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里捧着莎士比亚……可随随便便就会和别人打起来
1894年2月1日,约翰·福特出生于缅因州的伊丽莎白角。中学时代,他是波特兰市最厉害的四分卫和防守截锋。这位大个子在比赛时有个习惯,打到兴起时,会拿下头盔冲过防守人群,因此,孩子们称他为“公牛”。
也是从那时开始,福特对电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若干年后,他和凯瑟琳·赫本打趣说,只要在波特兰上映过两遍的电影,他都能一字不差背出台词。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有个硬币,就会跑去五分钱戏院看场电影,他最爱看的是西部片。福特曾对自己的孙子说:“知道吗?你爷爷曾是个好学生,但我很少有时间看书,因为我早上得工作赚钱,之后再全速跑去学校,放学后再去运动场上打橄榄球,晚上还得在电影院工作。”
福特的中学同学奥斯卡·范尼尔曾回忆说:“每次你看到他时,他手里都捧着本书,莎士比亚之类的。他有个聪明的脑袋,可随随便便就会和别人打起来。他还很有幽默感,要是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有趣的段子,第二天他就会转述给别人,而且还会添油加醋一番。”十五岁那年,福特跑去办了个500美元的死亡保险,受益人是他的母亲。多年以后,在执导《青山翠谷》时,福特让萨拉·奥尔古德饰演了一位不讨人喜欢的强势母亲,因为这个角色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艾比·菲尼。“她像我的母亲,我就让她照着我母亲那么演。”
1914年6月,18岁的福特高中毕业,他成绩不错,并且因为擅长橄榄球收到了三家大学的邀请。但那时的他对大学不屑一顾,认为仗剑走天涯的时候到了。他的哥哥弗朗西斯·福特正在好莱坞当导演,于是,公牛约翰一头扎进了好莱坞。在好莱坞最开始的一阵子,福特混得煞是凄惨,给电影公司打杂时,他每天按照导演的安排,跑前跑后搬动各种人工搭景;在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里跑过几次龙套;给他的哥哥做过一阵助理导演。有一次,他又做起了道具总监,用没放胶片的摄像机瞎拍了一通,这逗坏了从纽约来的老板卡尔·拉姆勒。而福特最终拍成的这个“牧童落马”的镜头令拉姆勒极为满意。很久以后,福特回忆道:“过了一阵子,他们有个短片需要导演,那个叫拉姆勒的大老板就说,‘有个叫约翰·福特的家伙不错,他有六英尺高,嗓门儿也挺大。’”
《关山飞渡》剧照
此后,所有好看的西部片都在模仿《关山飞渡》
在导演了四十多部西部片之后,29岁那年,福特拍出了惊世骇俗的《铁骑》。这是他在默片时代的代表作。这部无限接近于真实的西部史诗是福特对西部开拓先锋们毫不保留的赞美。为了还原历史,再现宏大场景,福特命令剧组成员修建了一条铁路,并且建造了一个完整的小镇布景。《铁骑》的拍摄条件异常艰难。当时是冬天,天气刺骨般寒冷。不仅如此,福特当时只能摸索着拍。他不得不把每天工作的成果第一时间运到好莱坞,好让后续工作能够开展。这样当他看到之前拍摄的内容时,有可能都是十天以后了,这让重拍变得很困难。那时晚上总会下大雪,因此一大早,整个片场都是铁锹和扫帚,把雪从镜头范围里清除是件大难事儿,再加上福特严格地要求在9点或9点半开始拍摄,所有人都怨声载道。不仅如此,装有放映室的货车里面非常寒冷,剧组成员没人想进去,这导致福特一尺的胶片都没看过,只能把整部电影放在他脑子里。有趣的是,过了一段时间,摄制组开始有人卖私酒,又过了段时间,连妓院都冒出来了。剧组成员回忆说,福特对于这种现象没有任何反感,反倒是很好奇,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不难看出,福特和他的同伴不是在拍西部生活,他们活在当中。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拍摄环境下,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成为后来有关铁路主题西部片的典范。电影的剪辑技巧和镜头运用在那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1939年,福特拍出了西部片的划时代之作《关山飞渡》。直到现在,这部电影还被认为是所有西部片的标杆。好莱坞影评人毫不吝惜对于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从1939年以来,所有好看的西部片多少都是在模仿《关山飞渡》,或者是从中学到了什么。事实上,不仅仅是西部片导演,好莱坞的另一个天才奥逊·威尔斯也因这部电影受益匪浅,福特在电影里对明暗光线的用法以及惊世骇俗的低天花板镜头令威尔斯深深着迷。“在准备拍摄《公民凯恩》之前,我曾一遍又一遍地看《关山飞渡》。”
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约翰·福特将西部类型片的地位由B级片提升为主流影片。
二战后,老牛仔的诗意冒险
1941年,福特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但因为二战,他暂别了热爱并且一直需要的工作。人到中年的福特本没有义务放弃事业去参加战斗,但面对电影和国家,他没有任何犹豫便做出了选择。12月7日,福特一家人正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市与皮肯将军共进晚餐,将军接到了上头的电话,得知珍珠港遇袭的消息。两周后,福特就已经在去往巴拿马运河区的路上了。接下来的三年半,约翰·福特的工作地点不在二十世纪福克斯,也不在好莱坞的某条街道,而是在位于华盛顿东二十五街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还有遍布欧亚的各个情报地点。
战争结束那年,福特已经五十一岁了,重执导筒的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电影观念,“我试图让人们忘记他们是身处于电影院,我不想让他们意识到摄像机和银幕的存在,我想让他们觉得他们看到的就是真的。”1956年,《搜索者》公映,这是饱含了福特复杂情感与深奥意义的影片,它是一场诗意的冒险,约翰·韦恩塑造的爱德华兹这个孤寂的英雄角色游离于文明社会与野蛮世界之间。福特用表象上的冲突带出了一切野蛮暴力的根源——人性的自私。
六年后的《双虎屠龙》是约翰·福特电影生涯后期最好的电影,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福特已68岁,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电影在票房上失败,但影片饱含着对西部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电影研究者们最终认为这部电影是美国最好导演的最好作品之一。《双虎屠龙》中,约翰·福特早期电影里极具乐观精神的西部英雄角色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约翰·韦恩扮演的悲情英雄汤姆。这个英雄苦苦挣扎于暴力与文明中,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着实显得悲凉无力。过去那个依赖个人力量,依赖牛仔这种传统英雄拯救一切的时代一去不返,福特用这部不一样的电影正式向西部片挥手告别。
“剧本给我,其他事就别管了。”
约翰·福特清楚每一个给剧组送餐的服务员的出生地和家世;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会反过去采访记者;有那么一两次,他故意向一对急着回家的夫妇问路,如果对方没有给出答案,福特都会礼貌地鞠躬,然后再去问别人。但可怕的是,每次他的目光都会在他们脸上停留一会儿,似乎想站住跟他们在路灯下聊一会儿;如果你告诉福特你坚决拥护罗斯福,他立马会说他赞成共和党人阿尔夫·兰顿;见到共和党人,他又变脸说自己是坚决的新政拥护者。一次,有人问他,是不是真的给在西班牙的法国军队捐了一辆坦克,他说:“没错。但是别担心,我给西班牙军队也捐了一辆。”
对自己开创的西部片风格,福特闭口不谈,对于电影的艺术性,他不置可否,并把自己拍电影的动因归结于房租太贵。他一直坚信没有什么所谓的“好剧本”,在他看来,剧本就是台词,而他曾不止一次表达过对于台词的厌恶。“我一直只希望能够在视觉上得到我想要的。”对于视觉效果,约翰·福特非常苛刻。福特的好友,参演过他《告密者》、《鲨鱼逃生记》、《在狱中》等经典影片的演员罗伯特·帕里什回忆说:“摄制组的所有成员都知道他不喜欢太夸张的移动镜头,也不喜欢标准的特写镜头,他有一套关于眼神的说法。‘看着人们的眼睛,看看他们在告诉你些什么。’”福特对于灯光非常强调,在某次拍摄过程中,为了拍好一个街头歌手的镜头,福特跑到摄影师约瑟夫·奥古斯特的面前说:“你看你拍出来的东西有一点影子么?你他妈的就不能在墙上弄出来一个?”
青年时期的约翰·福特
福特非常清楚一点:一个导演不能自我定位为艺术家。而获得投资的最好办法便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专业、勤恳的“工人”。福特因此成为了花别人钱圆自己梦的行家。当然,这不仅取决于他对当时电影行业的精准认识,对于和投资商们打交道这件令每个导演头疼的事,他处理起来有着独到之处——让财主们害怕。福特待人处事的高效率以及叛逆、刻薄、暴躁却又不失诙谐的脾气使得任何人都敬他三分。有了福特,什么事情都会占据优势。人们很快就开始传说,福特能够按时拍完任何电影,并且不会超过预算,但是要按他的风格来拍。有人传说他脾气暴躁,从他常说的一句话就能看出来:“剧本给我,其他事就别管了。”许多优秀的导演都会按剧本拍摄,并大量依靠演员和台词。但是,约翰·福特给人的印象是,他会跳过这一切单纯去拍摄故事,这也是叙事影片的本质所在。在那时的好莱坞,除了爱浪费胶片的威廉·惠勒能拍出很棒的场景,剩下的,就是抠门的约翰·福特。这位以拍摄量少著称的导演,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画面只拍一次。和他长期合作过的演职人员往往都在福特的“折磨”下多了个心眼,福特抬手、摇头或是点烟,他们都明白是什么意思。1941年8月,《青山翠谷》杀青,福特精确地把拍摄时间控制为两个月,同时保证了影片的质量。演员罗迪·麦克道尔回忆说:“那是我遇到过的最简洁高效的拍片经历。”
拍摄《中途岛海战》(1942)正赶上日本人的空袭,一架轰炸机捣毁了外景地的发电所,一块废墟中飞出来的混凝土击中了福特,公牛顿时昏了过去。醒来以后,他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地拿起摄像机继续拍摄,结果又被一块弹片击中,在他的上臂上划出一个三英寸的伤口。福特跑到医务室做了治疗,打了针破伤风疫苗,接着继续拍摄。1944年6月6日,为了现场记录下盟军登陆日的情景,福特从他的团队里挑出两个助手,领着摄影师空降诺曼底拍摄登陆的第一波进攻。他们在正式进攻前的三天跳伞到敌后,好从另一面拍摄打进来的部队。福特甚至还给摄像机安装了落地装置,以便于减弱着地后产生的冲撞,并迅速投入拍摄。福特对他的两个助手说:“看见什么就拍什么,只要你们能看见,都拍下来。”战役正式打响后,福特乘坐奥古斯塔号,跟随美军登陆并推进到内陆。导演乔治·史蒂文斯当时碰巧遇到过福特,对他的敢于冒险甚是吃惊。史蒂文斯还记得,在诺曼底遍地尸体的海滩,当他在障碍物后面寻求掩护的时候,抬起头却看到一旁的福特站直了身子冷静地观察着战斗。
福特的影片表现了美国早期的殖民、内战以及之后的二战各个时期。他总是诗意地描述着普通人在这些特殊时期的故事,并将普通人与这块土地联系起来。尽管福特因为与电影公司签约而拍了大量其他类型的影片,尽管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只有三分之一是西部片,他始终把目光锁定在西部片上,正如他自己说,“我爱拍西部片,如果我自己可以选择,我只拍西部片。”这种近乎偏执的态度,决定了福特是永远属于西部的。可以看出,不论福特在电影中对西部,对西部英雄的观点如何改变,他总是不懈地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着。正是他的这种“狭隘”的眼光,造就了一种伟大,也造就了人们心目中只属于西部的约翰·福特。
一个喜欢给自己瞎编故事的人
约翰·福特曾获得过四次奥斯卡奖,这令任何导演都难以企及。但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作品,福特从不严肃地讨论。他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个脾气暴躁、头脑简单的工作狂,却总能出人意料地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性格与作品的极大落差甚至令一些人相信他八十年的电影生涯只不过是一场漫长的运气。编剧温斯顿·米勒曾回忆说:“同福特合作,你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个人都会给你讲他神奇的故事”。
在这些神奇的故事中,有一个最为有名:一次,制片人对福特说拍摄进度有问题,落后了五页剧本。福特淡定地拿过剧本,扯下了那五页,然后将剧本递还给制片人:“现在我们跟上进度了。”还有一次,另一个倒霉的制片人看完福特的样片后认为他漏掉了一个镜头角度,于是特意赶到拍摄现场找到了福特,希望他能补拍这个角度的镜头。“你真的觉得需要补拍吗?”福特问。制片人很肯定地点了点头。“那你自己拍呗。”然后他径直离开拍摄现场,上了他的游船。
福特是一个喜欢编故事的人,他会编个弥天大谎告诉别人,自己则一脸正经。他会告诉别人他父亲参加了美国内战,但事实上,他父亲来美国时,内战已经结束七年了。他曾多次声称自己在亚利桑那州做过牛仔,但和他拍过片的人都知道,他的骑术不是一般的糟糕。他还曾告诉别人:“我出生在爱尔兰的一个小酒馆。”然后这个在美国缅因州出生并长大的导演就开始大谈酒馆里的各路美女。这些故事很有可能都是真的,但和福特共事过的一些人认为这些故事有很多都是他自己刻意散播出去的。 老搭档罗伯特·帕里什说:“他的确瞎编了不少故事,但他说谎并不是有所企图。他是我见过的最神秘的人。他有时健谈、友好,但过一会儿又可能骂得你狗血淋头。他有点不靠谱,因为他说一套做一套。”
福特的这些嗜好不能算是很严重的性格缺陷,因为他的职业就是讲故事。他讲这些段子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和大家逗逗趣,并自娱自乐。他设下的这些重重机关, 就是想给人一种“他是个满手老茧的难搞乡下人”的印象。这是约翰·福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人了解真正的约翰·福特。他不会让人看清他 的思维过程、动机、目的或内心需求。事实上,福特努力想实现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传奇生活。他故意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老无赖,但他的电影出卖了他,他是一个太 过多愁善感的人。这让他无情地考验别人,考验他们的能力、性情、胆量,最重要的是考验他们是否忠诚,而福特专有的考验方法就是大肆辱骂。如果有人被嘲讽辱 骂后还能忠心耿耿,福特从此就会以诚相待。如果做不到这样,或者福特觉得没有做到,就会永远被他拒之门外。对福特感情用事没什么用处,他是个伪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