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洗牌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片?现在的国产大片创作存在哪些问题?老影人和新导演各自会面对哪些挑战?市场越火爆,越应该重视产品开发这个核心环节。
本文就创作问题,采访了两位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者:芦苇(著名电影编剧代表作:《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和袁锦麟(香港资深编剧、新晋导演编剧代表作:《想飞》《宝贝计划》《新警察故事》《保持通话》;导演代表作:《风暴》)。他们一老一新;一内地一香港;一位是写出过中国影史上不少著名大片的编剧,另一位在电影界浸淫十余年,刚刚从编剧转型成为新导演,上来就拍了一部规模较大的影片。他们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他们对大片创作的观察与思考。
芦苇:电影创作的两个缺陷
关于价值观与叙事技巧
中国电影创作有两个主要缺陷,一个是主题价值观,一个是叙事技巧。
价值观失范是我们影视创作的一个问题。全民崇拜财富,影人必然崇拜票房。这是个误区。这并不只是电影人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也许因为我是老一辈的人,看电影总想看它所要传达的意义。反正我看过几个大片,最后总感觉不知所云,我看得既不高兴,也不难过、不生气,就是麻木,好像跟我的生命体验八竿子打不着。也许它们什么也不想说,就想让观众在两个小时内忘却现实的压力。
《私人订制》海报《私人订制》是个应景的贺岁片。其中的内涵都是在打擦边球,不能细说,也不能尽情发挥,只能蜻蜓点水。前面嬉笑怒骂,后面突然板起脸来讲正经事,整体结构失衡,是一部不彻底的电影。我个人更喜欢《甲方乙方》,我觉得里面有智慧、幽默和想象力。我在《私人订制》里除了看到整个社会都在崇拜财富以外,没有看到更深的东西。
拿过去的几部大片来说,《赵氏孤儿》两方面都有问题,主题含混不清,叙事结构散乱。《金陵十三钗》要论制作水平几乎无懈可击。可是,男主角的转变过于生硬,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凭什么妓女就应该救女学生?学生的命就比妓女值钱吗?它没有参与什么大的国际电影节,就是因为这种价值观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冯小刚的《一九四二》题材特别棒,文化主题特别好,它的观众缘不好,跟它在叙事技巧上的缺陷有关系。线索太多,失去向心力;主要人物太多,违背情节片的规律;整个情节缺乏强大推动力,没有形成高度凝练的戏剧结构。故事讲得不精彩,观众的关注度必然减弱。但是,这部影片有文化坚守,有价值判断,能够正视历史真实。叙事上的问题是技术问题、经验问题。尽管它有一些缺陷,但我对这部电影充满敬意。
《画皮2》的优点是类型表达很清晰。乌尔善知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受众在哪里。但它的叙事技巧还没有达到很精炼的程度,故事线索不够集中,这是经验问题。
《一九四二》海报
关于类型化
我多年来一直呼吁类型的重要性。现在类型化终于提到桌面上来了,许多电影人在吃了很多亏之后,终于意识到要重视类型。类型其实是一种创作者与观众建立起来的交流系统。当然,真正要将类型电影拍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整整一代电影人的努力。
资深影人难回巅峰状态
艺谋、凯歌他们现在的创作状态我不太了解,我希望他们能继续出好作品。但是,要想回到过去巅峰时期的状态确实很不容易,这跟环境、时势有关系,而且艺术家也很难回到年轻时代那么有激情和追求的状态。电影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内在的价值需求。就自己而言,我还想再挣扎一下,努力表达我的感受。所以我写剧本从来都只写自己有体会和感兴趣的。人都有局限,我能创作的类型题材其实很窄,我总是关注真实的历史和现实,小刚的剧本我就完全写不了。
老影人VS.新观众
我并不担心代沟问题。《霸王别姬》有很多粉丝是90后,这让我很吃惊。《美国往事》比我们还早好多年,但仍然被一代又一代年轻影迷热爱。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故事好看不好看,叙事技巧精彩不精彩。
袁锦麟:新导演如何拍大片
《风暴》得与失
《风暴》的剧本是想探讨人性,其实一开始是规模比较小的电影。作为新导演,我绝对没有想过一开始就拍大片。但是这个电影进入到筹备阶段时,两位老板(江志强和刘德华)都喜欢这个故事,就想把它做大。你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改动了很多遍之后呈现出的。
《风暴》海报这部影片的遗憾之处也在于此,电影是在筹备乃至开拍以后逐渐变大的,差不多是边拍边改,时间太紧张。如果我一早知道它是目前这个投资规模,一早确定剧本走向,写法肯定会有所不同。边拍边改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很常用的方式,但这样做对电影肯定有伤害。我是编剧出身,我倾向于:如果大家觉得一个剧本好,制作时最好还是维持剧本原貌。我想这是拍摄大片时应尽力规避的问题。
《风暴》有很多大场面,制作上遇到很多困难,比如需要在中环拍重头戏。对于我这样的新人而言,这是很大挑战,也是很好的经历。因为我的工作团队非常出色,尤其是动作指导钱嘉乐。他们的经验帮了我很大的忙。新导演拍大片,搭配优秀团队非常关键。
但是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很多所谓的香港新导演,其实在制作经验上一点都不新。我们都是有十年以上电影工业经验的人,有的人过去是编剧、美术指导或动作导演等等,开拍之前,已经知道蓝图是什么样,这一点很重要。可能因为内地的电影产业还比较年轻,所以内地的有些导演真的很新。只有两三年制作经验的新导演,驾驭一部大片的风险会很大。
《风暴》剧照3D没有要不要,只有做不做
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得做成3D。但刘德华先生说过一句话:3D不是我们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我们做不做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做3D,怎么能掌握电影新技术呢?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往前更进一步。这次《风暴》的3D转制,我们没有全部交给外国人做,也有香港、台湾的团队。但《风暴》做3D确实不是从创作角度,而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我们没有刘德华,没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可能不会这样做。
编剧转型导演的思考
我当导演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在香港,编剧的话事权(即话语权)不大,总是被导演改。我自己当了导演以后,也有这样的感觉,剧本不得不做一些妥协。《风暴》从中小片变成大片后,加入了很多动作场面,但是影片时长并没有改变,所以我只能剪掉一些戏,而有些戏根本没法拍,一是没预算,二是会太长。
但是,拍这部电影也让我学习到如何控制大场面,如何驾驭大片。而且第一部电影的票房能够做到不错,能让我拍下一部电影时得到更多话事权。这是好的一面。
拍大片不一定会牺牲艺术个性
如果是经验丰富的大导演,拍商业大片不会牺牲太多个性表达。比如姜文,他在没有票房压力的情况下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个性很张扬。后来他拍商业大片《让子弹飞》,在观众看来,它仍然有很鲜明的姜文特色,但他自己一定知道哪些地方做了妥协。牺牲大还是小,要看导演自己的把控能力。
如果是新导演拍大片,艺术个性容易受压抑,经验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话事权不够。顶着那么高的预算,老板要考虑商业回报。
《让子弹飞》剧照观众无法共鸣,是我的问题
有些观众对《风暴》没有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我想可能是我自己写得不够好吧。
我是感觉兄弟情在香港动作片里拍得太多了,所以更喜欢表现人性的戏剧。可能大部分观众喜欢看到精彩对白,觉得很过瘾,但《风暴》在表现男主角由好变坏的戏,很多时候需要刘德华依靠表情和动作完成表演,根本没有对白。我不会用很外在的手段去表现人物内心。所以有些观众大概会觉得戏剧冲突不够。
先想故事,再选类型
我不会先想哪一个片种会卖座然后再去想故事,而是先想好一个故事,再选择适合的类型。《风暴》就是如此。我首先想到一个表现人性阴暗面的故事,然后觉得警匪片最适合表现它,而不是因为我很喜欢警匪片或者觉得这种类型很卖钱所以才要拍它。我写的故事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警匪片。我的一个古装家庭喜剧刚刚由另一位导演执导完成,现在已杀青。
摘自《综艺报》14年第1期
文/喻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