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功的电影导演总会被贴上“天才”的标签。不错,他们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艺术造诣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不需要特意抬高他们地位,而以没有天分为借口,放弃努力。要知道其实他们比平常人付出的努力更多。斯皮尔伯格的成功毋庸置疑。那么借鉴他的成功之处也许能少走些弯路。左手借鉴老经典,右手学习新技术,多么幸运!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电影人有自己的风格么?怎样才能拍出好电影?关于这两个问题,我被问过很多次。我会在最新的这一系列博客中解答。我将会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导演,分析他们的特点,解析他们与众不同之处。
此系列博客就是为了帮助制片人提升作品层次,拍出更优秀的作品。我会详细分析每位导演的作品风格和拍摄特点,以供大家学习借鉴。我要讲的这些,有些人可能早已熟知,但也不乏一些不太了解的人。无论如何,只要或多或少对大家有所帮助,就值得了。我分析的导演都称得上是电影行业的佼佼者,克里斯托弗·诺兰, T托尼·斯科特, J·J·艾布拉姆斯, 斯坦利·库布里克等等。
不过,我首先要讲的,当属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先生。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家喻户晓,用才华横溢形容这位大导演也不为过。关于他的文章不胜枚举,我的博客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了。接下来,我会从三个方面分析斯皮尔伯格电影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1. 镜头推进“斯皮尔伯格式人物面孔”
斯皮尔伯格影片截图镜头的推进在拍摄中经常使用,这样,人物面孔占据整个屏幕,让大家真切清楚地看到表情下隐藏的信息。这一步并不难,但斯皮尔伯格并未就此停止推进,而是做了简单的调整,让平淡无奇的画面瞬间富有感染力。
斯皮尔伯格通常是“推动”镜头靠近,而不是拍摄静止的画面。下面就是由中景至近景的缓慢推进。这种推进恰好符合希区柯克那句话“屏幕上物体的大小应当与此物体当时的重要性成正比。”
此时人物脸部逐渐变大(这要根据摄影机移动速度而定),人物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强,直至铺满整个屏幕,当这类画面在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出现时,就意味着不同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但观众还未看到。当镜头推进,中景变为近景,一张或是迷惑或是惊讶的表情跃然荧幕,斯皮尔伯格就是要观众记住这个画面,就好像一只口水直流、坐立不安的狗狗看到主人打开狗粮罐,完全按捺不住。观众此刻已经等不及要看究竟会发生什么?主角到底在看什么?
我们怎么做到这点:
大家可能想,我可没那么多钱做这种大场面电影,也没有高级的移动摄影车。但是,一切皆有可能。没钱买移动摄影车,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上网搜一下,会有很多帮助信息。)大家完全可以发挥想象力,学学这几位,把办公椅改装一下,不错吧!
不论用什么道具,这个简单的摄影技巧会帮你大忙,记住:推进,然后聚焦。
技术性问题:
有两点我希望大家注意。如果你想缩短自己与拍摄物体的距离,可能会选择聚焦。如果你不懂什么是聚焦,我先介绍一下,就是调节镜头的焦点控制,让拍摄物始终保持清晰。这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所以首先要清楚拍摄的焦点。
第二点,斯皮尔伯格善用广角镜头,所以,如果想复制“斯皮尔伯格式推进”的话,尽量少用长焦距。用广角镜头会突出整个推进过程,使画面看起来自然,也会减少聚焦次数。
最后,祝好!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filmcameracourse.wordpress.com/2013/01/21/mimic-the-movie-masters-steven-spielberg/
翻译: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