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金羊网
作者:王之军
普遍的说法是,日本导演两极化很严重。由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作用,日本一类导演的影片显得很直观、赤裸,甚至带有极强的病态美学(这也完全可以理解成对变态的褒义说法),而另一类导演则如同岩井俊二,唯美,幻想,处处透露着童话一般的不现实。事实上,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日本还有一类导演,他们的美学不是病态的也不是刻意的唯美设计,而是继承于小津安二郎的那种平淡风味,是枝裕和便是这类导演的典型代表,从容不迫,云淡风轻。
是枝裕和是新生代的日本导演里比较细腻的,情感表达也最丰富的一位。是枝裕和的导演生涯与岩井俊二倒有几分相似,但是他们的眼界却完全不一样。是枝裕和1987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进入电视行业。一直到1995年的处女作《幻之光》,是枝裕和经过了将近八年的电视行业的积累。恰好岩井俊二也是通过电视行业进入到电影行业的,更巧合的是,岩井俊二的处女作也是在1995时拍摄的《情书》。但是,尽管有如此多的巧合,是枝裕和和岩井俊二从处女作的定位与风格上就截然不同,虽然都是节奏缓慢,描述日本平实生活的影片,但是是枝裕和的责任心和承担意义要远超过岩井俊二。可以说,是枝裕和拍摄的是日本,眼界却是在世界,岩井俊二的电影是世界性的,但是眼界却只拘泥在一个县而已。
是枝裕和一个导演的眼界对其电影影响是深远的,就如同学生导演很难步入职业导演行列一样,学生导演有锐气,有对新的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但是电影的内核却十分淡薄,这与其眼界息息相关。是枝裕和恰好是经过了八年的电视行业的磨练,提高了他的眼界与素质,不仅是在技术上的纯熟,更加是思想上根基的成熟。这也是是枝裕和与之前所表的一些导演不同的地方,神代辰巳和广木隆一的电影根基是在色情影片上,尽管后来导演个人的修为提升,可是眼界始终是无法与是枝裕和相比的。从处女作《幻之光》开始,是枝裕和就真正地显露出了电影大师的气质与风采。
是枝裕和在电影里首先确定的是自己的基调,与众不同。《幻之光》的基调是灰色的,并且直观地变现在了是枝裕和电影的画面上,从影片伊始一直到结束,《幻之光》的灰色就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从故事本身来讲,影片选择这样的色彩基调对观众对于人物内心的理解有帮助,主人公内心的阴影与是枝裕和所展现的色彩不谋而合。视觉上的形象处理,使人物的心境在电影语言之下显露无疑。尽管故事是略带灰暗色彩,但影片的结尾并没有残酷下去,是枝裕和给了主人公救赎的机会。但是,是枝裕和的救赎仍旧是平淡于生活之中的,仍旧不是依靠煽情的触动和多变的情节进行的,可以说,从这点看,是枝裕和的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转变。这种递进式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另一位电影大师侯孝贤。
生活是递进的,并且没有长短。是枝裕和的递进不同于韩国导演李沧东。尽管主题都是救赎,可到了李沧东的摄影机前,救赎就会变成一次残酷的不谋而合。《密阳》的救赎来自于锐变的情节和对宗教的质疑,这种表达方式几近残忍。而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里,救赎不是残忍的,尽管生活中也会出现锐变和不堪,但是枝裕和在竭尽全力地淡化,并且表明这些因素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由此也可看出,《幻之光》的灰暗与残酷,都被色彩的铅灰色代替,达到一次暗藏的隐喻之旅。
2004年,是枝裕和拍摄了《无人知晓》,再次使他获得了日本国内以及世界范围的好评。也是这部影片,把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柳乐优弥推向了戛纳影帝的宝座。这部影片看上去是是枝裕和导演生涯成熟后的巅峰作品,但事实上却经过了是枝裕和将近十五年的锤炼。影片取材于1988年发生的真实事件。极富责任感的是枝裕和,把这个事件酝酿沉淀了十五年,最终通过摄影机拍摄成影片。《无人知晓》探讨的便是家庭责任的问题:母亲为了和情人自由地生活,最终抛弃了四个孩子。这在常人眼中是不可饶恕的罪过。但是是枝裕和仍旧只选择了以平淡的拍摄方法拍摄平淡的生活,把锐变的可能性与前因后果阐述得淋漓尽致。不能够把《无人知晓》理解成对抛弃孩子的母亲的批判,也不能理解成为对这位母亲的说情之词。是枝裕和有极为自然的方式,把这种责任感传递给了十二岁的明,责任不是继承,而是承担。事实上,母亲的离开是为了本能的需求,而十二岁的明承担起家庭责任也是出于本能。这种本能的承担责任的心,恐怕也只有同样富有责任心的是枝裕和才可以表现出来。
《步履不停》CC版海报在电影语言的表现上,是枝裕和是继承了侯孝贤风格的。很多人认为侯孝贤是在继承小津安二郎,其实不然,侯孝贤的电影风格自成一体,与小津安二郎的镜头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只是在影片关注的内容与角度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自然也是建立在导演本身的感触上的。而在电影语言上,是枝裕和接近侯孝贤的本质,可关注的内容与影片的实质同样与侯孝贤大为不同。尽管都是在拍摄家庭生活,拍摄人在社会中的平淡体验,但是是枝裕和更接近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内心的争斗与踟蹰,外表的恬静淡然,使是枝裕和的电影继承了大师的风采,而又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性格。
是枝裕和的电影是克制、隐忍的。即便是到了《步履不停》,开始拍摄导演自己对亲情的领悟,是枝裕和也选择了控制自己。这种控制除了让影片更加美妙以外,也反映出了导演自身的思考模式。如果说《幻之光》是人物个人的内心救赎旅程,如果说《无人知晓》是套在社会事件里的反思,那么《步履不停》就真的只是一部平淡、波澜不惊的影片,但却比前面的影片有着不一样的深邃。台阶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称号映衬的是人生,在是枝裕和的心理,每个人的步伐都是永不停歇的,都要去追赶。人可以长大,也要变老。步伐不停地行走到了最后得到的仍旧是停止,仍旧是生活悄然无声的结束。但正是出于理解与思考,是枝裕和把这种忧伤的情绪控制在自己的平淡的风格之中,没有开篇也没有结局,处变不惊。
如果说之前的作品是在继承侯孝贤与基耶斯洛夫斯基,而《步履不停》则是又一次日本导演如小津安二郎的家庭影片一样的沉淀。《步履不停》也是这一类日本导演拿手影片的杰作,平静而不焦躁,暗自神伤可是又美丽动人。2008年拍摄的《步履不停》没有像《入殓师》和《东京奏鸣曲》一样让他获得更大的殊荣。但像田壮壮拍摄的《吴清源》一样,是枝裕和只是想把自己的体验拍成一种纪念,观众在其中得到共鸣与感触就是影片的成功了。
是枝裕和的影片是冷清的,但是冷清中有着不凡的感染力。如同他对于大师的继承一样,是枝裕和的电影是不可以被模仿的,只有在导演真正有了自己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领悟与感触之后,才可以学会如何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想,比起许多越来越在商业中迷失自己的中国导演,是枝裕和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电影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