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sound mix)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所有声音在影片中最适合的呈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有可能会牵涉到最后的调音和位置再分配,但主要作用是要控制相关的音量。
你可以只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混音,也可以先用混音机(audio mixer)混音,然后再导入电脑程序或者多音轨录音带中。如果是采用混音机进行混音,每一轨的声音都会被送到一台大型的混音机之中。声音技师们会守在混 音机旁,每个人各自负责不同类型的声音。在混音开始之前,要先准备好混音提示表(cue sheet)。这个表会列举出所有声音的来源,注记下每个声音在混音时,何时该加入,何时该离开。在混音过程中,所有的声音都会以正确的相关音量,再录回 多轨录音带(或是不同录音带)的音轨中。
声音技师就坐在混音机旁,按照运行表上的注记,去处理不同的声音。技师们会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的声音都可以取得正确的平衡。如果配乐盖过了对白,那就 降低配乐,或者提升对白的音量,或是两个步骤都实施。现在的混音设备都有记忆装置,所以不同输入来源的音量可以被记忆下来,并可再行调出。因此混音人员可 以先尝试一个组合,予以储存后,再尝试另一个组合,储存后进行比较,挑选出最好的一个。记忆装置也就意味着不需要有太多人参与到混音过程中。通常会有三个 工作人员,一位负责对白,一位掌管音效,一位则控制配乐;但由于记忆装置的使用非常方便,所以即使两个人也可以完成混音工作。如果有太多音效,那就必须有 人先做部分音效的预先混音(premix),然后在最后混音时再和其他声音混合。在电影《星战前传1:魅影危机》(Star WarsⅠ: Phantom Menace)中,有128个预先混音的音轨进到混音机中,其中有56轨音效、16轨特殊音效、16轨对白和对白补录、32轨音乐,和8轨原创声音。
在混音过程中,影片的每一个段落都会被反复聆听揣摩,直到所有的混音人员都同意有了正确的音量,这个段落才会被录制下来,然后再进行另一个段落的聆听,直到全部录制完毕。
电影多轨的混音,会以立体声(stereo)或环绕声(surround sound)方式完成,不同音轨可加以分配,而在最后由不同的扬声器中听到声音。音效听起来往往来自左边或右边,对白则会被认为是来自中间,因为演员通常在中间银幕上说话。配乐也可在左边或右边,按照音乐如何录制而定。环境声则会被录制到在后方扬声器播放的音轨之上。如果影片有可能会被转录为外国语,那对 白上的最后混音,就必须要和所有声音区隔开来。这样的话就可以只转录对白部分,而不必重新混音音效、特殊音效和配乐。
若混音工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那在录制、调音、位置分配、混音上的区隔就不那么明显,因为所有的声音都在时间轴上的不同音轨上,在做位置分配时就可以同 时做混音。如果配乐是交互混音,那一段音乐就可放在第3轨,并且和第4轨做重叠。利用在第10章提过的控制点(handle)和橡皮筋(rubber band),控制电脑的人就可以把一个声音带出来,同时使另一个声音淡出消失。
为了更容易操作,有的电脑程序会有混音器的图样。操作混音的人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对声音的音量进行大小调整。有的程序会像多轨录音带那样提供视觉化呈现, 每一音轨都有明显的波形图。在电脑应用中,你可以轻松地在混音时作出修改。因为数字化的声音音质并不会有所减损,也因为是非线性系统,所以在结尾的声音, 可以先行混音完毕。像多轨混音一样,电脑混音也通常是立体声或环绕声的。声音程序会有插座功能扩充控制,可以将声音移动到不同的扬声器上播放。有时这些控 制会有转向摇杆,会让你在放置每个特定声音时,更有选择性。
不论是使用多轨式还是电脑化,在声音混音后,最后成品还是会再送回非线性剪辑程序中。如果这部电影是要以胶片方式发行,那么这混音成果就会被送到冲印厂去,连同底片一起进行印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