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去年的贺岁档,今年的贺岁档呈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片子扎堆,而在贺岁大战正式打响之前,国内发行公司与院线之间的纷争抢先上演。11月15日,中影、华谊兄弟、光线、博纳、星美等五大发行公司联合向院线提出,将发行方票房分账比例提高到45%,涉及到贺岁档的9部电影。
在采访过程中,各家发行人均不太愿意出来说话,但情势上来看,还是发行方比较强硬,院线和影院则叫苦不迭。相关人士表示,制片成本提高的同时,下游放映环节的成本同样水涨船高,其实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那样“暴利”。对于可能会导致票价上涨的担忧,业内人士认为并没有直接关系,著名发行人高军表示,这不是消费者要承担的压力,而是电影行业内部环节要承担的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分账比其实是大势所趋,但是发行公司无法控制演员片酬上涨等因素,导致制片成本过高,于是把票房压力直接转嫁给院线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就好比北京的出租车和打车人,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协商调价解决的。本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搞对立呢?”
事件回放:五大发行公司联手逼宫
11月15日,五大发行公司联手向院线发出通知,要求将票房分账比例提升到至少45%:55%,包括贺岁档中的9部电影:《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师》、《十二生肖》、《血滴子》、《泰囧》、《笑过2012》、《秘密花园》,消息一出,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制片方、发行方与院线和影院的票房分成比例之争由来已久,此次五大院线“逼宫”是往年同性质事件的延续。
2010年华谊出品的《唐山大地震》单方面规定最低票价,导演冯小刚表示,为什么好莱坞分账大片国内最低票价可以定到45元,国产片就不可以定到35元?他认为,在中国限定票价,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而此前《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上)》、《建国大业》等电影都曾提高最低票价。
2011年贺岁档,《金陵十三钗》制片人张伟平提出要求将发行方的分账比例由43%提高到45%,并且提高了最低票价,此举引起了院线方面的抵触,并在北京联合发起拒绝张伟平要求的事件。最终双方各退一步,以票房5亿为界,在5亿票房之内,新画面与院线的分账比例为45%:55%;超过5亿,新画面和院线的分账比例则将调整为41%:59%,这场票房分账比例之争最终告一段落。
院线和影院叫苦:利润空间也不大
今年贺岁档“分账之争”一出,搜狐娱乐连线牵头此事的中影以及各家发行负责人,对方均不太愿意出来说话,一位发行负责人有些为难地表示:“这个节骨眼,我们说话不太合适。”不过,从目前的情势来看,发行公司比较强硬。
对于五大发行方的通知,院线和影院则是叫苦不迭,相关人士表示,很理解片方要求提高分账比的心态,但制片成本在提高的同时,下游放映环节的成本同样水涨船高,其实并没有大家印象中的那样“暴利”。著名发行人高军表示:“现在院线能拿到的分帐点已经极低,有些院线甚至出现倒挂的现象。如果片方也要提高的话,那么院线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利润空间,我们先不说人员、水电,先房租这块,新影院的房租都相对比较高,所以利润空间也并不大。”
一位影院经理表示:“抱团提价的这些片子里,有《一九四二》、《十二生肖》这样的大片,但也有几部小片。小片本来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低,票房不好,影院本来就不太愿意排映,如果还要提高分账比例,就更不愿意排了,这样一来,其实是恶性循环。”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小片为了争取多的排映,自愿降低分账比例,去年逼宫的也是像《金陵十三钗》这样可以号令市场的大片。
分账之争不会直接导致票价上涨 影院:提价就更没人看了
另外,虽然本次五大发行方“逼宫”,只提到提高分账比,并没有涉及提高最低票价。但还是有不少网友担心,分账比提高,会不会最终导致电影票价上涨?搜狐娱乐咨询了多位院线人士,大家都认为,在这一点上观众可以略放宽心,其实电影票价和分账比例多少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高军表示,这不是消费者要承担的压力,而是电影行业内部不同的环节要承担的压力。“比如票价涨10块钱,是按照各方的分帐比例来分享这10块钱,谁也落不了多少,所以它和票价的高低应该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一位影院经理也表示,虽然分账比提高,但影院也不可能盲目抬高票价:“其实道理很简单,毕竟不是好莱坞大片,如果真的涨价了,观众就更加不来看这些国产小片了,最后大家都吃亏。”
业内呼吁制片公司提高制作水准
目前国内一部电影上映后,发行方与院线之间的票房分账比例维持在43%:57%左右,根据实际情况,这一比例会有一定的变化。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北美制发方的分成比例基本都在65%-70%,而中国的制片方大部分都是不赚钱的,长此以往,会影响电影投资制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的良性进步。提高比例,能对他们形成一定的反哺作用。但是与北美的电影早已成熟的情况不同的是,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在快速的发展时期,还远未成熟。而片方过于依赖票房收入,也造成了在市场初建期,影院占据比较大的话语权,制片方成为弱势的一方。
该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整个处于布局阶段,影院扩张,都在抢市场抢地盘。而影院投资是一个长线项目,3至5之后才能看到收益。在扩张阶段,影院的各项支出是大于收益的,所以必然也要求有比较丰厚的资金回流。中国现在1600多家影院,只有200多家的单年票房收入在200万以上,其他都处于亏损状态。”
《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发微博表示:“电影制片成本提高,但制片质量提高了没有?国产片已经如此不堪一击,不在质量上下功夫做大产业大家全玩完儿。”此外也有院线人士“吐槽”表示:“片方那些号称上亿元的大制作,其实有多少都是注了水的?能晒一下账单吗?”
提高分账比是大势所趋 应协商解决
中国电影资料副馆长饶曙光表示,支持制片方提高分账比例。“在现代电影产业链当中,制片方的分帐比例应该到50%才合理。我们国家现在制片方处于相对弱势,制片方拿到的比例一般都低于45%,长期下去,所有的风险都是由制片方来承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表示,提高分账比其实是大势所趋,但是上游制片公司存在大量不规范操作,导致制片成本上扬,现在把票房压力直接转嫁给院线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比如演员的片酬越来越高。他们能联合起来压制院线,却不能压制一下演员片酬的不合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也不是健康的。”
好莱坞研究者周黎明在微博表示:“一直以来,放映商相对于发行商在中国的地位和分成均高于美国,但随着银幕数的急剧增加,放映商的相对地位会逐渐降低。跟美国相比,中国的院线因为大多建在闹市区,因此运营成本比美国的要高。放映和发行环节的博弈,是影业步向成熟的一个阶段。”
一位影院经理说,其实应该是协商的机制,而不应该造成现在这样发行方和院线对立的行为。“就好比北京的出租车和打车人,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协商调价解决的。本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搞对立呢?”
有报道称,这次提高发行方的分账比,是在政府机构的要求下完成的,这也符合国家扶持电影制片产业的方向。记者咨询了多位业内人士,对方均不愿多谈,但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发行公司人士表示,这次“逼宫”行为虽然看起来是民营公司打头阵,但其实确实是有关部门的意思。“去年张伟平也并不是一个人要真的单挑各大院线,他也是在有关领导的授意下去做的。”之后该人士便表示不愿再多谈。
据悉,下周三,万达、南方、联合、金逸、大地、新影联、中联等院线代表将开会讨论应对措施。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发文表示:“产业链所以称之为产业链,就是缺了一环都不行。中国电影改革开放走过了成功的二十年,就是产业链上下团结勇闯难关的二十年。可以预料,当着产业内部开始你争我夺的时候,一定就是利益空间开始变窄、格局出现重大裂痕的时候,首先就是不合理诉求超越公平的时候,当然,更是要借助行政力量干预市场、改革倒退的时候。最好的结果是上下游协商,市场化调节;最不好的结果是院线、影城和制片业一拍两散,产业发展从此走向不再信任与彼此对抗的格局。谨望深思。”
科普:制片方分账比逐年提高
分账制是现在电影产业票房利益分配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每部影片在电影院上映的收入,除去5%的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两项固定支出以外,剩下的部分由制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四方分成。在利益划分上,制片方和发行方属于一个阵营,院线和影院属于相对的另一个阵营。目前的惯例是除去税和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剩余票房所得的52%以上归院线和影院,43%以下归制片方,还有不到10%归发行方。越是市场竞争力弱的中小成本影片,制片方拿的比例越少。
张伟平曾单挑赢了院线
发行方与院线就票房分账问题的较劲似曾相识,去年贺岁档前,张伟平就为《金陵十三钗》单挑院线要求调整比例;五大发行公司借着贺岁档开战前夕的强强联手出招,如此浩大声势,倒是史无前例。
简单梳理下,2002年,《英雄》向院线争取到的发行方分成比例从当时的35%提高至40%,《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陆续提高至41%、42%。去年,《金陵十三钗》发行方新画面公司向院线要求将分账所得从通行的43%提高到45%,引来热议,上海联和、中影南方新干线等8家院线联合表态,若不协商就拒绝放映《金陵十三钗》,并缺席院线看片会。后经协商双方和解,具体分账比例由院线和新画面进行二轮磋商决定,双方可根据放映情况微调。不久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即下发“关于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高于50%”,意味着电影《金陵十三钗》成为受益者。不过,新画面公司负责人张伟平对“赢局”并不满意,在受访对8大院线分账之争发表看法时,称对院线的作为不伤心,伤心的是同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他,反而落井下石。虽未点名,但矛头直指声称“不涨票价”的博纳影业老总于冬,博纳影业则回应称,不主动参与骂战。
在提高分账比的发展进程上,最功不可没的是张伟平。2000年,分账比例尚保持在35%左右。2002年,借《英雄》强势崛起的东风,张伟平亲自与各大院线谈判,为影片争取到40%的分账比。再往后,《十面埋伏》达到41%,《满城尽带黄金甲》达到42%.而到了去年《金陵十三钗》,已经提升到了45%。
院线结盟坚决反对“让步”
面对此次五大发行公司临近贺岁档的联手出招,不少院线工作人员都表示“太突然”。浙江时代院线副总伍少康透露,今天,发行放映协会就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估计会上这件事会成为焦点。上海联和院线吴鹤沪表示,对于该事件,院线处在一个被通知的状态,看到《通知》后,几大院线方经过一天的商量,已组成“守护者联盟”达成共同态度,即“坚决反对”,并拟定“意见”。
据介绍,“守护者联盟”参与的院线包括全国最大的院线万达院线、排名第二的联和院线以及广州金逸、南方新干线等其余排名前十的数家院线(除了兼有发行和影院的博纳、华谊旗下影院)。“意见”指出,发行方擅自提出提高分账比例的做法,首先在形式上欠妥,对院线不尊重,行业内改规定,应该由相关方协商决定,而不是发《通知》;更关键在内容上,不能以制片成本为理由提高分账比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中小成本的电影就要降低分账比例?他们提出这样的说法,是对他们服务的终端不了解,作为院线来说,已经进行了全面数字化改造,这些设备更新都是院线自己出,为的是让影院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可以放映3D影片,这样反而减低了片方的成本,因为他们不需要再做拷贝,一般一个拷贝一万元,一部影片基本要一千个拷贝左右,这笔费用也是非常可观的。”吴鹤沪还表示,片方想要赚钱,应把精力放在影片的质量上,而不是钻进分账比例里;如果发行方态度很强硬,院线可以选择不放映影片。
中影南方新干线负责人赵军也发表看法,称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才刚刚开始,全行业的标准化路径远远没有清晰,利益的调整又要激起内部重重矛盾了,若如此,电影业的经济资源或将通过制片方向那些不合理地拿高酬金的少数人倾斜,“制片方都说制片亏损,难道明星们都亏损了吗?谁在操纵一盘盘亏损的生意呢?就电影产业上下游当下的情形来说,影城的投资和院线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规范,而制片业大多数到今天还摸不着市场的脉搏。有好的片子影城就能够有好的产出,而纵使有好的档期,制片方也未必拿得出好的片子。”赵军还提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每张票的5%专资,拿一半来奖励那些市场化的优秀影片。
但上海联合院线老总吴鹤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态度坚决地说,如果片方要求院线让利,应该是在一个完善的谈判机制下双方共同解决,而非由片方单方面发出要求。他还透露,上海联合院线已经联手十多家院线抵制片方单方面的“无礼要求”,他甚至强硬表示:“如果片方一再坚持,双方谈不拢,电影就不放了。”吴鹤沪认为,片方在贺岁档来临、众多大片即将上映之际,单方面提出提高分账比例,“动机不纯”。
影评人:各自逐利,莫涨票价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尹鸿对此次“联盟之战”态度简单明了,“市场机制本来就是博弈形成的。”
影评人周黎明也将“分账之战”称之为“博弈”,“一直以来,放映商相对于发行商在中国的地位和分成均高于美国,但随着银幕数的急剧增加,放映商的相对地位会逐渐降低。跟美国相比,中国的院线因为大多建在闹市区,因此运营成本比美国的要高。放映和发行环节的博弈,是影业步向成熟的一个阶段。”
然而,“神仙打架,百姓遭殃”,观众最在乎的是电影票价是否又会借机再涨。有影评人就担心地指出,分账比例没变时,票价就年年涨;分账大战不管谁赢,埋单的依旧是观众,“去年万达《金陵十三钗》的票价最低都要90元,比《碟中谍4》还贵。为什么?发行方占去了更多的分成比例,院线方为了保证利润,只能提高票价。”目前,发行方、院线方都在就各自商业利益争夺,暂不涉及票价部分,但可想而知的是,市场压力下,双方的逐利争斗必将对票价有进一步影响。
好莱坞标准 可供成备选
需要指出的是,五大公司此次要求调高分账比,并非针对今年贺岁档的战斗,而是希望打一场建立标准、以后都能适用的战役。对于五大公司的诉求,某影城经理表示,“渴望一口气将上限变成底线,不可能。提高分账比确实是个趋势,但需要过程”。
资深影迷汽车大师认为,好莱坞目前流行的一种分账方式可以借鉴。好莱坞多数大片会按时段调整分账比例。比如首周发行和院线七三分,次周六四分,以此类推,影片放映时间越长,院线比例越高。鉴于目前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大片首周票房占总票房比例越来越高,“这种模式可以捞头两周的票房,又可以鼓励拉长影片放映周期,对发行方而言,是个一石二鸟的好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在《金陵十三钗》上映时已经变相尝试过,当时张伟平与院线达成的协议是,票房在五亿内新画面按照45%的比例分账,五亿之后开始,新画面只收取41%的分账。至少从《金陵十三钗》的表现来看,这种拷贝好莱坞模式的分账方式效果不错,《通知》一开始就咬紧45%,不排除五大公司借此增加谈判筹码的可能性。
业界均力挺 分账不治本
分账大战才打响第一枪,对行业的影响如何尚未有定论。但业界基本一致认为此举当支持,但它仅治标,不治本。方兴未艾的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并不是一次分账大战便能全面复兴。
分账大战的影响之一便是,五大公司之外,中小发行公司是否也能挑战分账比例分一杯羹。对此问题,张文伯表示,“有钱赚大家肯定会效仿,但问题还得看手里的牌够不够资格叫板”。而此次五大的挑战在他看来,亦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无论是发行、院线还是影院,每一次博弈背后,其实都是在推动产业进步与完善,是绝对的好事”。
对分账大战引发的产业变动,也有人表示了自己的担心。《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便表示,“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双方的互相逼宫,都会带来另一方的反弹,最后两败几伤也不是没有可能。中国电影环境还很脆弱,经不起这么内讧”。
总而言之,票房分账问题不过是中国电影发展到瓶颈,一个不得不触碰的尴尬伤疤。饭得一口一口吃,问题也得一个一个解决。《通知》里,五大公司要求提高分账比例的原因是,制作成本高昂,并承诺在分账问题得到解决后,“努力提高影片的制作水平”。希望这不仅仅是谈判说辞,而是日后的实践行动。
院线方也别总拿租金高当说辞,灵活调节票价,积极开发非市中心地区成为潜在的票仓才是王道。
毕竟,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