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院的剪辑课程讨论的第一件事情,常常是我所称为的“三维空间的连贯性”。镜头A,一个人开门进屋,走进屋内一半,剪辑到镜头B,换个角度接上这个人走进屋内一半,然后继续走完下一半,然后在书桌前坐下。
多少年来,在有声电影初期,这一直是一个铁板钉钉的法则,你必须不惜一切来保持三维空间的连贯性,违反这个原则则会被看成是不严谨或者无能。让人物在空间中跳来跳去的事简直不曾发生过,除非是打斗或者地震那样的极端情况下有很多剧烈的运动真的在发生。你不能打破人物运动时三维空间的连续性幻觉。
在做出好的剪辑决定的六大原则中,我个人其实把这种保持三维空间连贯性的原则,放在最低一层。放在首要位置的是情感,而情感,如果真还能教的话,也必是电影学院最后才教你的,因为它无从定义,难以应付。你想要你的观众怎样感受?如果他们对全片从头到尾的感受正好是你想要的,你就算是做足了自己的功课。人们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也不是表演,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情感,是他们的感受。
一个理想的镜头切换(对我而言)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六个条件:
(1)忠实于彼时彼地的情感状态;
(2)推进故事;
(3)发生在“节奏”有趣的正确时刻;
(4)照顾到观众的视线在银幕画面上关注焦点的位置;
(5)尊重电影画面的二维平面特性,即三维空间透过摄影转换成二维后的语法(比如180°轴线);
(6)尊重画面所表现的实际空间的三维连贯性(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与其他人物的相对关系)。
按重要性排列如下:
(1)情感(51%)
(2)故事(23%)
(3)节奏(10%)
(4)视线(7%)
(5)二维特性(5%)
(6)三维连贯性(4%)
排在第一位的情感是需要不惜一切待见维护的。如果不得不牺牲某一条原则,那么先选择最下面的几条。如果你所考虑的某一处剪辑可以激发恰当的情感,可以推进故事,可以让影片在节奏上感觉舒服,同时可以使视线与画面的二维性都得到尊重,只有三维空间的连贯性不对头,那么无论如何,这是你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其他的剪辑都无法满足情感的恰如其分,那么牺牲空间连贯性是完全值得的。
上面那些百分比当然不是经过严谨的计算得来的,但并非完全没有理由,请注意最上面两项(情感与故事)加起来比下面四项(节奏、视线、二维特性、三维连贯性)加起来还要多,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最上面的第一项——情感——比所有其他五项加起来还要重要。
从实际角度看,如果一个剪辑有了恰当的情感成分,并以一种有意思的独特方式推进故事,节奏正确,那么观众很可能意识不到或者毫不介意剪辑造成的其他几项问题:视线关注点,180°轴线,空间连续性,等等。总之满足高层的需求会掩盖地层的问题,相反就不行。比如,如果第四项(视线)做好了就可以减轻第五项(轴线)处理不当造成的问题;但如果第五项是正确的,而第四项没弄对,剪辑点就不可能成功。
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前三项(情感、节奏、故事)是极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接的力量,堪比一个原子核里面维系质子和中子关系的力量,这是已知的最强大的的力量,剩下的三项之间的关联性越往下就越弱。
很多时候所有六条原则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照顾了三维空间性、银幕平面性、视线,这时,节奏、故事、情感也正好到位。如果可能做到,目标当然永远是这个,不应妥协。
我这里提出的其实是一个优先顺序的问题,当你不得不放弃某一项原则时,不要用牺牲情感来照顾故事,不要牺牲故事来照顾节奏,不要牺牲节奏来照顾视线,不要牺牲视线来照顾平面性,不要牺牲平面性来照顾三维空间的连贯性。
来源:拍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