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电影海报
由热播电视真人秀改编的电影《爸爸去哪儿》自上映以来,票房与争议齐飞。截至发稿时,本片上映8天已经突破5亿票房,超越《泰囧》创下华语2D电影最快“破五”新纪录。与此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则引发了部分业内人士和网民让其“滚出电影圈”的声讨。
不少媒体给电影版《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打上了“粉丝电影”、“精准营销”等标签,这几个关键词从去年《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片的火热开始流行,貌似适用于每一部爆红的电影。
实际上,有粉丝未必能热卖。同样改编自热播电视综艺节目的《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在去年12月27日上映则遭遇滑铁卢,票房惨淡。“好声音”大电影的失败,也导致“爸爸去哪儿”上映前被很多人唱衰,从出品方到影片主创都对“爸爸”如今的火热感到意外。
留给中国电影市场的不应该只是票房数字与一连串新纪录,留给观众的也不应该只是一场舆论狂欢。无论争议多大,任何一部取得市场成功的影片都必有“绝招”,《爸爸去哪儿》也不例外。为此,时光网采访了多位业界人士,尝试从《爸爸去哪儿》的热卖现象中分析它的成功之道。
五对父子魅力大——电影放大电视核心价值
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件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五对明星父子。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收获高票房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保留了电视节目原有的真人秀形式,尽管这也是电影版最受诟病之处。对此,影片监制滕华涛分析说,观众真正想看的是那些孩子们出人意料的反应和对话,以及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而观众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五对父子上演一出莫名其妙的故事。
同样是基于综艺节目改编的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就成了前车之鉴。这部电影投资近3000万,集合了吴莫愁、李代沫等明星学员。结果在去年12月27日上映,首日票房仅100万元,首周三天票房约200万元,成绩惨淡至极。
电影产业评论者王义之指出:“这完全因为它(《为你转身》)违背了市场的一般规律操作,才导致失败。”因为对于“好声音”整个品牌而言,四位明星导师才是核心价值。张惠妹让哪位学员加入她的“Family”或者汪峰第几次问出“你的梦想是什么”,都充满了娱乐元素。而电影《为你转身》则舍本逐末,用一个看似符合类型片定义的故事框架,搭配“好声音”学员出演,无法满足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娱乐性、戏剧性的偏好。
“电影《爸爸去哪儿》和电视节目几乎如出一辙,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时间太有限。整个项目从立项到上映只有几个月时间,如果未来有可能的话,让几位爸爸上演一出《地心历险记》式的故事也未尝不可。”王义之说。
档期选择最合适——题材应景覆盖全年龄
该片监制滕华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如果年初一不上,这片子就没意义了——它就是为春节定制的。”最符合春节档期的电影类型,就是合家欢电影——这也是《爸爸去哪儿》能够从拥有群星阵容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手中抢下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相比去年春节档《西游降魔篇》一枝独秀,今年春节档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双核”的格局。《大闹天宫》凭借3D/IMAX格式基本占据3D影厅,《爸爸去哪儿》则通过高上座率与短片长收获了更多排片量与观影人次。
在两部影片上映前,一位负责今年某部贺岁片发行的负责人就对记者分析道:“春节怎么排片?3D厅排《大闹天宫》,剩下的厅在白天的时间都会给《爸爸去哪儿》。”事实上也是如此,王义之分析说:“《澳门风云》的目标观众年龄层大概在20-30岁间,《前任攻略》的受众则会更狭窄。其实,如果《大闹天宫》在宣发时更加着重影片中的喜剧元素,主打合家欢电影的话,能够吸引更多《爸爸去哪儿》的观众。”
其实近年来,电视节目热播带动电影票房井喷的例子有不少,动画片类型尤其受益。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6部系列电影收获超过7亿票房,还有已经超过2亿票房的《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这两个动画品牌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词“合家欢”。
《爸爸去哪儿》的受众群体则更广,几乎覆盖所有年龄层。举个简单的例子,电视版《爸爸去哪儿》第十期全国收视率达到5.3,成为了2013年除了春晚外最受关注的电视综艺节目。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今年春节档的观影人次达到3900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98%.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有银幕数增长的因素,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天天、Kimi、森碟等孩子们足以吸引中国观众带着全家老小,甚至一些平常不进入影院的“长辈级”观众陪着孩子一同观看。
事实上,随着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的发展,看电影所承担的社交属性也日益增加。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内,《爸爸去哪儿》更容易受到观众青睐。
电视平台威力大——奢华宣发添筹码
有题材讨喜、受众广泛的基础还不够,《爸爸去哪儿》的前期宣发可以用奢华来形容。许多观众可能要问,《大闹天宫》的宣发费用号称高达1.5亿,《爸爸去哪儿》又怎么称得上“奢华”呢?
事实上,电影《爸爸去哪儿》宣发的奢侈之处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平台——湖南卫视。在目前的市场角度,电视硬广投放的成本是最高的。作为湖南卫视的王牌电视栏目,电视版已经在播出前就得到了多轮次高密度的推广,电视节目播出后几位明星父子也成了湖南卫视其他王牌栏目的座上宾。对于任何一部中小成本制作电影来说,这样的广告投入是不可能的。
比如几位父子做客《快乐大本营》当期的收视率破4,达到了4.21,创下《快乐大本营》近5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当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正式立项投拍后,依托湖南卫视的平台,电影版的预告片及相关物料同样也获得高曝光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上映前播出的一期《快乐大本营》中,播放了2分钟的电影预告片。要知道《快乐大本营》影响力不容小觑,几位主持人主演的电影《快乐到家》在去年贺岁档顶着如潮恶评拿下了1.5亿票房。依靠湖南卫视这样强势的电视平台,又有如此长时间高密度的宣传,给《爸爸去哪儿》影片宣发增添了重量级砝码。
在常规的宣传推广活动上,《爸爸去哪儿》也比竞争对手们更出色。在影片上映前,主创团队兵分几路,以40场见面会的高密度走遍了全国重点票仓城市和热门影院,其中大多数是二三线城市。
王义之说:“电影的制作成本与发行费用的预算应该是反向相关的,大制作电影的比例可以是2:1,而中等制作的比例则大部分是1:1,一些中低成本电影,市场推广的预算需要是制作费用的数倍。如果一部成本类似于《爸爸》的影片能够有这样规模的宣传推广,票房规模肯定也会水涨船高。”
同档期的竞争对手们受困于大牌主创难以协调的档期,《大闹天宫》、《前任攻略》、《澳门风云》在上映前只能做几场蜻蜓点水般的发布会。相比之下,《爸爸去哪儿》能够从大腕云集的对手们手里抢下排片量,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总结:“合适”的影片才能赢得市场
电影《爸爸去哪儿》得到很多负面评价,主要认为这部“不是电影”的电影能有高票房,是对整个市场规则的破坏。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担忧没有必要,真正决定一部影片票房好坏的只有市场本身,而市场对每部影片的反馈都会不同,并没有一定之规。
其实,影响一部电影能否收获良好票房或口碑的决定因素,并非这部电影的“影院感”多么强,或者这部电影是不是明星云集。只有当这部电影在合适的时候,推向了合适的观众群体,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才能换来相应的回报。
本片推广公司“伯乐营销”的负责人杜昊特地撰文分析社交网络上观众对影片的看法与舆论导向。比如对于影片“圈钱”的质疑,数据显示截止到1月11日,在新浪微博仅有536人在讨论此话题。“比起动辄对影片内容数十万的讨论和追捧,这个话题讨论量简直是沧海一粟。因此,片方基本判定这个话题,不会对影片有太大伤害。”杜昊写道。
此外,电视节目真人秀的衍生品在美国也有成功的典范,那就是《蠢蛋搞怪秀》。在本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该系列第4集《蠢蛋搞怪秀4:坏祖父》赫然在列——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奖入围。好莱坞娱乐工业如此发达,也没有其他节目能复制它的成功。当然,该系列的开山之作在2002年用500万美金成本换来北美6000万票房,同样被舆论骂得很惨。
杜昊指出,作为中国首部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有它的独创性,也有它的不可复制性,也许它不是好的艺术范本,但它一定是一个好的商业范本。虽然项目启动最晚,但《爸爸去哪儿》在时间点的衔接、电影的内容、档期的安排、台网宣传互动等各方面,都有着精心的安排和规划。
无限自在总裁、知名电影营销专家朱玮杰对记者表示,他一直在关注《爸爸去哪儿》的火热:“其实《快乐到家》和《爸爸去哪儿》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电视平台的影响力依然巨大。”
朱玮杰把《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经验总结成四点:首先,依托湖南卫视强大的平台,电影《爸爸去哪儿》的告知程度近乎完美。其次,制片方充分借力,让电影的传播效果最大化。第三,根据影片的类型,准确判断合适的档期。最后,如今超过5亿的票房成绩,离不开制片方对三四线城市电影市场的充分开发。
朱玮杰认为:“《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偶然因素的确存在,但是单单就这部电影来探讨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则意义不大。事实上,任何一部得到市场肯定的作品,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
这并非“唯票房论”——或许《爸爸去哪儿》之于中国电影真正的价值,不是贡献了一匹票房黑马,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另类营销案例,一朵在市场规律下绽放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