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电影影像时,我们强调了空间的特质——摄影上的转换如何改变影像性质,以及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取景如何设计影像。但是,除了空间之外,电影也是时间的艺术。关于场面调度与镜头运动方式,我们先前看过了它们如何在时间与空间的层面上运作。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镜头时间的长度如何影响观众对它的了解。
通常我们会认为,镜头时间就是拍摄的时间长度。例如,一个运动员跨栏需要三秒钟,如果我们拍摄他,则放映时间也会是三秒钟——以此类推。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应该以记录“真实时间”(real time)作为电影美学信条。可是,镜头时间长度与拍摄时间的彼此关系并不单纯。
首先,明显的是,银幕事件的时间长度可以在摄影与后期制作阶段加以操作。“快动作”与“慢动作”会使在画面上的运动员跑成二十秒或二秒。其次,剧情片通常不会使放映时间与故事的“真实时间”相等。故事时间、剧情时间与银幕(放映)时间三者之间,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
小津安二郎的《独生子》(The Only Son)中有一场戏:时间已过午夜,刚才一家人还醒着在聊天;现在画面中呈现客厅的一面,银幕上没有人。但很快地光线改变了,旭日随即东升。当这个镜头结束时,已经是清晨时分。这个转场镜头(transitional shot)大约是一分钟的银幕时间,它显然没有拍下整个“真正”事件的时间长度,那可能至少是五小时。换言之,通过操作银幕时间,电影剧情将几个小时的故事时间浓缩成一分钟左右。
现在有更多新近的电影使用了镜头推轨运动,将长的时间段落压缩在一个连续镜头之中。在《天兆》(Signs)的终场镜头,由窗外的秋色(呼 应开场镜头由窗子向后推轨)转到一个房间,而在另一个窗户之外呈现出冬天的景象。通过这个推轨镜头,几个月的故事时间已然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