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谈谈在话剧表演中,演员在舞台上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只要认真地去做,一般来说是会有所帮助的。(点击查看演技教程<二>: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的关系)
《艺术家》 (The Artist)剧照第一、在研究剧本和初排阶段,要仔细寻找并确定角色所应注意的一切对象,包括外部的物质对象和内部的想象对象。经过这样的努力之后,演出时演员就自然会把注意力控制在应该注意的范围之内。而这个工作应该与建立角色的贯串动作线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在确定角色的每个动作时,他的注意对象也就同时确定了。倘若有三四个以上的人同台演出,就得随着动作对象的转换而不断改变你的注意对象,不能有片刻的空白或中断。特别要说明的是,不一定谁说话你就看着谁,这就叫注意力集中。
有时很可能让你听着甲说话,眼睛看着乙的反应,同时又给丙打手势。在群众场面中,也许会让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求你把注意圈扩展到极度。这样多元化的注意,是否会引起注意力分散呢?不会的,只要注意对象明确,注意力迅速转移是不会造成分散的。而且注意的线一经建立,它就能促使演员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的规定情境之中,排除掉观众的干扰,一心一意地去执行角色的行动。
第二,当你要注意某一个对象时,必须明确为什么要注意他,也就是说注意任何一样事物必须有目的,有了目的就会使你对注意的对象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注意力才能持久。如果只是机械地无目的地注意一下什么东西,那是不能持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不难发现前者有丰富的心理内容,他可以不断提出问题,来增强兴趣,使内部与外部注意都保持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而后者却心理空白无目的性,只是单纯的外部注意一下,注意力很快消极下来,而且立即被分散。所以挖掘注意的内心根据,就成了控制、稳定、强化注意力的关键,这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三,镇定地处置舞台意外,防止注意力分散,变被动为主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即兴创造成果。譬如台上的椅子坏了,你往下坐时差一点摔倒。这时你必须镇定,立即强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破椅子上,不让它分散。然后迅速思考决定如何按角色的身份和当时的心理状态去处理它。假如前面的戏是兴高采烈地和朋友谈天说地,你可以乘兴之所至,顺手把破椅子弄走,再搬一张好的过来坐下。假如前面的戏是骂人,你大可以拿这破椅子来发泄一番,把它扔到角落上去。所有这些即兴的形体动作,只要你是认真地、合理地去做,必然会反过来加强你的心理活动。它不但不会妨碍你的表演,相反会丰富你的表演。
当然也有一些意外事故,不是演员在台上所能补救的。如布景倒了,大幕坏了,灯泡爆了,观众乱了等。在未得到舞台监督指示之前,演员应沉着应变。如若接到下场的指令,则千万不要慌慌张张地跑下去,这样会引起哄堂大笑,让观众笑你的狼狈相。你应该镇定自如稳步下场,注意力必须完全控制在舞台上,这样观众就自然会体谅你的处境,知道这只是一个偶然事故而已。
《芝加哥》 Chicago)剧照第四,一个戏经过长期排练和演出,演员的身心很容易出现一种疲态,对演出缺乏新鲜感。上演时成了照本宣科的背台词,注意力无所谓集中不集中。它既未集中在戏里,也未被观众所吸引。而是游魂似的随处飘荡,想到什么就注意什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戏演油了,是另一种形式下的散神。它的特点是集体性的注意力分散,而不是个别人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作为导演应及早发现这种病态,不失时机地向所有演员提出深化角色的创造任务,提出各种富有启发性的想象课题,让同台演员注意和关心对手的表演,使已经疲惫了的刺激反应重新活跃起来,从而产生新的接触欲望。新的创造欲望一旦出现,注意力就自然重新凝聚起来,交流、适应就会愈来愈细致、丰富和具有新鲜感。当演员重新感受到全剧的生命力时,他在表演中的满足感亦会相应地增强,从而有效地保持住全剧的演出青春,演出的疲态就会不药而愈了。
第五,加强五觉训练,使演员的注意力积极、敏锐起来,以增强表演的真实感。在生活里人们的注意力是通过五觉(视、听、触、嗅、味)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很自然的刺激反应,属于无条件反射作用。至于一些职业性的特殊要求,就必须进行专业性的训练了。如医生要用五觉诊病,买家要用五觉评选货品,评酒师要用敏锐的味觉确定品质,调音师要用听觉校准音差等,这些特殊技能不通过严格的训练是不可能掌握的。而表演艺术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为了创造舞台真实——艺术的真实,以假当真的真实——他的五觉也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才可能符合舞台真实的要求。这是因为舞台与生活不同,它既反映生活,又不等于生活。生活里的刺激反应是绝对地真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而在舞台上却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间,即所谓亦真亦假,亦假亦真。
譬如,演一段在雷雨交加之中谈情说爱的戏。男女主角情话绵绵山盟海誓,情话是彼此都听到了,就算它是“真”的吧,而雷、电、雨却只出现在天幕上,完全是假的,可以说是有声音(效果)无实际。电影和电视可以用花洒向演员身上淋水,造成一种近乎真实的效果。在舞台上却不能,演员必须在无实物的状态下,体现这种真实的感觉。因此演员的五觉训练的侧重点,应该在无实物状态下进行。
譬如,喝水、喝茶可以真喝,而喝酒、喝药、喝粥就必须是假的,也就是说喝进嘴里的是空气,而咽下肚里的只是唾液。我们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在无实物的状态下,喝出各种不同饮品的感觉。又如视觉和听觉在舞台上是用得最多的,注意对象亦有虚有实。如听对手的台词,与对手交流,察言观色,这些都是实的。又如让你偷听隔墙的谈话,接听外来的电话,眺望湖光山色,与乘火车的朋友挥手告别……这都是虚的,是无实物存在的。演员必须通过视觉及听觉注意,让观众感觉到它们是可能“存在”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真听、真看,然后改变对事物的态度,与想象的对象交流。
《红磨坊》 (Moulin Rouge!)剧照
譬如表演远眺湖光山色,你首先得真的看着视野范围内的最远点。假如它就是后台的一面墙,由于灯光昏暗,你只看到一些污迹和一些涂鸦。你可以想象那些污迹多么像远山,那些涂鸦又仿佛像是亭台楼阁。昏暗的灯光如雾如烟,笼罩着深不可测的湖水,是西湖还是滇池,由你的想象去决定吧!只要你认真地这样看和这样想了,加上台词、交流和形体方面的适应,观众就会相信你是在远眺湖光山色了。倘若演瞎子就必须加强听觉与触觉的训练,演哑巴就得加强视觉的训练。总之,我们必须在无实物状态下,加强五觉训练,要做到随心所欲,可放可收,这将会给你的表演带来极大的裨益。
第六,“当众孤独”是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结果,这意味着他感觉到观众的存在,而又不被观众的任何反应所左右,一心一意地沿着角色的动作贯串线行动。即使在刹那间被某些突然事件所吸引,但仍能迅速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应注意的对象上来。这就进入了我们认为最理想的创造境界——“当众孤独”。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譬如,你去参加考试,一路上抓紧时间温习,排队等车时你默诵,上车以后你翻看书本,下车以后你快步走向考场,内心里仍在背书。沿途你经过闹市,人声嘈杂,五光十色,你都感觉得到,但都未能影响你复习。在中途突然消防车的笛声响起来,你意识到附近可能发生了火警,没什么大不了的,随即又继续温习起来。这个例子说明: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受干扰,一心一意地去温习功课,虽然注意力在刹那间曾经有所转移,但是很快就集中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当众孤独”。这时候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在应考这个大前提下,抓紧时间作最后努力,于是复习这个行动,就为强大的意志力所支持,全面调动起内部的、意识的、积极的注意,指向和集中于课本上。外界的所有干扰,虽然也感觉到,但只能引起一些轻微的、下意识的、消极的外部注意。并不足以转移高度集中了的内部注意力。这可以说是进入了聚精会神的境界了。不过斯氏认为“当众孤独”在生活里是没有的,只有演员在舞台上当众创作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但是在我们训练学生的时候,不少人反映这种感觉在生活里同样存在,而我们亦相信这种感受是正确的。上面的例子,就是从一个学生的手记中抽取出来的,他就是现在的著名演员鲍国安,他认为如果能在生活里抓紧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到舞台上时就不会感到太大的困难,比较容易进入这种理想的创造状态之中。
摘自:《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学》(修订版)
著者:傅柏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