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电影开演,你的预设问题应该随着你所看的电影而越来越具体。主题是什么?是如何建构的?准备写一篇文学评论最有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在文章旁边记下自己的感想、划出重点或者是在难点处打问号。

对于一本书或者一件艺术品,没有人能够提出所有的问题或者找到所有答案。在观看和解读一部有挑战性的作品时,部分的乐趣在于它所激发的问题。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Quincey)的“《麦克白》(Macbeth)中的敲门声”来源于一个小问题,那是他在看完那部戏剧后的一个自我发问:“从我少年时代开始,我就经常对《麦克白》中的一场戏感到困惑:那个谋杀了邓肯(Duncan)国王的敲门声会让我产生一种我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感觉。”他问自己: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感觉?就是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和他的困惑开始,托马斯·德昆西写出了有史以来关于莎士比亚的最优秀的文章。
这种提问和诠释方式是开始分析电影时最稳健的方法。但是,和文学不同的是,电影的影像是连续运动的,所以,一个善于分析的观众必须养成习惯:即使是在两三秒钟的观看时间里,也能够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时刻、形式或者影像。
随着你看的影片越来越多,你对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敏感度越来越强,你就愈能够迅速地提出正确的问题。开始时,下面两个基本的指导性原则可以帮助引发与电影之间的对话:
·注意电影中的哪些元素使你产生了陌生或困惑的感觉。
·注意哪些元素一直在重复强调某一观点。

每部电影都有其重复的模式,这些重复与电影中某些激动人心的非凡时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找出这些模式并且解释它们为什么是分析一部电影意义的第一步。比如说,为什么在《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里有许多场景发生在角色的家中?为什么在乔治·顾柯(George Cukor)导演的《女人们》(The Women,1939)里,除了一场时装秀外,整部影片都是黑白的?即使你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不能有确切的答案,发问仍然是一篇好影评的关键。这些问题可以非常基础:
·影片的片名和情节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电影以此种方式开场?
·电影是在什么时候拍摄的?
·为什么开场时演员表是以一种和背景不协调的方式来呈现的?
·为什么影片以这样的画面结束?
·这部影片和我最近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或那些老片子有何异同?
·这部影片和我知道的外国影片有什么相同之处?
·摄影机移动是否有某种显著的形式?也许是远景镜头、叠化或者跳接?
·哪三四个镜头是最重要的?

当纽约的《村声杂志》(VillageVoice)的评论家安德鲁·萨里斯(AndrewSarris)在看完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的《下班后》(AfterHours,1985)后,他觉得开场的部分不仅诡异,而且无法解释。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评论都是围绕那一部分展开的。当第一次观看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的《女友礼拜五》(His Girl Friday,1940)时,大部分当代观众都会注意到对话的速度有点快,继续观察,同时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正是影片的精髓所在。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的《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1999)是由一系列奇异的影像、人物和情境所构成的,它激发了这样的问题: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如果想要理解这部电影,观众迟早得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这部影片由约翰·马尔科维奇自己亲自出演?克雷格·施瓦茨(Craig Schwartz)在七层半的楼层上摆弄木偶,而那个天花板却仅仅四英尺高,这有什么意味?该怎样形容克雷格和他的性感同事玛克辛(Maxine)之间的关系呢?这部影片的目的是在于对身份认同做评论呢,还是仅仅在拙劣地模仿沉溺于明星的现象呢?你的问题的数量和性质都与你所看到的影片及其被呈现的方式相关。根据影片的不同,你的问题可以无限地变化。

本质上,任何一部电影和电影的任何一个层面都是重要的。例如,弗里茨·朗在谈到《霹雳行动队》(1937)时说,如果当时制片厂能保留他的原意的话,某个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可能会成为影片的主题:“方达(Fonda)和西德尼(Sidney)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她去给他买烟,这烟却最终成为他背叛的手段,我想在这里加入讽刺的意味。我想让她去买Lucky Strike牌的香烟,以此来强调这香烟带给他的厄运。”即使是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下一些道具、服装、摄影机方位,等等,然后,再选出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这是写成一篇饱含力量和洞察力的评论的第一步。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位学生是如何利用他对《女人们》中两个显著特征提问的,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他写成了关于那部电影的一篇短评:
在大多数人的评价中,《女人们》是一部标准的描绘20世纪30年代社会关系的电影。影片中有两个人人都可注意到的奇怪手法:首先,影片中没有一个单身男人;其次,在这部黑白片的中间部分,有一场特别长的时装秀是彩色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法?它们仅仅是个噱头吗?
处于这部电影核心的妇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独立而足智多谋的。她们的生活没有我们现代意义上“解放”,因为她们还是要经常性地谈论男人,男人还是会影响她们的行为。影片中男人的缺席讽刺地说明男人在女人生活中强有力的影响。对影片中的这些女人来说,即使男人不在场,他们也是无处不在的。

那场时装秀的场景也是如此。影片中的背景、服装、演员都很美,女人们都关心她们自己及她们的周围给人——尤其是给男人们的感觉。还有什么能比一场由女人向女人展示该如何举止、如何穿着的时装秀,更适合成为该片的中心点呢?又有什么能比只使这一段成为彩色能够更加有效地强调这一时刻的重要性呢?
《女人们》拍摄于1939年,它的制片厂在同一年拍摄了《绿野仙踪》。但是,本片中的彩色片段不如多萝西(Dorothy)的长,对于这些女人来说,黄砖铺成的马路本身就是时尚。这些不同寻常的手法点出了影片普遍认可的主旨:即使你无法看穿幕布,隐藏在舞台中央的,仍然是一个男人。
摘自《如何写影评》
著者:(美)蒂莫西·科里根
译者:陆绍阳宋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