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叙事之道
9.2.1 三段式/四段式
美国学者克里丝汀·汤普森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不是建立在通常所说的三幕结构上,而是分为四个部分,即开端、铺垫、进展和高潮,情节转折点位于中间位置 。这种四段式结构和传统三段式结构的差别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以下图表可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由此可见,四段式结构不过是将三段式结构的中段再一分为二。这两种模式的最显著差别其实在于情节转折点的不同设置。以120分钟影片为例,三段式的第一幕"建置"或四段式的"开端"均为30分钟,三段式的第二幕"对抗"或四段式的"铺垫+进展"占到60分钟,三段式的第三幕"结局"或四段式的"高潮"又是30分钟。然而,三段式设置两个情节转折点,分别位于第一幕25-27分钟处(全片长度21%-23%之处)和第二幕85-90分钟处(全片长度71%-75%之处)。对于四段式来说,尽管每一部分会有转折点帮助情节从上一部分发展到下一部分,但是关键性情节转折点只有一个,位于全片中间60分钟处。
香港电影一般会采用哪种模式呢?香港电影人对此持何种看法呢?
香港导演严浩认为,商业电影应采用三幕结构,第一幕的容量占25%,其中前一半介绍主角,后一半确定主角行动的目标;第二幕的容量占50%,中间是转折点,前一半诸事顺利,后一半转为不顺利;第三幕的容量占25%,是危机的解决 。与悉德·菲尔德的三段式设置两个情节点不同,严浩将三段式的转折点设于全片的中间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三段式和四段式越发趋同。根据严浩的说法,我们可以推论,香港电影人一般采用三段式作为情节的结构。《无间道》就建立在三段式的结构上:
第一段:从开头到第一次抓捕黑帮团伙失败,黄警官不得不释放黑帮老大韩琛。不包括片名前的八分钟序幕,从片名出现后计算,这一段用时27分钟(8'-35')。
第二段:警方和黑帮团伙开始明察暗访对方的卧底。刘健明棋高一着,导致黄警官被黑帮团伙杀害。这一段用时约28分半(35'-63'42")。
第三段:刘健明主动联系陈永仁,两人联手除掉韩琛。双方发现对方的真实身份,陈永仁试图将刘健明送上法庭,不幸死于黑帮分子的子弹下。这一段用时34分钟(63'42"-97'42",97分42秒后是片尾字幕,全片100分42秒)。
尽管这三段的时间长度不符合传统三段式结构的分配标准,但是这个三段式的布局可谓十分严谨,段与段之间内在逻辑条理分明:从警方与黑帮之间的对峙,发展到卧底之间的斗智,最后是卧底面对面的决斗。外在行动也是步步紧逼,直至高潮:从双方安排各自的卧底开始,警方依靠自己卧底的情报,眼看就要取得人赃俱获的胜利,却被对方的卧底在最后一刻破环,贩毒团伙得以顺利脱身;于是,双方展开互查卧底的较量,刘健明利用警方的资源,跟踪到警方卧底的线索,黄警官为掩护陈永仁而死于黑帮团伙之手,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刘健明想要看到的;黄警官之死导致事态转向另一个方向,刘健明决定与陈永仁联手,他们除掉了杀害黄警官的元凶韩琛,摧毁了称霸一方的黑帮团伙;当两人面对面时,他们发现对方原来就是自己苦苦追查的卧底,由此进入双方的决斗,眼看陈永仁就要取得胜利,却遭到另一个黑帮卧底枪杀,结局是刘健明击毙这个黑帮卧底,在保全自己的警察名分的同时,也陷入无间道的大劫深渊之中。
那么,其情节转折点又在何处呢?
以上已经说到,黄警官之死导致整个事态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认定,黄警官之死就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它位于61分钟处。该位置显然不是全片的中间点。它是否位于三段式结构的第二个情节点之处呢?如果按照片长100分42秒计算,第二个情节点应位于71分30秒-75分32秒之间(100分42秒×71%-75%),也是不相对应的。如果不包括片头序幕八分钟和片尾字幕三分钟,按照89分42秒的长度计算,第二个情节点应位于63分41秒-67分17秒之间(89分42秒 × 71%-75%),两者则比较接近:
事实上,《无间道》不同于传统三段式之处,是三大段各接近全片长度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第二段占全片长度的一半。
《无间行者》片长151分46秒,不包括六分半的片尾字幕(该片无片头字幕,片头仅出现片名),实际长度也达到145分钟,约两个半小时。美国影片偏长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叙事一般会安排一个建置过程,用于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活动的环境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无间行者》的这一部分从影片开头弗兰克安排科林进入警察局,到比利受奎南指派打入弗兰克团伙。比利奉命"演戏"入狱后出现片名,片名后紧接比利在狱中的过渡场景。由于片名前后的场景具有连贯性,并且这里仅仅插入片名,没有出现漫长的演职人员表,因此不宜将片名前的场景单独视为序幕。除这一建置部分外,其他部分参照香港版的分段,得出以下图表:
由此看来,《无间行者》的叙事布局基本符合四段式结构。各段的时间长度不完全相同,有些差别其实在所难免,克里丝汀·汤普森用四段式所分析的十部影片莫不如此。按照四段式的情节转折点位于全片中间的观点,警匪第一次交手而警方的行动失败就是这一转折点,这未尝不可。但是,我们认为这一转折点缺乏奎南警官之死的力度。奎南警官之死位于107分45秒处,在145分19秒的长度中,三段式的第二个情节点位于103分-109分之间(145分19秒×71%-75%),奎南警官之死其实与这一情节点相当吻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无间道》基本建立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上,但是,三大段的时间长度相互接近;《无间行者》基本建立在四段式的叙事结构上,然而,其中关键性情节转折点的设置符合传统三段式的要求。实际上,无论三段式还是四段式,它们不过是某种结构的方法,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却不是必须完全照办的一种法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艺术创作可以有一些规矩,甚至需要一些规矩使创作工作更有成效,然而,艺术创作的规矩毕竟是人为的,人为的就是可以改变的。同中有异,同中求变,应成为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更高目标。戴维·波德维尔的说法值得提倡:"规范帮助了那些并没有什么野心的电影制作者获得自信,也向那些才情过人的导演发出超越的挑战。"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丛书:《电影叙事学研究》。本书采取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新颖框架,讨论电影叙事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检阅了俄国形式主义、爱森斯坦、巴赞、麦茨对叙事学理论的贡献,又对国内外的影视作品逐场逐镜深入分析,结合图表进行跨文本的研究与拆解。
同时,作者还论及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传统的关系,所涉及的片例从中国早期电影《劳工之爱情》,到《无间道》与《无间行者》这样的当代文本,而第三部分专论布努埃尔之《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则提供了一个更系统的全景式的叙事学分析经典案例。希望阅读此书的读者无论在理论观念或是研究方法上都能有所获益。
作者: 刘云舟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4-6
页数: 320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