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珍品,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妨回望一下近百年来中国动画发展路,为每代人提供一份各自珍藏的动画记忆。
萌芽期及五六十年代:草创
——探民族风格之路
中国动画片的历史并不短。据资料记载,早在1918年左右,上海的市民就在银幕上看到了《逃出墨水井》等美国动画片,这种新形式令中国观众十分着迷。2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代动画人的努力下,中国也拥有了自己的动画片,其中以时长12分钟的《大闹画室》最有名。这时,据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诞生的1900年也不过二十来年。
《铁扇公主》电影海报1941年,万氏兄弟推出了时长80分钟的有声动画影片《铁扇公主》,是我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虽然是黑白动画片,但当年的票房收入震惊了上海滩。
新中国成立后,动画片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在1956、1957年“百花时期”前后,出现了第一个小高潮。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的最大特色便是民族化,涌现出了许多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比如,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取法齐白石笔墨,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墨动画,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被国外评为“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此外还有取材于剪纸的《猪八戒吃西瓜》、取材于京剧脸谱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神笔马良》等。
《大闹天宫》修复重映版海报六十年代中国动画出现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就是由上海美影厂1961、1964年出品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上下)。导演万籁鸣继《铁扇公主》之后,再次从《西游记》取材,这两部讲述孙悟空反抗故事的作品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精神。但比起前一部黑白作品,作为彩色动画片的《大闹天宫》,人物形象更为奇异和复杂,天宫、海底的空间场景也显得宏阔壮丽,尤其是对京剧和传统美术的大量借鉴使之充满了东方色彩。《大闹天宫》完成后享誉世界,获奖无数,经久不衰,真正证明了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八十年代:复苏
——国产佳作迭出国外动画登陆
“文革”十年,中国动画和其他文艺事业一样陷入低谷,几乎一片空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慢慢复苏元气,到八十年代又迎来一个佳作迭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题材、风格渐渐多元化,体现出了鲜明而有益的探索性质。
1979年上海美影厂的《哪吒闹海》同样是一部大获好评的经典作品,和《大闹天宫》合称中国动画影片双璧。它取材于《封神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
和《哪吒闹海》一样,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动画影片取材于神话传说、古典名著和成语故事,但有了更为多样的处理方式。比如同样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三个和尚》(1982),也是改自民间故事,但哑剧的形式显得更加现代派。
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片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系列电视动画片开始出现,在这方面同样收获了一批艺术、口碑俱佳的精品。直到现在,看着它们长大的“80后”追忆起童年来还津津乐道、如数家珍:《黑猫警长》(1984)、《葫芦兄弟》(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邋遢大王奇遇记》(1987)、《舒克贝塔历险记》(1989)……这些系列动画片比起动画长片来,形式短小生动活泼,故事情节更为丰富曲折,人物(动物)形象也更加活泼可爱,贴近儿童的认知心理。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单纯取材于神话、名著,而是有了更强的原创性和想象性。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一批优秀国外动画片开始被引进中国,孩子们看到了动画片的更多样貌。最早进入内地的日本动画片是由央视在1981年底引进的《铁臂阿童木》,此后还有《聪明的一休》、《花仙子》、《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哆啦A梦》等。至于美国动画片,最著名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也在诞生五十多年后于1985年来到中国,之后还有《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等。这些“外来者”和国产动画片比起来有着另一种吸引力。首先是题材丰富新颖,突破了国产动画片的内容限制:打斗类动画片场面震撼精彩,被男孩子们崇拜;少女类动画片则感情细腻、服饰绚丽,被女孩子们喜欢。其次,国外动画片有着丰富浪漫的想象力,偏于奇幻的超现实风格,人物常常在异次元时空中穿梭。这些都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反复在电视台上重播,培养起了我国第一代外国动画片粉丝。此后,我国动画片的画风、制作、运作方式也开始或多或少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九十年代:转型
——追求大制作流行高科技
九十年代的中国动画片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1995年,动画片结束了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被全面推向市场。基于市场的大制作、数字化、多元化成为主流,电脑绘制技术渐渐取代了传统手绘,在制作数量上出现了大的飞跃,开始向“国际化”迈进。
比起仅有5集的《黑猫警长》和仅有13集的《葫芦兄弟》,九十年代动画经典《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有156集、《西游记》(1999)有52集,《海尔兄弟》(1995)有212集,而多次获“最长动画片”吉尼斯世界纪录、全部用电脑完成的巨制《蓝猫淘气三千问》(1999)有三千多集。长篇连续的形式使得故事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曲折,动画片开始牢牢占据了电视黄金档。
《宝莲灯》电影海报对大制作的追求成为九十年代动画片的重要特色。在这方面,曾推出多部经典动画电影的上海美影厂在1999年出品的《宝莲灯》可以视为一个典范。它投资1200万,资金、人员、制作规模宏大。虽和上海美影厂的前作一样仍取材于神话传说,但在后期制作和宣传推广上采取了新模式,尤其是邀请明星配音并演唱主题曲,上映后大获好评,当年票房突出。
对电脑绘图等各种高科技动画技术的使用在九十年代逐渐盛行,这使得此一时期的动画片在品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感。在内容上,这一时期的国产动画片虽然仍旧秉持着之前作品中贯彻的儿童教育理念,但更加考虑儿童认知心理,趣味性大大增加。
另一些作品则从其他层面上对趣味性进行着开拓。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一对好伙伴,快乐父子俩”聪明又善良,通过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亲切而温馨的现实生活。如今,新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即将开播,不知是否会重新勾起我们的童年记忆呢?又比如《蓝皮鼠和大脸猫》,故事的主人公虽然是动物,但也有着人的性格和优缺点,诙谐幽默,充满了童真童趣。
《狮子王》电影海报九十年代中后期,也是国外动漫势不可挡大举进入中国的时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动画片里,运动题材有《灌篮高手》、《足球小子》、《棒球英豪》,侦探题材的《名侦探柯南》以及儿童题材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
美国著名的动画系列片《猫和老鼠》也在这一时期和中国观众见面,风靡全球的《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动画电影也在此时来到中国,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片的另一种面貌。
21世纪:新探索
——产业化之下的多元共生
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动画产业成为国家的文化战略之一,国产动画获得了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在政策的鼓励下,新世纪的动画片沿着九十年代开拓的制作路径,走上了一条越来越产业化的道路。在这方面,近些年来长盛不衰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个典型代表,甚至成为新世纪动画片的代表作,几乎在每个“00后”孩子的童年中都没有缺席。“喜灰”系列自2005年首播,已经推出一千多集,包含了多个电视系列,席卷了多家电视台,取得了超高收视率。自2009年,“喜灰”系列也在春节档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从此每年一部。《虹猫蓝兔奇侠传》(2006)、《熊出没》(2012)等也走的是类似的发展道路。
在观众定位上,新世纪的国产动画比起以前开始有两极分化的态势。一方面是朝低龄化发展,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另一方面受到外国动漫启发,也开始尝试青少年动画。2001年的《我为歌狂》和2007年的《秦时明月》是这方面的代表。
《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电影海报不过,21世纪的国产动画虽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在飞速产业化之下,情节老套、内容低幼、抄袭严重的弊端也渐渐显现,被观众诟病。国产动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本土观众的流失,尤其是随着网络发展,孩子们渐渐喜欢和习惯到网上看国外动画,它们因精美的制作和动人的故事越来越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生和中学生的新宠。
日本动画方面,《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银魂》等纷纷进入中国,并拥有了大批忠实粉丝。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也流行开来,虽然他的经典作品多完成于八九十年代,但在中国逐渐变得人尽皆知、炙手可热也是近十来年的事。美国动画则主要是迪斯尼、梦工厂、皮克斯、福克斯等动画公司推出的大制作、数字化动画电影,在中国上映时都能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譬如今年获得了奥斯卡奖的迪斯尼3D影片《冰雪奇缘》。它们已经成为国内年轻人和全部家庭成员观看电影时的重要选择。此外,越来越多国家的动画片也渐渐进入中国观众的视线,不同的风格口味让每个年龄段上的观众都有了更多选择。
注:文中括号里的时间为该动画片的首播(映)年份。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