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外滩画报》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亮相的《朱花之月》是日本导演河濑直美谱写的一曲神秘、缓慢的电影挽歌,影片将多个她钟爱的主题齐齐汇聚,诸如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结合着痛苦与失落的爱与私密等等。
影片《朱花之月》由来自男性和女性的诗意旁白开始,他们正在讲述一则古老的神话。神话中,两座高山为了获得另一座高山的爱情而你争我夺。随后,导演把这往事带到了现代,高山化作了人形。这对年轻情侣住在今天的奈良,那是充满魅力的明日香村地区,也是日本诞生的摇篮。
河濑直美
有孕在身的加夜子(大岛叶子饰)用朱花给围巾染色,她的伴侣哲也(明川哲也饰)正职是个编辑,平时总爱幻想开家咖啡馆,业余时间喜欢在花园里修修剪剪。哲也因为出差而暂时离开,加夜子就在这当口和木刻家拓未(小水藤太饰)红杏出墙了。她把自己怀有身孕的秘密告诉了他,两人一同去拜访了各自的父母。回来之后,加叶子给两个情人带来了不同的消息,让两个男人几乎同样崩溃。
这是部十分安静的电影,拍得很美,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浪漫且带有些许情色的爱情故事为载体。不过,这个爱情故事是逐渐浮出水面的,影片开始的半小时内,导演把焦点全都放在了捕捉大自然的美感之上:昆虫、山脉、水面上反射的日光。和河濑以往所有作品一样,《朱花之月》也在大自然的壮丽面前虔诚膜拜,强调了人类与自己的居住环境如何密不可分。影片进行到一小时处,起初出现过的旁白声再次响起,将那些坠入爱河的高山比作彼此间深陷迷茫的男男女女。导演试图将这三个人之间的悲剧提升到某种原始、原型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她运用古老歌谣的咏唱和大自然的曼妙风光不时地对三人身上发生的事予以强调,并且辅之以旁白者口中吟诵的山脉神话故事。影片结尾的突变也属于贯穿全片的红色主旨的一部分,揭示出生命的活力与脆弱,全都浓缩在了它的日文片名之中,直译出来便是“红色的月亮”。在全片结束前,导演出人意料地安插了一幅默片中才会有的字幕卡,提醒大家关注前不久袭击日本北部的海啸。
自从1997年河濑直美凭借处女作《萌之朱雀》获得戛纳影展金摄影机奖以来,她就一直都是戛纳的宠儿,竞赛单元的常客。十年后的2007年,她再次凭借《殡之森》获得戛纳影展评委会大奖,世界级知名导演的地位就此奠定。不过,她的作品从商业角度来说没法吸引大量观众,也没法为欧洲人视角下的艺术电影拥趸阵营带来多少新鲜血液。
B=外滩画报
K=河濑直美(Naomi Kawase)
B:这部电影的片名是什么意思?
K :“朱花”就是“一片红色”的意思,取自公元8世纪的日本诗集《万叶集》。那是现存最早的日本诗集,作者遍布日本多个社会阶层,从帝王到无名的农夫都有,其中许多都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那是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当时的人敬畏自然,他们相信神都居住在山脉与江海之间。在那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汽车或是飞机——必须静静地等待自己爱人的到来,心里多么着急都没有用。他们只能在诗歌中描绘自己徒然等待的情绪,并将之转化为花啊果啊。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种“随时随地”的错觉中,所以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等待”二字,人生始终围绕着一个“动”字。但相比我们,我们祖先的心中有着更宽容的心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在本片中放入了所谓“等待”的感觉。
河濑直美
B:对于你自己和你的这部作品来说,“朱花”的含义是什么?
K:我要在当下对一个古老的词语进行重建,我希望与我同时代的这些对于《万叶集》并不熟悉的人,能够体会一下它里头的涵义。而我在这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生活在当下,但却能悉心倾听逝者的声音的人,一个能编制出传说来的人。作为一个人,在无法逃避的人生无常中生存,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在那些无名者的传说中,有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真实,那些传说一直都隐藏在时代大潮的背后,被忙于挖掘各种日常琐碎的传媒所忽视。
B:这部电影还提到了飞鸟时代,在当时,来自朝鲜和中国的影响伴随着佛教来到日本。能否谈谈日本在过去和现在对于这种影响的反应?
K:我们过去一直深受中国的影响。我们的祖先来自于那里,数位帝王从那里学到了关于宗教、文化以及治国手段等方方面面。我们一直都在向他们学习。
B:自然是你这部作品中的核心;它在这里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平和的力量。但是,等级之分、为生存而拼命、物竞天择等等这些,也都是自然教给人类的。自然不仅具有创造力,也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我想到了日本近期遭受的劫难
K:自然本身具有一种潜力,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它本质并不邪恶。绝大多数时候,它只是以一片静寂将我们包在其中。人类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比自然更强大了,可以用诸如核力量这样的工具去控制自然。我们实在是应该对自己心生更多恐惧之情才对,我们人类不仅仅是在摧毁自然,更是在自决于自然。此外,说到日本近期发生的灾难,事实已经再次提醒我们自然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们重又开始祈祷某种自然的神力。日本人很自然地又用到了诸如“敬畏之心时刻”或是“虔诚祈祷的感觉”这样的话,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情感都是流动在我们潜意识中的。我觉得现代人经历的痛苦,其根源来自于我们没能正确认识到,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此外,当我将大自然作为一个核心角色呈现在影片中时,我视之为一个重要的讯息,必须要传递给现在和未来的少年人知道才对。
B:日本近期发生这些巨大灾难后,日本人的大智慧和沉着泰然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否和日本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关呢?
K: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对日本民众面对灾难的反应和举措感到十分自豪。一辈辈传承下来的道德感让我们将集体利益摆在了个人欲望之前。我们失去了生命、土地,但那也都属于天意,赐予我们生命的也是它,哪怕我们还将继续沉浸在哀伤之中。我们接受这样的事实,自然就是这样的;在平时就要以敬畏之心来面对它。
《朱花之月》海报
B:对我来说,你的电影代表的就是真正的艺术片——你自己摄影、编剧、导演。类似这样的电影,在日本本土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K:在日本,绝大多数艺术片只有在获得海外声誉后才能在国内取得成功。日本观众绝大多数消费的还是好莱坞电影。电影工业也是一样。如果我要去考虑这些的话,可能我就再也不会拍电影了,但我不想那样。我只是尽我全力,让观众明白艺术对于人生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我觉得在我们拍电影时,在我们追赶最新的电影科技,追赶电影潮流的同时,心中保有最普遍的常识也很重要。
B:这部作品的风格十分不同寻常,有点像是纪录片,但看着又有点像是件艺术装置品。好在故事上还是和我们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欧美电影差不多。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
K:我想这是我自创的风格,因为我从没有向任何人学习过。我始终试着将属于我自己的那个原创世界放置在影片的核心部位,而且愿意花时间去深挖它。
B: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这部电影?年轻一代的日本人会有兴趣去看这种关于过往的哲学电影吗?
K:你猜得对,我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此外就是一些艺术家,包括一些从事行为艺术的人,我想他们也会喜欢我的作品。
B:三池崇史的近作讲的是武士之死(译者注:《十三刺客》),同样和过去的历史有关,但他并不觉得那个主题有多少历史性,更多的还是一种不分古今的普遍性。那么你觉得是否还有必要通过这种电影——哪怕它更多地还是被年长的观众所接受——来教育今天的孩子们?
K:我觉得这种电影很重要,应该用它来教育孩子们,因为我们应该要让孩子们了解那些武士的生存之道和思考方式。切腹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思想。
《第二扇窗》韩国版海报
B:《朱花之月》和特伦斯·马立克(Terence Malick)的新作《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有些相似。两者都带领我们体验了围绕着生命和爱展开的故事,又让我们直面人生中最根本的那些问题。但是,马立克片中的女主人公承担的是一个积极的、齐心协力的角色,而你这里的女主角却对她的两个男人都不满意。她给其中一个戴上了绿帽子,和另一个在一起时又觉得百无聊赖,结果自己也难逃失败的宿命。
K:关于描写这个人物,我不想用表面的事件,我用的是她内在的命运或者说业报。她表面看上去自我沉迷,其实灵魂炽热如火。她的面部没有任何表情,就像是一张能剧演员的面具,但身体之内早已热血沸腾。所以在片尾她才会带着一条新生命直挺挺地站立在太阳底下。
B:你是怎么会决定走上导演之路的?在日本,或是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女性当导演究竟有多困难?
K: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拍电影几乎就像是孕育生命并将其养大成人一样,可以说是我们的天性。拍电影、生小孩,这是生命中最让我耗费精力的两件事,所以男人拍电影要比女人容易得多。但是,如果女性能获得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做到这两件事也并非不可能。当然,丈夫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得让他理解我想要做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这就是我能继续拍电影的方法和先决条件。
B:你知不知道,今年戛纳竞赛单元同时出现了四位女性导演?
K:作为来自亚洲的唯一女性代表,我想这代表着一定的责任,还有许多的使命。
B:你估计《朱花之月》在亚洲上映时会有如何的反响?已经找好发行商了吗?能否将欧亚两地观众的反应做一比较?
K: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我不指望它能获得多大的票房成功。但我相信它肯定能在观众中间营造出某种情感,我希望能有观众因为它而受到影响,缓慢的人生影响。我遇到过一个人,他当时已经30多岁了,15年之前还在高中的时候就看过我的早期作品。他说那给了他很大触动,所以后来也投身电影行业。我还听说世界各地有许多学者写了不少关于我作品的文章。这些都让我感到开心。总部设在法国的Memento国际电影公司将负责本片的全球发行。我听说影片已经受到30多个国际电影节的邀请,目前也已经有5个国家计划公映了。
声明:本文由《外滩画报》http://www.bundpic.com 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