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动作都具有心理和形体两个方面,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形体动作都有心理的一面,任何心理动作也有形体的一面。在日常生活里可能不大着意于这样的划分,因为心理与形体永远是同时活动的,而正是这种紧密的有机的联系,自然地形成了人们的行动。但是,对舞台动作而言,明确地作出这样的划分,是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的:
(1)可以从心理及形体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透析,来阐明内外一致的自然规律;(2)通过科学分析可以使演员易于理解和运用,并通过有步骤的训练来掌握“斯氏体系”的表演方法。
形体动作(亦称外在动作、外形动作)是指人类躯体外部的所有活动。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然要消耗一定的体能(形体力量)。如走路、穿衣、打球、游泳、体操、洗脸、梳头、吃饭、清洁、洗衣、拥抱、爱抚、追赶、搏斗、藏匿等。非常明显,只要执行这些动作,就必然对周围环境及某一对象造成外在的改变。而动作的对象可能是物体,也可能是别人或者是自己。
心理动作(亦称内在动作、内心动作)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消耗一些精神力量,亦即人们常说的要费点心思。如请求、安慰、解释……上一节罗列的动作动词,基本上都属于心理动作。它的动作对象主要不是物质世界而是精神世界。执行这些动作就是为了改变别人或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及一切内心活动。对于演员来说,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凭借着它才能把角色及剧本的思想内容和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出来。
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心理动作又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心理动作是指以客观外界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它的目的是改变别人(同台者)的思想、情感、观念及一切内心活动。内在的心理动作是指以本人主观世界为对象的动作,它的目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及一切内心活动。也就是说,凡是能引起自己心理变化的动作,都属于内在心理动作。如思考、判断、决定、观察、分析、研究、估计、设计、内省、筹划、评核、探讨、推论、盘算、压抑情感、祷告忏悔、思想斗争、祈求解救,甚而至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都属于内在心理动作。
在现实生活中及舞台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外在动作不是由内在动作开始的。事实上,在采取任何外在动作之前,总要先判明情况,经过分析,作出决定,然后才付之于外在行动的。在舞台上角色之间的对话,最明显不过了,对方的任何一句台词,都是你思考、斟酌、答话的材料。如何回答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在心理活动。在舞台上能否真的思索,能否做到真听、真看、真思考,是表演艺术家与机械表演匠的分野,因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根据手段的不同,心理动作又可分为表情性的和言语的。表情动作往往是言语的先行者。一个人的孩提时代,先从父母亲的表情中分辨事物的好坏,然后才开始学会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作揖表示请安。在牙牙学语阶段,大人是用表情、手势、单音字来教婴儿讲话的。他们亦会用表情、手势、
声音来直接表示内心的要求。表情最丰富多彩的年纪,恐怕是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女孩子,她们的表情简直就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有时甚至能表达出比言语更为生动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庄重取代了调皮,言语代替了那些纯真而稚气的表情。人的历练愈深就会变得沉着稳重,喜怒不大形于色,表情就显得平实刻板,仅仅是言语的补充手段。到了老年,脸部表情就近乎木讷了。尽管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着表情的变化,但情绪始终是表达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譬如人们常用表情来示意、命令、请求、暗示、讨好、责备、献媚、厌烦、欣赏、仰慕……总之,脸颊、鼻子、眼睛、眉毛、嘴乃至舌头,都是表情动作的工具。它与情感的表情不同,它是由意志产生的。你可以不用言语而用眼睛去责备一个人,用噘嘴表示不同意,撇嘴表示轻蔑。但不能用表情来绝望、用表情来愤怒、用表情来哀伤。因为这些情感不是由意志产生的,它必须通过动作来激发,让它在动作过程中自然地产生。
总之演员有权利尽量扩阔自己表情动作的领域,训练自己用真实、生动、有力的表情动作来表达心理内容,但千万别用表情来表演情感,这会掉进匠艺和刻板的泥沼里去的。那么情感是否需要用表情来表达出来呢?回答是肯定的。它不但要通过表情,而且还要通过整个形体自我感觉表达出来。当人们争吵时,会怒容满脸,声音提高,而且全身的肌肉亦会相应地紧张起来,就像一只好斗的小公鸡。这时可以说是愤怒的情绪占据了每一个细胞,如此产生的形体自我感觉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当演员要创造这样的场面时,能否反过来从一系列形体任务入手,去寻找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然后再激发起愤怒的情感呢?根据内外一致、形体与心理统一的原理,这样做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请不要忘记,每个人争吵之前,往往会先用眼睛去责备对方,这是表情性动作。当这个动作遭到对抗性的反击时,争吵就变得无可避免了。因而你先用眼睛去责备然后逐步升级到怒容满脸,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里并不存在表演情感的问题,反而是以表情性的动作来引发出情感的表情,帮助你去体现角色当时愤怒的心情。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表演情绪而有意回避情感表情。相反要用各种技术手法去引发情感表
情,包括用表情性的动作这个有力的媒介,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展示出角色的内在生命。
很多人把表情动作与表演情绪混为一谈,为了避免表演情绪就连表情动作都一块否定掉,这是不必要的。譬如,笑是一种愉悦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微笑、浅笑、含笑、隐笑、媚笑、艳笑、偷笑、傻笑、呆笑、大笑、狂笑、迷迷笑、吃吃笑、咯咯笑、哈哈笑……反过来也可以成为狠毒情绪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奸笑、邪笑、淫笑、谲笑、狡笑、调笑、狞笑、假笑、哭笑、丧笑、颓笑、恶笑、痴笑、癫笑、嘲笑、讽笑、诈笑、阴阴笑、嘻嘻哈哈笑、嬉皮笑脸笑、幸灾乐祸笑、浑浑噩噩笑……怎么个笑法儿,完全取决于心理活动,因为它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譬如,清朝光绪年间,因维新变法而被杀的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有人劝他走,他却留下慷慨就义,从容赴死。他曾说过:“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并在狱中提下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诗的后两句成了震撼今昔的名言。日本人还将之谱成歌曲,在海内外广为传诵。他这一笑仰望苍天,慷慨激昂浩气英风,死得豪迈、死得凛然,像昆仑山那样高大、壮丽、永恒!
又如,在《红楼梦》第 40 回中,曹雪芹写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笑:王熙凤与鸳鸯,在早宴席上,捉弄刘姥姥,刘姥姥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大笑起来。湘云撑不
住,一口茶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子只叫“哎呦!”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拖着奶妈,叫揉揉肠子……
这一场捧腹大笑的心理动作,完全通过形体动作,以不同人物的个性表达出来。杜牧有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许多演员最怵头演笑,一旦把表情性动作与形体动作结合起来,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言语动作是指剧本的台词,它是剧作家赖以结构剧本刻画人物的主要工具。小说靠描写来反映生活,而话剧则主要靠对白。这些经过提炼、加工、浓缩了的言语,是导演、演员进行二度创造的依据。观众要通过它来了解剧情、人物和剧作的思想内容;导演要通过它来构思全剧的演出;演员要通过它来演绎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是舞台交流的最主要手段,也是所有动作中最首要的动作。那么我们为什么把言语也称之为动作呢?这是因为言语跟其他动作一样,它永远是从属于行动的。尽管它在交流过程中占着首位,但它始终要围绕着行动的目的,也就是在目的指引下,用言语这种人类独有的手段去传达思想。
譬如求婚这个行动吧,你得先选择好一个浪漫的环境,约好你的心上人,把自己打扮得大方得体,然后去接她出来,前往预订的地方,献上一束红色的玫瑰,营造好温馨的气氛,婉转地提示美好的憧憬,当她陶醉在诗一般的情怀之中时,立刻给她套上指环,并深情款款地向她求婚。这一连串的动作都围绕着求婚这个行动,目的是娶得美人归。而在执行每项动作时,都必须有言语参与,有时它是主导的,有时它是从属的,但所起的作用却与动作完全相同,所以称之为言语动作。把它列入心理动作范畴,就更能反映出其行动性的实质。一些资深的演员常说,“好的动作就是言语,好的言语就是动作”。而斯氏亦一再强调:“说话就是动作。”
例如,清代文坛巨子金圣叹临刑前有这样一段逸事。金圣叹对当朝大兴文字狱极为愤慨,时藉顺治帝薨,于是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带领学生去哭孔庙,并揭帖请逐酷吏张维德,表示抗议。当即被判蛊惑倡乱,不问主从一律处斩,死案牵连一百多人,妻儿籍没充军,吴县像样的文人被斩杀殆尽。其子梨儿、莲子前往探监,涕泣如雨,相对凄然。金圣叹赋诗曰:“莲(怜)子心内苦,梨(离)儿腹中酸。”语带双关,既写了亲情,也控诉了残暴。行刑前,正值雪化冰消,山河淡妆素雅。他翘首苍天,触景生情,高声吟诵了一首自悼诗:
天公悼我地丁忧,万里江山尽白头;明早太阳来相吊,家家檐下泪珠流。
另一说:
天公何故惜金郎,万里河山作孝堂;日出东方来祭奠,家家户户泪汪汪。
吟罢人头落地,从耳内滚出两个纸团,上面写着“好”“痛”,既是对深重灾难的控诉,亦是对自身不幸的哀叹。言语动作与形体动作已浑然一体,生活创造了文学,而文学又升华了生活,值得演员与导演仔细推敲。言语动作其实是包含着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简单地讲我们日常所说的话就是外在言语,而在脑子里结构这些话的思维材料就是内在语言,所谓“言为心声”就是把心理动作直接地用话语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复杂问题,将在最后一讲中作专题探讨,
在这里只能作一般性的介绍,好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概念,目的是对舞台动作的构成获得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我们把舞台动作分为若干类别,纯属相对而言。不论生活或舞台,绝大多数动作都是连锁的,带有复合性质的。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言语动作与表情动作,内在动作与外在动作,意识动作与下意识动作,习惯动作与冲动式动作等,都是经常互相结合,统一地、有机地协同运作的。
本文摘自后浪电影学院丛书:《演技教程 表演心理学》。本书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专论性著作,也是焦菊隐学派的血脉延续。
作者通过 30 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经验,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艺术家的经验总结,又广泛融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诗词书画、戏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闻逸事的精髓,综合运用斯 氏理论的前期框架、后期“形体动作方法”、传统美学观念、唯物主义心理学、从写实走向写意以及意、实结合的表演导演方法论,把斯氏理论落实成了具体的具有 中国美学特色的表、导演实践方法。
全书专设“虚拟化真实”一章讨论当今三大戏剧体系(斯坦尼、布莱布特、梅兰芳)的异同,并提出:神、韵、味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最高审美原则,其核心理念是意。
作者: 傅柏忻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副标题: 表演心理学
出版年: 2014-4
页数: 392
定价: 6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