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通常每一个镜头有几个版本,电影并非依照剧情次序拍摄的,而且以主镜头/衔接镜头方式拍摄会产生大量录影带,因此,剪辑师的工作其实相当繁重。一部100分钟的35毫米电影约有9,000英尺录影带,而这可能是由500,000英尺录影带剪辑而成。因此,在一部大成本制作的好莱坞电影中,后制时间往往长达七个月,有时甚至需要数个剪辑师与助理共同完成。
通常,剪辑师会尽快自冲印厂取回冲好的录影带,一般称之为毛片(dailies; rushes)。剪辑师察看毛片之后,就把它交给助理,进行影像与声音同步及分场作业。剪辑师会与导演一起看毛片,但是如果拍摄地点太远,那么剪辑师会通知导演毛片的状况。由于重拍劳民伤财,为了及早发现拍摄上是否有焦距、曝光、构图,或其他视觉问题,经常检查毛片就很重要。由毛片中,导演会选出最好的拍摄镜头,交由剪辑师记下。为了省钱,导演及制片都只看毛片转成的录像带画面,但是因为在录像带上看不出原始影带的瑕疵,因此在正式剪辑电影之前,剪辑师会检查这些原始镜头。
随着录影带的累积,剪辑师便将镜头组合为粗剪(rough cut)。粗剪只是按顺序将镜头串连起来,而不含音效或音乐。粗剪有时会相当长,例如《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的粗剪长达七个半小时。经过与导演沟通后,剪辑师会由粗剪中修出一份定剪(fine cut; final cut),没有使用到的镜头则是剪余片(outtakes)。当剪辑师准备定剪时,可能会有第二组摄影组(second unit)拍摄插入镜头(inserts),以用于填补画面。这些通常是城市或机场的全景长镜头,或者是一些对象的特写镜头。此时,片名、演职员表、字幕正在准备,而进一步的冲印厂作业或特效作业也在同步进行。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都由剪辑师剪辑工作拷贝(work print,即从电影负片底片印出来的录影带)。为了尝试不同镜次的版本,剪辑师必须亲自一再重排这些镜头。今日,几乎所有商业片都使用电子化剪辑。首先,毛片被转换到磁带或盘片,之后再被转换到硬盘。剪辑师可以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直接标注每一个镜头。这种电子化剪辑系统是一种非线性系统(nonlinear system),可以使剪辑师任意进出整个数据库并选取任何镜头、连接其他镜头,或是修剪、丢弃镜头。某些系统更可以直接测试特效与音乐。虽然非线性系统大幅提高了剪辑速度,但是对于关键场景,剪辑师还是会要求有一个工作拷贝,以检查颜色、细节及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