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视象:斯氏要求演员,要把所有的潜台词及内心独白与内心对白,都要建立起具体的连续插画式的内心视象。犹如在脑子里放电影,有时需要定格,有时需要流动。由于这些内心影片是想象的产物,所以不管你重复多少次,都不会厌烦,只会愈想愈有兴致,内容愈加丰富,愈具新鲜感与吸引力。
演技教程(八):内心视象与言语动作来源:电影网
展开
演技教程(八):内心视象与言语动作收起
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血色将至》的精彩表演,问鼎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这些动作表象、图形表象、符号表象的呈现,最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内心视象来刺激演员的情绪,使这些情绪合乎角色的情感逻辑和顺序。所谓赋予台词以活的生命,就是在进行对白过程中,彼此懂得用交换视象的方法来诱发情绪,而这一点正是内心视象的特殊功能。(点击查看演技教程<七>:演员的创作个性)

言语交流:斯氏认为,“我们的天性是这样安排的,当我们和别人进行言语交流的时候,我们开头是以内心视觉见到所谈的东西,然后才说出我们所见到的。如果我们在听着别人说话,那么我们就是先以耳朵来领会对我们所说的,然后才以眼睛见到我们听到的”。
听,在我们的语言中是意味着见到所说的,而说,就等于在描绘视象。
话语对于演员不单纯是音响,而是形象的刺激物。因为当你们在舞台上进行言语交流的时候,与其说是对耳朵说话,不如说是对眼睛说话。
……我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而是带插画的剧本和角色的潜台词。
内心视象会创造出气氛,气氛会激起相应的情感。
概括起来讲,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内心视象问题。言语交流的实质,就是你把视象灌输给对方,从而感染对方;反过来,是对方把视象灌输给你,从而感染了你。彼此都是尽最大努力钻进对方的灵魂深处,想了解点什么,攫取些什么,改变点什么。只要积极地做,有无成效,决定在于剧本所规定的故事情节,你自己作不了主。重要的是你要达到目的的意向,以及灌输视象给对方的企图,你的意向和企图愈积极,你的言语动作性就愈强。

最后斯氏重申:
动作——真实的、有效的、恰当的动作,是创作中最主要的东西,因而也是言语中最主要的东西!
说话就是动作。这种动作是由于把自己的视象灌输给别人这个任务而产生的。
别人是否看到这些视象,这并不重要。天性和下意识会去照顾这一点。你的工作在于想望灌输,而想望就产生了动作。
摘自:《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学》(修订版)
著 者:傅柏忻