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Times中文网:小说的故事发生印度这个东方国度,故事中蕴含了东方哲学与宗教的思辨。作为一位来自西方的作家,是什么激发了你写作这样一个故事的灵感?
扬·马特尔: 灵感来自于我在印度的旅行见闻。我在90年代中期第一次到印度,进行了一次6个月的徒步旅行,这个国家让我眼花缭乱。在印度,有超过三百种语言,几十种不同的族群的人生活在一起,摩肩接踵,世界上几乎存在的宗教都可以在这个国度中找到踪迹,如此种种造就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多元化国家。这样一个多语言,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竟然由于某种原因,能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这个国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对我来说,在一片土地上,不仅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样一个国度自然充满了各种的可能性。当然,也包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
IBTimes中文网:那么您对李安先生导演的电影版《少年派》有什么样的看法?
扬·马特尔: 我对李安先生的作品感到很满意。电影《少年派》在精神上忠实于小说,而在视觉上,画面上的表现是超乎寻常的。(李安先生)不愧为一位电影艺术大师,是一位以画面为语言的诗人。
IBTimes中文网:您的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为人称道,那么您认为两小时的电影足不足够描绘出书中所写呢?
扬·马特尔:当然可以。事实上,文字在描述对象的时候是相对贫乏的,尤其在描写一个读者所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比如一个海锚,一个用来收集淡水的蒸馏器,抑或是小说中那个救生艇或者外挂救生筏上的配置,那个小岛......在小说中,这样很难用语言描述而又必须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而电影,直观上就具有可视性,这些在语言上对观众而言十分抽象的事物,立刻就成为一个个具象。于是,眼见为实,观众在理解上的难度就小多了。所以这样说来,电影让叙述这个传奇更加容易了。
IBTimes中文网:电影版《少年派》中增加了一个小说中并不存在的人物,那就是Pi的恋人,你对这样的改动怎么看?
扬·马特尔:每部电影,必须有自己的立足点,电影有电影自己的叙事方法。所以不能把小说照搬到银幕上,导演必须把小说中的语言转换成电影语言。这样,电影与小说相比自然有一些删减,改动,或者是增加新的内容。对于电影中新增的爱情元素,我是完全没有意见的。而且这样的改动还让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印度歌舞,这在美国影片中可是很少见的,更别说还能多看见一个可爱的姑娘了。
IBTimes中文网:你在书中说,这个故事是让人相信上帝,书中前半段也花大量笔墨写了少年派的宗教信仰。但是,但李安在采访中表示不会将重点放在宗教上,而是着重在于"讲故事的手段",你怎么看?
扬·马特尔:在我看来这没什么不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在它与它的读者、观众见面前只能算是个半成品。只有当艺术家的想象与观众、读者间的想象在艺术品本身上对话,这种两者间的互动才让艺术品本身完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对的生活经验,对于艺术的看法与感受也各不相同。所以李安先生自然对我的作品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就像其他的读者一样,李安先生对小说的理解与感受也反映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在为这部作品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之后,电影《少年派》也可以算是他的创作,在艺术上,这也是他的权利。
IBTimes中文网:书的结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其中的意义是现实太残酷,所以逼人造梦,或者是人们不愿意相信美好的奇迹。您是这样认为的么?
扬·马特尔:你这是在让我为你解释这本书。这不是我该做的。我写小说,你读,就是这样,所以你必须自己决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少年派》的故事只是一个包裹着动物故事的残酷故事吗?还是动物故事才是真相,但是被那些太有理性的调查者们浪费掉的故事?一个体系总是会捍卫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一套公正体系。坚持理性,也是一个体系,主旨就是不停地强调:人一定要有理性。一个有理性的问题会寻求一个有理性的答案。所以派有可能是编出了这个没有动物的故事,来迎合这些理性的调查者的需求。受过苦难的人自然希望让别人感同身受,所以派创造出了另一个没有动物的故事,或许这不是真的,但是他想让这些调查者说出:"我们接受你的说法。"但是,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又成了每个读者必须自己决断的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IBTimes中文网:感觉和李安合作愉快吗?有没有打算下次合作?
扬·马特尔:这其实完全取决于李安先生。对于他来导演电影版《少年派》我深感荣幸,并且我也被电影版《少年派》深深打动。但是我也问过我自己:他是不是还能再拍一部我的小说?这听起来就像中两次头彩一样。
IBTimes中文网:李安在工作状态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扬·马特尔李安先生可以说是这世界上最努力工作的人啦。他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简直没有一刻停下。他不仅享受拍摄电影的过程,他同样参与了电影的每个制作阶段。还有,他十分睿智且敏锐。他知道如何让一部电影成功,知道如何让天堂般的画面呈现在大银幕上
IBTimes中文网:这是你第二次"触电",感觉如何?
扬·马特尔:我爱电影,一直都是。我不仅是看着书长大的,也是看着电影成长的。我熟悉自己的领域。我是一个作家。我喜欢用词语搭建一个句子,再搭上另一个句子,就像一块砖叠上另一块砖。就像是清晨薄雾中的一座教堂,起初模糊,随着雾的消散也慢慢明晰,我的小说就这样诞生。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过程,也正是我的最爱。所以我很开心我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一份子,但是对我来说我对电影的参与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在写作的时候是最自我的时候,就像李安导演之于拍摄电影。专注自己各自的领域,我想,这对每个艺术家来说都一样吧。
IBTimes中文网:电影的卖座,是不是再次提高了小说的销量?
扬·马特尔:是的。有些从没听过此书的人,被电影激起了对书的兴趣,从而去买书了。同样地,本书的爱好者也会去看这部电影。
IBTimes中文网:你同意这是一部儿童版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类似的冒险故事吗?这本书和它们不同在哪里?你最喜欢的小说家有哪些?
扬·马特尔:有相似之处,少年派的故事在海上发生,与《老人与海》一样,又有海难,这和《鲁滨逊漂流记》很像。但海明威和笛福的故事和我的立意不同。我觉得读者在读一本小说的时候不要试图进行比较,要去体会它独特的韵味。
来源:拍电影网,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