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情感来源:在明确了演员在舞台上过着双重生活的前提下,我们将重点探讨一下两派长期分歧的焦点——舞台情感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能不能把生活中的情感和舞台上类似的情感画上一个等号?回答是:“不能!”那么它们之间又有些什么异同呢?相同之处是那些喜、怒、哀、乐的心理过程,都是发自演员内心的,不可能从别人身上借过来使用。不同之处是它们彼此间的来源不同,生活里的情感来自真实的刺激和切身的体验;而在舞台上是不可能有这种刺激和体验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作家、导演、演员虚构出来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演员从读剧本开始到进入角色的创造,是作为一“人”去了解和感受角色的各种情感的,并且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把它印证出来。斯氏把这种功能称为“情绪记忆”。它就像一个储藏室,演员可以从里面引出角色所需要的各种情感和体验,只要将它们与虚构的舞台刺激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所谓的舞台情感。也就是说,舞台情感来源于情绪记忆,而不是直接的生活刺激。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丛书:《演技教程 表演心理学》情绪记忆是过去体验痕迹的复苏,因此它不是第一性的体验,而是第二性的体验。它是情感的再现,而不是它的原始状态。例如恋爱,人们常称之为堕入爱河,即整个人沉浸在爱恋的情感之中。在当时来讲,这是第一性的体验。若干年后,这对恋人再回忆过去的情景时,不禁无限唏嘘地慨叹:“时光容易催人老!”他们会重新沉浸在爱的情感之中。这些过去体验痕迹的复苏,是属于第二性的体验。虽然爱的情感,热恋的情感可以再体验。但回味过去时并没有忘掉现在,他们是从现在回忆过去,又从过去反思现在。这是两股情感的暖流交织发展,互相均衡、互相渗透。这种心理状态已经完全区别于当年的第一性体验了。其实人们读小说时的感受,与上述情况是基本上相同的。读者与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一起为面对的利害冲突而苦恼,甚至因此而激动、流泪。但读者同时又清楚地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这些第二性体验的基础,仍然是情绪记忆。是作者通过文字描写,诱发出读者类似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堕入虚构的情境之中。读者的体验可能出于同情、投入、义愤、仰慕、追求,或者是别的什么。这不要紧,重要的是他们在追随着作者拟定的某些轨迹去体验,同时又没有忘记自己在读小说。
其实,剧场里的观众何尝不是感受着相同的体验?不过可能比读小说时更强烈一些,因为它更形象、具体、直接而又富有震撼性。倘若演出逼真动人,常常会使观众“忘记”自己是在剧场里;但同时他又可能非常热烈地赞赏演员的表演,甚至在情绪最激动的地方,因为太受感动而大鼓其掌。这就是说,他们清楚地“记得”舞台上发生的事只是做戏而已。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先“忘记”然后再“记得”,而是忘记却又记得,记得却又忘记,无休无止地纠缠不清。这与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的心理状态是相符合的。即演员真挚地生活于角色之中,同时并没有忘记:“他是个演员,他是在舞台上表演。”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丛书:《演技教程 表演心理学》。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
作者通过 30 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
全书专设“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作者: 傅柏忻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副标题: 表演心理学
出版年: 2014-4
页数: 392
定价: 6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