪。阿佳妮厌恶媒体这种不允许一切保留其神秘性的做法,痛斥这些人缺乏礼貌和优雅。1987年的艾滋病谣言事件更让阿佳妮从此对媒体保持警惕的距离。
不喜欢命令,不喜欢专制,热爱自由,听从内心的阿佳妮有时候会惹恼一些人。但是,“观众懂得我。他们总体上很宽容,很可爱,不会有过于严厉的批评。他们爱我,因此接受我的全部。”
她与《罗丹的情人》的导演布鲁诺·努伊顿曾一起生活并生有一子,却始终没有结婚。另外一个她生命里更著名的男子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位有着贵族血统的英国演员曾经与阿佳妮有过一段甜蜜的时光,不过郎才女貌的童话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人就分手了。结局是,阿佳妮独自生下刘易斯的儿子加布里埃尔,而刘易斯则与著名的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女儿丽贝卡结婚。
在经历了感情与事业上的风风雨雨后,阿佳妮已经能够客观平静地面对自己,她说:“电影对于我而言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我需要的是真正的生活,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演戏之外,阿佳妮照顾儿子,辅导他们学习,为母亲找护士。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她像所有女人一样有平凡的喜怒哀乐。她不相信,个人的悲剧是构成演员才华的必要条件。
“才华的发动机不是负面因素。我不需要先去变成不幸而后再去表演悲剧。”确实,20岁的阿佳妮在表演阿黛尔·雨果时,尚情窦未开,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绝望。尽管这个角色成了她日后生命的一个预言。
伊莎贝尔·阿佳妮有时候,阿佳妮会从公众眼中消失,一连几年无声无息。她解释说:“我不能无休止地一直演下去,我所有的只是我自己,我必须有时间来充实自己。”
谈到与时代的关系时。阿佳妮说自己是个与现代社会节奏脱节的人。“这个时代要求人什么都快快地去做,快得让人几乎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为了什么而做。这明显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个喜欢沉思的人,喜欢用很多时间来阅读、思考和决定的人。工业化、技术化的电影拍摄方法也不是为我这种人而设置的,我喜欢传统的带着手工艺味道的艺术创作,而它需要时间!”
演员的使命是传递——阿佳妮谈舞台剧
看过阿佳妮演的舞台剧,就会发现她在舞台上比在银幕上更魅力焕发,光彩照人。阿佳妮自己解释道:“我热爱电影,但在舞台上,我和观众有完全直接的接触,一种身体上、灵魂上的迅速靠近。这是一种完整的、不可能忽视的、没有虚假的呈现。”
没有一个地方能比舞台更让阿佳妮觉得靠近她真正的自己。“在这里,我是幸福的。没有什么能比剧团的工作更好了。”
热爱传世的经典之作,阿佳妮认为,演员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传递。传递情感、传递记忆、传递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诠释。
天赋和激情驱使阿佳妮成为演员,并表演有价值的剧本。面对非文化对法国的侵袭,作为演员的她也只有用演好戏来抵制。她的显赫声名既给她带来困扰,也给她的票房带来保证,这是阿佳妮比其他演员幸运的地方。
阿佳妮喜欢玛丽·斯图尔塔的一句话,“我的灵魂在成长,她无边无际,巨大辽阔,她要逃逸”。在念这句台词的时候,阿佳妮觉得这正是自己灵魂的写照。舞台的奇异,正在于此!
本文原载于《看世界》
作者: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